第1章 聆聽80後對互聯網投資的理解(1)(1 / 2)

作者:袁園,《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以下簡稱《紅周刊》)記者,發表時間:2014-6-21

原文鏈接:http://xueqiu.com/2994748381/29802076

英國留學5年,東方港灣磨煉4年,本期《紅周刊》、雪球網與手機騰訊網合作的《投資人物專訪》欄目嘉賓80後餘曉光2014年5月創立澤誠資本。“我深刻感受到屬於我們80後的時代來了,我肯定要義無反顧地去編織屬於我的事業,不求最後結果,但求不愧對自己的人生。”

餘曉光的英文名字是“Benjamin”,“我從初中就開始讀巴菲特、索羅斯、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書,英文名字就是那時借鑒巴菲特老師的名字給自己起的”,而餘曉光接觸閱讀更早是從記事就開始的,以人物傳記、曆史為主。“青少年時代的烙印成年後成為一把常伴身邊的鑰匙。股票市場有很大的欺騙性,如果以此為業要盡快認清自己的能力。人隻有在做自己喜歡並擅長的事才會不求回報地投入,這樣反而更容易得到全麵的收獲,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收獲豐富而飽滿的人生。”

中國的互聯網市場是政府有形之手很難觸及的一片綠洲,其中誕生的商業模式領先於世界,加上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多的人投身於互聯網投資大潮中,勇於接受新鮮事物的年輕人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80後餘曉光把所有精力和投資集中在海外市場,讓我們一起聽聽年輕人對這個新潮世界的投資感悟。

投資是一場沒有監考的考試

《紅周刊》:“這幾年在投資和生活中的一個感觸就是:當你一開始選擇一個很難的起點,那麼後期是輕鬆的;而當你選擇一個輕鬆的開始,後期往往是殘酷的。”你在生活中踐行了這句話,在投資中如何理解?

餘曉光:投資就像是一場沒有監考的考試。抄作業比自己動腦子寫作業輕鬆多了,但是輕鬆的開始往往帶來殘酷的結局。作為職業投資者,安身立命於市場的“資本”是獨立思考、努力經營自己的投資能力圈。

獨立正確判斷宏觀大勢、選擇具體的標的、分析過濾、解決關鍵問題、持續跟蹤;耐心等待合適的時機出現、買入後跟蹤業務發展、在業務發展遇到瓶頸或者大趨勢改變前離場——這都是需要自己通過長時間磨煉去雕琢的投資技藝。威尼斯一個玻璃師傅需要15年才能出師,而投資看似簡單的一買一賣,背後所蘊藏的知識需要自己終其一生去精進。

《紅周刊》:“當細分行業裏的龍頭發生商業模式的改變,或者涉足一個全新的大市場的時候,值得特別留意”,能否以例子來說明?

餘曉光:海外的例子就是美國的綠山咖啡,它之前是一家做咖啡豆經銷的企業。但是當綠山咖啡發明膠囊式咖啡,給用戶提供更加便捷的飲用方式的時候,商業模式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後來股票最高漲了100多倍。還有2012年就投資的奇虎360,也是從上市時候的頁麵導航廣告業務加頁麵遊戲業務,進化到搜索市場和移動分發領域。

這幾年國內的例子就是廣州藥業,之前一個傳統的藥企本沒有什麼想象空間,但王老吉的回歸讓一個快消品注入到了廣藥的機體內,導致經營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由此股票價格大幅上漲。

所以,當企業在傳統業務的基礎上敢於打破現有發展格局,去開辟全新的商業模式的時候,是值得重點關注的。

《紅周刊》:還有一句您的投資語錄——“無論市場處於何種情況,如果投資者都堅守以企業經營為衡量標準的‘商業價值’,那麼在牛市中跑輸市場是大概率事件。畢竟沒有線的風箏(無法傳統估值的企業)在大風中會飛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