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應明《菜根譚》的文辭秀美,對仗工整,含義深邃,耐人尋味。表現了洪氏的儒、釋、道思想之三味,讀之令人心曠神怡。從《菜根譚》的內容及洪的友人於孔兼等人的記載中,可知洪應明是早年熱衷塵世,晚來皈依佛門、廣事交遊、出入佛道的儒生。《菜根譚》書名之由來,眾說紛紜。洪的友人於孔兼認為:“譚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曆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裏得,其顛頓風波,備嚐險阻可想矣。洪子曰: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厄我以遇,吾高吾道以通之。其所自警自力者又可思矣!”看來,洪應明是以菜根之清苦曆練,來比喻自己曆經人世滄桑後所獲得的一種超逸、通達之品格。而清乾隆年間三山通理在序文中稱:“菜之為物,日月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發,故凡種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認為作者是將菜味比作世味,須培本固根、靜心沉玩方能領悟其中妙旨。
1.無過即功,無怨即德
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
邀:求取。與人:幫助別人,施恩於人。
感德:感激他人恩德,據《詩經·小雅》篇:“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人生在世不必想方設法去爭取功勞,其實隻要沒有過錯就算是功勞;幫助他人不必希望對方感恩圖報,隻要對方不怨恨自己就算知恩報德了。
楚昭王喪失了國土,屠羊說跟隨他在外逃亡。昭王返回楚國,打算賞賜跟隨他逃亡的人,賞賜到屠羊說,屠羊說說:“當年大王喪失了國土,我也失去了屠宰羊牲的職業;大王返歸楚國,我也就得以重操舊業。我從業的報酬已經得到恢複,又何必賞賜什麼!”昭王說:“強令接受獎賞!”屠羊說說:“大王失去國土,不是為臣的過失,所以我不願坐以待斃伏法受誅;大王返歸楚國,也不是臣的功勞,所以我也不該接受賞賜。”楚昭王說:“那麼我就接見他!”屠羊說又說:“按照楚國的法令,必定有大功的人重賞後方才能夠得到接見的禮遇,現在我的才智不足以使國家得到保全,而勇力又不足以使敵寇受到殲滅。吳軍攻入郢都,我畏懼危難而躲避敵寇,並不是有心追隨大王在外逃亡。如今大王意欲棄置法令和製度來接見我,這不是我所希望傳聞天下的辦法。”
用心盡力去做事本來是一種很好的品德,但是過於認真而使心力交瘁,使精神得不到調劑就會失去生活樂趣;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本來是一種高尚的情操,但是過分的清心寡欲,對社會大眾就不會做出什麼貢獻了。《孟子·盡心章句上》中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不知羞恥那才是真正的無恥。”也就是說:聰明人不怕出錯,因為他知道總會犯錯誤,但他隨時準備改錯。所以,古人常說,知錯即改方為智。人們還把事後才明白或後悔的現象稱為事後諸葛,所以做事要事先慎重不盲動。但是對於沒經過的事,對於可逞一時之雄的事,人們往往不去考慮後果,不去想不利的因素。隻有經過了、實踐了才會思考、醒悟,故就有“事悟癡除,性定而動”的經驗之談了。其實世間任何事都不可過貪,因為過分貪圖享樂往往會得到反效果。但要達到遇事不慌,臨風不動,行而不貪,做而不過的水準,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需要經過一個磨煉過程,才會建立和掌握一套方法,這就有必要先正心去癡,先打破愚癡和迷妄的執著,唯有這樣才能穩定住本性。性定先要心定,行正先要心正。這樣,對事物就不會隻看到好的一麵而忽略壞的一麵,使我們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用正確的方法做事情。所以,古人也常說:知恥而後勇。人情反複:是指人的情緒欲望,反複變化無常。
世路多險阻,人生到處都有陷阱。這就要培養高度的謙讓美德,遇到行不通的事不要勉強去做。換句話說,人生之路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當你遇到挫折時必須鼓足勇氣繼續奮鬥,當你事業飛黃騰達時,不要忘記救助那些窮苦的人,因為這樣可以為你自己消除很多禍患於未然。這樣,知退一步之法,明讓三分之功,不僅是一種謙讓美德,而且也是一種安身立命的善策。
