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該準備的都準備好了,能上場的都上場了,現在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全力奔赴戰場,以速度取勝。在諸葛亮看來,這次的戰役完全是一場速度戰,因為現在隴右已經加強了防備力量,而關中的守將現在還在從荊州回來的路上,關中現在裏麵隻有一小股兵力,隻要速戰速決,一定可以得到關中。
兵貴神速,諸葛亮的認識並沒有錯,隻可惜他在一個正確的時間、一個正確的地點,遇到了一個不正確的人。
在蜀軍撒丫子往這邊跑的時候,魏軍裏一個名叫曹真的大將軍也布置好了防禦。說起此人來,確實值得佩服,未卜先知,能掐會算的本領不在諸葛亮之下,自從上次的戰爭,他們在隴右吃了虧以後,這位將軍就派了重兵把守在那裏。而且他也想到了諸葛亮反攻的時候一定不會再走老路,而是會選擇陳倉和散關這樣地廣人稀、防禦較差的地方打,所以他也提前在那裏加強了防禦,派了兩個大將把守著。
所以雖然等蜀軍氣喘籲籲地趕到陳倉時,忽然發現這裏實在是比鐵桶還要結實,看來丞相又在忽悠我們。
這是怎麼回事啊,跑得這麼快,那些原守軍一定不會趕在前麵回來,但是為什麼陳倉會如此牢固?諸葛亮的忍耐終於到達了頂點,他一大把歲數了還要風餐露宿地出來打仗也就算了,居然次次都不順,真是沒天理。
諸葛亮同誌,不是隻有你才精通軍事戰略,戰爭經驗豐富的同誌多了去了,看來你還是要跟他們好好切磋切磋才行啊。
氣是生過了,但仗還是得打。
陳倉雖然不是一個險要的關卡,但是這裏和西北、西南通往關中的交通要道接壤,正西方連接天水郡,北麵是安定郡,東麵是長安,易守難攻,天然的軍事屏障,而且渭水從陳倉經過,補充物資是很方便的事情,這樣一個地盤在諸葛亮眼裏簡直就是一個金燦燦的大金豬,一旦得到手那就是幹啥啥成了。
這個隻要是地球人就都懂的道理,曹真更是了然於心,你雖然狠,可是我也不是那麼好對付的,盡管過來試試,哼。
曹真之所以這麼有信心,是因為他安排在陳倉的大將郝昭,這位仁兄雖然在史書上留墨不多,隻是寥寥幾筆就帶過了,但是在這裏還是需要重點介紹一下的,因為這是一個有良心、有理想的硬漢。
郝昭,太原人氏,據說長得又高又壯,十分有男子氣概,行軍打仗也是風格硬朗,從他早期參軍,到後來不斷立功高升的過程就可以看出,這人屬於多幹活少說話的那種實幹家類型,別人還在研究地形呢,他已經把敵軍首將的頭給拎回來了。
郝昭兄弟在鎮守陳倉之前的十幾年裏,一直是負責河西一帶的安全工作,大家應該知道河西就是如今甘肅西部一帶,當初那裏非常不安定,那裏不論漢人和胡人都不是好惹的,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著大路就吃搶劫這一碗飯了,成天惹事,讓上頭很是頭疼。
但是自從郝昭去了以後,大家都消停了,上麵也不鬧心了,搗亂的人也不搗亂了。因為郝昭幹得很不錯,一直找不到接替他的人,所以郝昭在那裏一待就是十多年,成天吃沙子,追得那些犯事的胡人到處亂跑。
所以曹真選擇他來守住陳倉自有一定的道理。
諸葛亮這次帶來了10萬大軍,他是下了血本要打下陳倉了,但是守將郝昭不慌不忙的,好像諸葛亮是帶團來陳倉旅遊的,兜一圈就會主動離開。
郝昭這個態度急壞了中央的一幫高級領導,在他們看來守著陳倉的兵加上搞後勤的也不過1000多人,而諸葛亮可是貨真價實,10萬的大軍,就算撞也能把陳倉的城牆給撞倒了。
他們不理解郝昭,諸葛亮卻能識得真英雄,他不卑不亢、不急不躁,真是一個用兵領將的好人才。如果能有這樣的下屬,自己也就能少操幾年心,多活幾年了。
