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港股達人“田教授”16年炒股經(1 / 3)

作者:郝寧,《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以下簡稱《紅周刊》),發表時間:2014-09-01

原文鏈接:http://xueqiu.com/2994748381/31193283

雪球網友“田教授”,真名乃田建君,是本期《紅周刊》與雪球網、手機騰訊網合作的投資人物專訪邀請的訪談嘉賓。他的戰場主要不在A股,而是B股和香港市場,因為這裏是股票“美廉美超市”,作為一個價值投資者他難擋誘惑。今年有著16年股齡的田教授又新研發了價值股組合,風格轉為“成長+價值”並重。這種不看市場看公司的投資風格,讓他從2008年11月至今,斬獲了70倍左右的收益。

回避香港“老千股”

《紅周刊》:投資者擔心港股通或重現當年B股開放的禍事,您怎麼看待?

田建君:有這種擔心可以理解,當前香港和A股市場均出現了藍籌股上漲行情,更加深了這一憂慮,但我認為這種風險不大可能重演。首先,港股業務的分批試點機製製約了前期參與者數量與入市資金規模,且境內投資者熟悉香港市場交易規則和股票仍需要時間;其次,港股通初期試點開放的成分股數量較少,且均為大盤股,有較好的業績支撐,不會出現較大幅度的變動;最後,現階段市場環境和投資者成熟度,與當年B股開放時不可同日而語。此次兩地市場可投資的標的眾多,且多數是行業的龍頭公司,所以基本上不會出現係統性的市場風險。

《紅周刊》:即將推出的滬港通對於哪些港股會形成利好?

田建君:滬港通對港股的影響將是長遠的。一直以來被市場低估的A股大盤藍籌股與港股的小市值個股近期提前揭竿而起,預計這一波“估值填坑”行情將對市場未來產生深遠影響。我已經建倉了一些滬港通潛力股,比如上海績優、太平洋恩利,這些都是中小市值的細分行業龍頭,在香港估值極低,PB在0.2—0.5倍之間,這樣的估值在A股是不可思議的,必將在滬港通的影響下回歸價值。隨著滬港通啟動時間日益臨近,我會考慮進一步增加港股的配置倉位。

《紅周刊》:請問教授,港股與A股投資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田建君:港股市場在定位上,與僅有20多年的A股市場差異明顯。相對來說,盡管港股有著高度市場化和國際化的特殊屬性,但是國際市場出現的黑天鵝事件也給投資者帶來意想不到的風險。我選擇港股,重點關注在香港上市的大陸細分行業龍頭公司,要符合市值小、成長潛力大、明顯低估等特點。與A股不同的是,港股估值普遍偏低,因此所選股票必須是明顯低估的才有效。

《紅周刊》:對於內地投資者來說,投資港股需要注意什麼?

田建君:港股市場水很深,投資港股的首要問題是避開“老千股”,它們看起來很美,實際上是溫柔的陷阱,是價值投資的殺手。內地赴港炒股的個人投資者,稍有不慎就可能淪為“老千股”(即內地所謂的“莊股”)的小鮮肉。投資者買一隻香港小盤股,比如股價推上去後,這時公司出來說要配股,投資者無奈被逼買入,股權就會被稀釋掉,公司又再“吸水”一大筆錢過去。不過,這些“老千股”有辦法識別,一般都是很小市值的股票,而且都有過往的記錄,這種股票一定要回避。

買入落難的“王子”

《紅周刊》:聽說您喜歡買入“落難的王子”,請闡述一下其中的投資邏輯吧。

田建君:基因偉大、出身高貴,而不是依賴於管理層,這種類型的企業成功是必然的,同仁堂、貴州茅台就是典型的代表。對於這種類型的股票來說,在其“落難”時買入是最好的,比如巴菲特買入因為“色拉油事件”而差點破產的美國運通,後來獲利數十倍。有兩點非常重要,其一:王子。不能是普通企業,也不能是假王子,在中國最好是老字號消費品企業,或者是資源壟斷企業;其二:落難。不能是死亡,隻是一時困難。投資“王子型企業”可以在企業出現轉折點、業績加速時買入,如2011年同仁堂科技推出管理層現金獎勵時。不要擇時,隻要低估就買入,然後長期持有,如上市時我就買入的貴州茅台或者同仁堂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