炒股也是如此,每一次操作,不賠錢即是功,無怨便是下次操作成功的心理基石。如果在股票交易中屢次受挫,也不要灰心,要總結經驗,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而當交易太順利時也不要驕傲自滿,及時地防範風險,避免獲利回吐。
2.損之又損,忘無可忘
損之又損,栽花種竹,盡交還烏有先生;忘之又忘,焚香煮茗,總不問白衣童子。
損之又損:減少。老子《道德經》中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烏有先生:典出《史記·司馬相如》中的“烏有先生烏有此事齊之為難”,司馬相如《子虛賦》以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三個虛構人物為主角,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子虛烏有”。
不問白衣童子:是說不問送酒的白衣人是何許人,比喻已經進入完全忘我狀態。據《續晉陽秋》載:“陶潛嚐於九月九日無酒於宅東籬笆之下,菊叢之中摘菊盈把,坐於其側,未幾,望見白衣人至,乃為王弘送酒,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生活中的物質欲望要減少到最低限度,每天種些花栽些竹培養生活情趣,把世間的一切煩惱都交還烏有先生忘到九霄雲外;腦海中已經了無煩惱沒有什麼可以忘記的東西,每天就麵對著佛壇燒香提著水壺烹茶,自然會使自己進入完全忘我境界。
荀子說,一個人沒有精誠專一的誌向,不可能通達事理,沒有忘我的修煉的行為,不可能有顯赫的成果。元順帝時期,有一名進士叫陳音,傾心經術,不問世事,終於學有所成。他專心致誌的故事,仍流傳至今。一天,陳音整理書籍,發現一張宴帖,就如期赴宴。到朋友家,久坐不走,朋友問他有什麼事,陳音說,前來赴宴。那朋友莫名其妙,又不便詳問,隻得備酒款待。事後,那朋友才想起,去年的今天曾宴請過他。還有一次,陳音朝罷歸來,途中說要拜訪一同僚。侍從沒有聽清,仍牽馬回家,陳音以為到了同僚的家。步入客廳,環顧四周,陳音說:“格局與我家相同。”又看見壁畫,頓生疑竇:“我家之畫怎麼掛在這裏?”恰好家童出來,陳音嗬斥道:“你怎麼在這裏?”家童回答:“這本是你的家嘛!”陳音這才恍然大悟。
無為、修省並不是和世事絕緣。人之忘我境,不能以形式而論,要從本質上看。
炒股要做到有為而又無為,專心地學好股票知識,熟練地運用知識,把靠炒股賺大錢的想法先拋到九霄雲外,要尋求那種每次能準確判斷,並都交易成功後帶給自己的那種精神上的愉悅。炒股的無為表現在,能在大底時勇於買進持倉,沒有幾倍的利潤是不會賣出的。而不是每天都頻繁操作看似有為實為不作為的交易。在股市裏正確地運用無為是集大成者,也需要多少年的修煉,所以,投資者要想無為,還是先有為地給自己充電吧。
3.貪富亦貧,知足亦富
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侯怨不授公,權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於膏梁,布袍暖於狐貂,編民不讓王公。
公:爵位名,古代把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
膏粱:形容菜肴的珍美。據《孟子·告子》篇:“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朱注:“膏,肥肉;粱,美穀。”
狐貂:用狐貂縫製的衣服。
編民:指列於戶籍的人民,也就是一般平民。據《史記·貨殖列傳》:“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一個貪得無厭的人,給他金銀還怨恨沒有得到珠寶,封他侯爵還怨恨沒封公爵,這種人雖然身居豪富權貴之位,卻等於自願淪為乞丐;一個自知滿足的人,即使吃粗食野菜也比吃山珍海味還要香甜,穿粗布棉袍也比穿狐襖貂裘還要溫暖,這種人雖然身為平民,但實際上比王公還要高貴。
老子說:“知道滿足就是富有。”因為知足就不覺得還缺什麼,而覺得不欠缺什麼就是富裕。我國古代有個隱士叫榮啟期,窮得九十歲還沒有一條腰帶,用野麻搓一條繩子係腰,但他從容瀟灑地彈琴。孔子的學生原憲的衣服補丁撂補丁,腳上的鞋也是前後穿了窟窿,可他仍然悠閑地唱歌。古希臘哲學家拉爾修,笑窩一直掛在臉上,他完全沒有什麼享受的欲望,當他看見一個小孩在河邊用雙手捧水喝,喝得甜滋滋的樣子,他幹脆把自己僅有的一個飯碗也扔掉了。
不去欲就不會知足,一個過於貪婪的人永不會滿足,時時處在渴求和痛苦之中,腰纏萬貫的富翁可能還是若有所失,僅能免於饑寒的人也可能覺得樣樣不缺。從心理感受來說,真富有不一定要錢多,隻要知足就綽然富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