雖然諸葛亮對攻下陳倉還是非常有信心的,畢竟實力擺在那兒呢,不過他還是抱著求才的目的派了一個名叫靳詳的手下去勸郝昭投降。
這個靳詳也是太原人,和郝昭是老鄉,不過郝昭卻沒給老鄉麵子,直接對他吼道:“要殺要打,直接上,痛快點,老子不怕。”
諸葛亮不死心,讓靳詳再去試試,結果郝昭麵都沒露,隻是讓手下給捎出一句話來:“再來煩老子,就滅了你。”遊說失敗,麵對油鹽不進的郝昭,諸葛亮隻能開始準備下達進攻命令,看來最終隻能是兵戎相見了。
誓死護衛自己的國家,這就是郝昭的覺悟,雖然他沒讀過很多書,不懂那麼多大道理,但他知道盡忠,在已經不年輕的生命中,他遇到過很多人,也經曆過不同的事情,在得到許多,同時失去無數的時候,他始終記得做人有兩樣東西不能丟棄,一樣是良心,一樣是理想,對得起自己,對得起所有人。
這是我應盡的本分,你也一樣,不也是為了本分而拚死奮戰嗎?既然如此,讓我們戰場上見。
太有才了,諸葛木匠
圍攻陳倉的戰役正式開始了。
關於陳倉這座城池的麵積、體積在史書中並沒有記載,不過根據那時候的大多數城池來估計,陳倉應該大不到哪裏去。在這些年的戰爭中,陳倉應該已經被戰火摧毀了大半,和廢棄的舊城差不多了。
不過為了有效抵禦諸葛亮的進攻,陳倉在郝昭工頭的帶領下,新砌起了圍牆,但是時間很緊,而且人力資源也很有限,很懷疑是把城裏的房子扒了,來補修的城牆。所以這樣一座城池應該規模不大,質量也不會高到哪裏去。
在諸葛亮的眼裏,陳倉就是一座毛坯房,水泥都還沒幹呢,哨樓是木製的,還歪七扭八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整個城池隻有一個城門,看起來也是很不結實的樣子,唯一達標的工程就是城裏麵構築的高台,因為這是為了方便將軍指揮戰役、控製城內活動用的,所以馬虎不得。
總體來說,這樣一個“豆腐渣”工程騙騙三歲的嬰幼兒,也許還能蒙得過去,不過請注意諸葛亮同誌現在已經快50歲了,郝昭簡直就是在侮辱他的智商。
反正這就是我能做到的一切了,看我不順眼就來打我啊,郝昭氣焰囂張地俯瞰著城外的諸葛亮,同樣諸葛亮也非常不屑地看著城裏的郝昭,還以為你能整出點兒啥呢,就這樣還打算把我攔住,真是癩蛤蟆打哈欠,你好大的口氣啊。
既然如此,諸葛亮就決定對郝昭多關照一下,不光派人去攻城,還亮出了一樣新式武器,起名曰雲梯衝車。
所謂雲梯衝車就是雲梯和衝車的組合,大家看電視上的古代戰爭片都有這樣的情節,一方攻打另一方的城池,總是有很多士兵扛著一個長長的梯子豎在城牆下,然後借助這個工具爬到城牆裏,除了個把運氣不好的被擠下去以外,其餘人還是能很順利地到達的。
而衝車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是一種大型的、靠衝擊力來損毀城牆的器械,將這兩樣東西組合在一起,可是諸葛亮的獨創。他堅信隻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進步,所以一直沒有丟掉在隆中學習到的木工活。
到底是多年的老軍事家,郝昭兄也不是吃素的,你跟我玩新科技,我照樣有法對付你,蜀軍順著雲梯爬得正帶勁呢,忽然覺得哪兒著了,抬頭一看,真是不得了,魏軍把梯子上半部分給燒了,上是上不去了,隻能往下爬,不然等火燒過來,自己就該被烤熟了,還是保命要緊啊。
結果還沒爬到地麵上,衝車就被魏軍拿石頭給砸碎了,雲梯也倒了,沒被燒死也該被摔死了,郝昭沒有讓諸葛亮的新發明派上用場。
沒想到自己的得意之作就這樣被郝昭給破了,破了不說還給毀壞得隻剩下木頭渣子了,諸葛亮這才發現眼前這個敵人還是很難對付的,遠比他想象的要聰明得多。為了保存實力,也為了能快速結束戰鬥,諸葛亮再接再厲,繼續在他的發明領域中再創新高,用技術取勝,是他這次戰役的主題思想。
既然你下狠手,那我也玩大的,諸葛亮讓蜀軍砍伐了大批樹木(破壞環境,從三國就開始了),製造了一種更為新型的武器,諸葛亮給它起名叫“井闌”,這種武器的特點就是高,非常高,足有現在的六層小樓那麼高。
弓箭手站在上麵朝陳倉城裏放箭,一射一個準,那句俗話不是說嗎,站得高,看得遠,不光看得遠,射得還很準。
郝昭終於招架不住了,蜀軍的箭像雨一樣在他頭頂鋪天蓋地地就下來了,而他的弓箭手射出去的箭連蜀軍的腳脖子都夠不著。這就是“井闌”的精髓之所在,我夠得著你,你就是累死也夠不著我,氣死你活該。
趕緊撤吧,再不走大家都成刺蝟了。就在諸葛亮以為勝利在望時,郝昭的軍事才能再次體現出來,他在城內修建了一堵內牆,擋住了蜀軍的箭雨。
這裏給大家介紹一下內牆的作用,其實城池一般都有外牆和內牆兩堵牆,這樣相當於雙保險,類似於我們今天的防盜門,不過郝昭的這堵內牆材質非常劣質,因為被圍困在城內,而且時間緊迫,無法和水泥自製磚頭來砌牆,所以情急之下,郝昭便讓士兵把所有門板、床板、棺材板、桌麵、屋梁都收集起來,臨時搭建了這堵內牆。
因為距離拉大了,站得再高的蜀軍也夠不著內牆裏邊的魏軍,諸葛亮的新發明再次無用武之地。
真是愁死人了,眼看著外出打仗的魏軍大部隊趕回來的期限一天天臨近,可是這個小小的陳倉就是死活打不下來,出來帶的糧食已經不多了,如果再這麼耗下去,不用魏軍來反攻,自己就得先餓趴下了。
內牆後麵的郝昭也很愁苦,外麵那位老人家真是精力旺盛,新招層出不窮,雖然這堵簡易的內牆暫時擋住了攻擊,但是所有建築物能拆的都拆了來做這堵牆,關中的十二月可不是好過的,在當時全球還沒變暖的氣候下,怎麼說也得是零下了。全軍戰士就指著這堵牆抗風,明顯扛不住。
後援再不來,隻怕自己不是戰死,也得要凍成冰棍了。
雙方選手進入了痛苦不堪的僵持階段,諸葛亮雖然有棉大衣披著、火爐子烤著,但內心依然冰涼冰涼的,難道這又是白忙活一場嗎?
僵局,絕對的僵局。
到底誰耗死誰
什麼叫執著?看看諸葛亮同誌就知道了,什麼叫毅力?看看諸葛亮同誌也都知道了,雖然兩次攻擊未果,但人家依然不泄氣,不放棄,很快又找到一個新辦法來對付郝昭。
這邊郝昭等一幹魏軍在內牆裏都快凍僵了,而蜀軍卻在諸葛亮的指揮下進行一項熱火朝天的勞動,即挖地道,他們準備挖到內牆後麵偷襲。後來抗日時候的地道戰絕對是從諸葛亮這裏偷的師。
既然地麵作戰不行,那我就搞地下活動,諸葛亮看著那座破舊但卻無法攻克的城牆,決定再次一搏,小子,我就不信我活了大半輩子了,還收拾不了你。
這一天郝昭剛剛睡醒,就接到偵察兵的報告,說蜀軍正在往陳倉挖地道呢,估計現在已經快到城牆根了,郝昭懵了,並不是因為恐懼,而是他怎麼也想不通,高智商的諸葛亮怎麼會做出這麼低級的決定。
對於諸葛亮的再次進攻,郝昭是有充足的心理準備的,畢竟諸葛亮磨刀霍霍地來這裏,動手是遲早的事情,但是用這樣的方法真是讓人匪夷所思。
你挖我也挖,郝昭也讓人挖了一條地下通道,正好和諸葛亮那條接通,在洞口對著蜀軍,見一個拍一個,一個都跑不了,畢竟洞口太小,靈活性不大,所以諸葛亮的這個主意也葬送在了郝昭的手裏。
就在郝昭得意的時候,那邊洛陽的魏帝曹睿也是坐臥不安。諸葛亮真是會找時間,趁大部隊在外地回不來,就又跑來打我,可是就算大部隊趕回來,那長途跋涉的,哪還有精力打仗呢。
諸葛亮也很鬱悶,真是碰到對手了,鑽進地道的蜀軍就是有去無回,看來郝昭已經知道自己打的是什麼算盤了,最後的一絲希望也破滅了,看來隻能打道回府了。這是一個極為考驗人耐力的時候,大家都已經精疲力竭了,就等待著有意外的機會能夠反撲對方了。
在陳倉圍攻戰進行了十幾天以後,張郃終於氣喘籲籲地帶著大部隊趕回了洛陽,不過他還沒來得及去支援郝昭,諸葛亮已經撤兵離開了。
陳倉在郝昭的堅守下最終保留了下來。蜀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諸葛亮因為糧草不夠,再次黯然離開了戰場,雖然在圍攻陳倉的這多半個月裏,郝昭快被他給累死了,但是他自己也幾乎是彈盡糧絕,出發前什麼都算到了,就是沒有算到會突然蹦出一個郝昭來。
49歲的諸葛亮帶著遺憾準備回成都,而郝昭也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就在將士們準備慶祝這次勝利的時候,他倒地昏迷。他太累了,從開始防守到現在,他幾乎就沒睡過覺,精力就快被耗盡了,終於可以歇歇了,郝昭用事實告訴了天下人自己是無愧於心的。
可惜他將生命之火注入了陳倉,所以在不久後魏帝曹睿對他進行了封賞,一戰成名終於可以安享榮華的他,卻因為疾病過早去世了。
諸葛亮不會想到自己間接讓郝昭提前了好幾年去見閻王,他現在想的隻是盡快回到成都,不然等魏軍反撲過來,自己的戰鬥力已經消耗了大半,絕對不會是對方的對手的。抓緊時間離開。
但是諸葛亮黑暗的日子就要來了,因為有人還不想讓他這麼快就走。
身為將軍,曹真是個厲害的人物,不但能上陣殺敵,也會運籌帷幄,別看他把陳倉交給郝昭後就不聞不問了,其實人家心裏有譜,天天觀察著諸葛亮的補給情況呢。
終於等到你支持不下去要離開了,不要著急,我還沒上場呢,這場戰爭怎麼能算完呢。
在曹真導演的安排下,下一位重量級的演員就要隆重登場了,但是這次曹導演出了點問題,讓原本一直被他壓製的配角諸葛亮也突然冒了光,燦爛了一把。
成也孔明,敗也孔明
曹真派出的重量級人物就是大將費曜,這是個人才,當年的酒泉郡張進叛亂,就是這位老兄帶人給平定的。
“諸葛亮現在已經是虛弱不堪了,你去最後給他一擊吧。”
“沒問題,保證完成任務。”
曹真滿意地走了,他還要忙著去部署其他的安排。
諸葛亮也很忙,他忙著安排撤退工作。先是把能扔的都扔了,類似於井闌、雲梯衝車那樣龐大的玩意兒肯定是不帶走的,大不了以後用的時候再造嘛。然後就是每路過一個路口就留下一隊人馬在那裏埋伏打掩護,凡事安全第一,還是小心點好,萬一魏軍追來,也能殺他個措手不及。
費曜就沒這麼精細的打算了,他一到陳倉,就看到滿地被遺棄的軍資用品,便主觀地認為諸葛亮那邊是損失慘重,顯然,損失不慘重,幹嗎要退兵啊。
所以他迅速作出打算,派騎兵去追,他也選中了一個人選,就是王雙,讓王雙率領手下3000名鐵騎沿諸葛亮逃走的路線追趕,務必攔截住諸葛亮,再給他一棒子。
必須就此徹底鏟除他,光榮入選的王雙帶著這樣的覺悟前去滅敵,可惜諸葛亮雖然敗了,但也不是人人都能上去踩他一腳的,也許郝昭能,但你王雙那是肯定不能的,於是倒黴的王雙不但沒撈到便宜,還被諸葛亮狠狠地踩了幾腳。
在諸葛亮預先設好的埋伏下,可憐的王雙連諸葛亮的影子都沒來得及看到,就被蜀軍殺死了。
諸葛亮不是張進,就算他在這次戰爭中失敗了,他依然是心計卓越、眼光長遠的高級幹部。作為一個始終都拿謹慎來當原則的人,諸葛亮一直很小心地保全著自己帶出來的這10萬部隊,這是人力資源,諸葛亮深信隻要有這些資源,東山再起還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在這次的攻城計劃中,他絞盡腦汁想了無數的計謀,用了好多器械,但就是不肯跟對方去拚人數,以人為本是關鍵。
這樣的做法是費曜無法想象的,所以他的失誤就在於將諸葛亮那樣的高人,用自己這樣的庸人眼光來看待。
當費曜來檢閱勝利成果的時候,卻隻來得及給王雙收屍,而大部分的援軍要趕來,估計連王雙的追悼會都要開完了,諸葛亮也早跑回成都去喝茶養神了。
這才叫陰溝裏翻船。
這次的北伐勝敗是比糊塗賬,按說諸葛亮一腔熱情地去打陳倉,結果城池沒拿下,倒是把守將給累死了(雖然不是當時死的,但絕對跟諸葛亮脫不了幹係)。後來被人追殺,反倒把對方給殺了,這樣的結果如果說是失敗的話,是怎麼也說不過去。
而魏國雖然損兵折將,但城池保存下來了,地盤沒受損失,這也算不得失敗。總體來說,這第二次北伐的結果從表麵是一場皆大歡喜的戰役。
曹魏方麵,曹睿可以繼續吹牛,說他又贏了諸葛亮一次,而諸葛亮回去也可以跟別人說我這次還是有功勞的,雖然我沒有完成戰略目標,但是我讓他們損失了人才。我累死了郝昭,殺死了王平,這些都得算上。
於是,諸葛亮之前受損的形象得以修複,他繼續開始在崗位上大刀闊斧地幹工作,繼續對小皇帝劉禪指手畫腳。
無奈啊,諸葛亮又開始囂張,這話劉禪也隻敢心裏想想,畢竟還要指著他老人家給自己看著這一攤呢,不聽話不行。
其實諸葛亮隻是擔憂,自打從陳倉回來,他就感覺自己的身體是越來越不行了,也難怪,成天日理萬機,缺乏體育鍛煉,更不用說像在隆中時候那樣扛著鋤頭下地去勞動了,身體各部分的零件隨著年齡的增大,自然就不怎麼好使了。
而這時那些隨著劉備一起開國建功的老臣也是死的死,病的病,老將趙雲也剛剛辦完喪事,能幹的都走了,留下的卻無法挑起大梁。哪天自己一蹬腿走了,留下這麼個內憂外患的國家和腦子沒發育健全的小皇帝,這不是等著被人來滅嗎?所以諸葛丞相為了不讓自己的擔憂成為現實,他奮發圖強,再接再厲,繼續奮鬥,本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決定再次出征北伐。
再次等待機會
孔明的新戰術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諸葛亮回到成都,屁股還沒把板凳坐熱,就打算第三次北伐。姓曹的,不折騰死你,我就算白活了。
不過,這次諸葛亮的目標比起前兩次來降低了不少水準,因為這次諸葛亮一心想要的是武都和陰平二郡。不是隴西,也不是長安,而是窮得連個鳥毛都看不見的鬼地方,要不是諸葛亮的腦袋進水了,那絕對就是被門擠了。
武都和陰平這兩郡原本都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後來曹操在退出漢中的時候,本著能帶走的絕不留下的信念,捎帶著把武都的五萬百姓都遷移到了別的地方,這兩郡本來人就少,自打曹操那一手以後,更是人跡罕至,到了半夜說不定還能聽到一兩聲怪聲音,實在是恐怖得很。
所以魏國很多官員打死都不想來這裏當差,哪怕是給個太守也不幹,到這跟發配沒什麼區別,夥食還不如別的發配地好呢,所以對於這兩郡,曹睿也是想起來了撥點款扶扶貧,想不起來就當自己的版圖裏沒這兩個地方。
可是諸葛亮偏偏喜歡別人瞧不上眼的東西,其實這是經過了反複思量,才得出的一個作戰方案。
武都郡的大小相當於如今的甘肅舟曲以東、禮縣以南、武都以北以及陝西鳳縣、略陽以東地區。這樣的範圍你可能不太明白是怎麼回事,但是地理位置一定要搞清楚,接下來淺顯地說,你一定知道諸葛亮的腦袋絕對沒有被門擠過,而是曹睿的腦袋還沒有進化完全呢。
對於魏國來說,掌控了武都郡縣,就可以同時掌控劍閣、漢中兩個軍事要地,同樣的,要是蜀漢得到了武都,就可以北麵威脅隴西、南安、天水、廣魏、扶風五郡,讓曹魏的邊境永無寧日,顧此失彼。
再簡單地說,占據了武都,對於攻占祁山地陳倉,都大大有利。接下來說說陰平郡,這個郡的麵積相當於今天的四川、甘肅兩省交界處的白水江流域及四川的涪江上遊的地區。
這個郡被曹魏占據,那麼從陰平出兵,東可以進入白水關,南可以從左擔道偷襲江油,西可以從汶山郡迂回進攻成都,簡直是打哪兒都方便。而對於蜀漢來說,得到陰平的主要作用就在於可以讓防禦更加完善。
所以別看這是兩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其實戰略意義非同一般,諸葛亮的這次進攻也是為了長久做打算,主要目的是防禦。
諸葛亮磨刀霍霍的時候,曹睿正在魏國搞封賞儀式呢,大家都辛苦地忙活了好幾個月,怎麼也得表示表示。
曹真因為料敵在前,非常有遠見,及時預防了一次大衝突,所以給漲了工資,而大將張郃雖說沒趕上這次打仗的好時候,但人家千裏迢迢,大老遠地奔回來,沒有功勞,苦勞也是大大的了,所以被升了官,成了征西車騎將軍。而被累死的郝昭更是了不得,舉國悲痛,默哀致意,曹睿更是傷心得好幾天上不了朝,畢竟猛人難求,你這一走,我可上哪去找像你這麼好的將領啊。
至於王雙,雖然為國捐軀了,但是這次,曹睿基本沒提起他,原因很明顯,人家郝昭死了,但死得有價值,活生生拿一千多人頂住了諸葛亮的十萬大軍,而你呢,去追個尾,還把命給追丟了。真是連我都不好意思了。真是同人不同命啊,同樣是當兵的,怎麼差距就那麼大呢?
正當大家歡聲笑語,一起享受戰後和平的時候,邊關來報,說據可靠消息,諸葛亮又要殺過來了。
真是缺了大德了,我們到底哪招你惹你了,不就是比你地盤大,比你人口多嗎?至於你就死去活來地要跟我們死戰到底?曹睿憤怒到極點了,我這兒剛消停,想跟全國人民一起樂嗬樂嗬,你又跑來了。
老頭子,是不是欠拍啊你。
“怎麼回事啊?”雖然一肚子的不高興,但是工作還得幹啊,滿腹牢騷的曹睿隻得提起勁來,不然一個不小心就會被諸葛亮給鑽了空子。
原來鎮守隴右的雍州刺史郭淮正打算把陳倉戰役寫成報告給中央送去,哪知道剛開了個頭,就有人報告說蜀軍又來了。
奶奶的,老子剛喘口氣,你就又來搗亂了,就不能讓老子歇一會兒啊。憤怒的郭淮報告也不寫了,直接上報說諸葛亮又來了,他這回是衝著武都和陰平來的,頭兒您看著辦吧,要打要殺,盡管吩咐,不能讓他欺人太甚。
曹睿有點整不明白了,要說前兩次,諸葛亮要死要活地來打關中,攻陳倉,這他都可以理解,畢竟是有資本的地盤,可是他這次的目標實在有點那個,要不是覺得自己麵子不能丟,曹睿真想跟諸葛亮商量商量,把這兩個地方送給他得了,就求他安生會兒。
打吧,門戶還得護住,至於大將就用眼前現成的得了,反正報告是你寫的,你最先發現敵情,幹脆好人做到底,幹活幹到底,一並把活幹完算了。於是諸葛亮這次的對手又換成了郭淮,無所謂,跟誰打不是打啊,誰擋我,我就滅誰。
諸葛亮先生儼然成了一個猛人。
沒文化真可怕
曹睿沒看透諸葛亮的心思,郭淮可是看得一清二楚。這位郭刺史當時可是號稱魏國第一號猛人。大大小小的戰役參加無數,尤其是對諸葛亮這幾次北伐,幾乎次次都有他,不是旁敲側擊,就是正麵迎擊,雖然露臉的機會不多,但反正都沒閑著。
諸葛亮對這兩個郡打著什麼主意,他心裏明白。郭刺史早就聽說蜀國丞相不是個好對付的人,一直憋著勁想與之較量一下,現如今可算是有機會了,你來吧,諸葛亮,看誰拚得過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