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了卻君王天下事2
此時收到消息的魏明帝曹睿也在加緊準備著,情況已經到了十分危險的地步。為了不讓自己的家園被入侵,阻攔住諸葛亮的大軍,曹睿曾一度提出要親自上前線去督戰,鼓舞士氣,勇氣實在可嘉。
這位勇敢的仁兄就是曹操當年最喜歡的孫子,說起此人來,那可真是說來話長了。
曹睿是皇子,這個位子來得實在是不容易,他的爺爺曹操同誌當年東奔西跑,南征北伐,搞定了漢獻帝後,又跑去追殺劉備,最後還被孫權一把火燒得家當差點沒了,死裏逃生好幾回,好不容易才混來了這個局麵。
他父親曹丕也很猛,搶班奪權搞政變,一番流程下來,硬是把東漢的江山變成了曹魏的江山。
從父親曹丕手中接過這個旗幟的曹睿也想要好好幹,可是悲哀啊,局麵實在是太亂了,這已經不是能力的問題了,而是超出極限的問題。曹先生最後用事實證明了,他這一生都是在挑戰極限。
曹睿的母親是曹丕搶的袁紹兒子的媳婦甄氏,因為這個女人長得實在是太漂亮了,所以曹丕不顧她之前已經嫁過人了,在那個道德底線很高的年代,依舊把這個已婚婦女娶過門來,還把她冊立為妃子,對甄氏寵愛有加。不久後,曹睿先生就出世了。
在那個母以子貴的年代,本來曹睿會很幸福,可惜後宮爭寵,甄氏被一名姓郭的妃子陷害致死。後來,因為郭妃不能生育,曹睿還被這個殺母仇人撫養。
郭妃因為害死了甄氏,心裏有鬼,所以對曹睿也是非常苛刻,但是曹睿從來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時間一長,郭妃也就不好意思再找他的麻煩了。忍辱負重的曹睿先生從小就是在這種險惡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因為甄妃的事,曹丕一直沒打算立曹睿為太子。直到曹睿15歲那年,事情才有了轉機。
那天,曹丕帶著曹睿到郊外去打獵,一隻母鹿領著一隻幼鹿從他們麵前奔跑過去。曹丕彎弓搭箭,把母鹿射死了,然後轉過身來,讓曹睿射殺小鹿。曹睿表情沉痛地說了一句:“陛下把母親都殺死了,我怎麼還能忍心再殺死兒子呢?”
曹睿的這句台詞十分精妙,恰到好處地打擊到了曹丕的內心深處,激起了他的父愛基因。所以雖然曹睿一直不被大臣們看好,但最後依然有驚無險地成為魏國的第二位當權者。
曹睿一繼位就麵臨著內憂外患的困境,這位仁兄坐擁天下,但還是不能安心享受,雖然是皇帝,偶爾也得拚拚命啊。
麵對諸葛亮的大軍壓境,曹睿急了,他命令負責西部軍區事務的大將軍曹真嚴守在郿城,自己也隨時準備去披掛上陣,這個態度是很不錯的,雖然比起諸葛亮來,他很沒有信心,因為諸葛亮比任何人都厲害得多,有才幹,有城府,而且深藏不露,永遠不知道他心裏到底在盤算著什麼。
但是你放馬過來吧,已經被逼急了的曹睿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雖然這次戰役他成功地擊退了蜀軍,成功地完成了保衛戰,但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完美也是唯一一次完美的演出。
之後的曹睿在短短十幾年的在位時間內,起用司馬懿等大將,成功地守住了家門口,而他自己也在占據高位、無人能管的日子裏漸漸腐敗,尤其是在諸葛亮病死以後,他覺得敵人沒了,心理防線也就放鬆了,拿公家的錢給自己蓋了好多別墅,還貪圖美色,成了一個昏君。
曆史上很多人批評曹睿,說他雖有打仗之勇,卻無安國之智,其實說到底最可悲的還是生在帝王家。如果曹睿隻是一個尋常百姓,他可以過著更為安樂的生活,而不用擔驚受怕一輩子,才在最後幾年裏著急享樂,想把之前的人生幸福都補回來。
但是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是沒有選擇的,你選對了專業,很可能會跟錯了導師,你選對了行業,很可能又會跟錯了老板,沒有任何事情能十全十美,而且有些事情就是命運安排、無法抗拒的。
如同曹睿的身世注定了他短暫的一生,不可能過幾天安生日子,如同諸葛亮滿腔抱負,偏偏次次都遺憾而歸。
挑戰極限的曹睿先生要和從容不迫的諸葛亮先生對決了,這是他們的首戰,雙方都十分重視,好戲就要開演了。
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
蜀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天,硝煙正式彌漫起來。
趙雲和鄧芝帶的人馬不多,但是任務卻是十分艱巨的,因為他們雖然是疑兵,但就是要將錯就錯,讓魏國的來將對他們進行攻擊,而他們也要用極少的人數來拖住魏國大部分的關中兵馬,這樣才能保證諸葛亮有充足的時間,帶領著蜀國的大軍,在沒有魏國大軍救援的情況下攻打隴右地區。
在諸葛亮的煙幕彈麵前,曹魏負責西部軍區的大將曹真果然上當,他對曹睿報告說諸葛亮想直搗長安,要摧毀我們的老窩,在洛陽聽到消息的曹睿也是急得不得了,趕緊派人傳達了中央精神,一定要死守郿城。
事後證明,曹睿正確判斷出了諸葛亮的能力,卻錯誤地估計了他的目的,這哥們想要的並不是長安,起碼暫時不是。
就在魏軍都圍著郿城打轉的時候,諸葛亮已經悄悄帶著兵馬前往涼州方向,進攻涼州去了。諸葛亮已經快趕到涼州了,曹真才悟出來原來他是想奔那兒去啊,連忙給上級打報告說,弄錯了敵情,希望得到新指示。
得知被騙了的曹睿叫苦不迭,又慌忙調集大軍去堵截,而他自己也是親自調集了5萬名步騎兵,由大將張郃帶領著,開往涼州,決定親自上陣。
人倒黴了喝涼水都塞牙,走到半道上的曹睿又接到了一個讓他十分憤怒的消息,甘肅的南安、天水、安定三個郡縣的守軍集團集體叛變,都投靠諸葛亮了。我怎麼就養了這麼一群白眼狼啊,翻臉比翻書還快。曹睿悔得腸子都要青了,但是沒辦法,曹睿同誌你還得保重身體,繼續戰鬥啊。
這時一個人來到諸葛亮的營帳外,說是魏國的降將,是天水郡中郎將,因為守城大將逃走,其他郡的城門緊閉,怕他們是叛徒不肯放他們入城,無法回到自己的國家,也沒有別的出路,所以就來投靠諸葛亮。諸葛亮也沒為難他,此時的這個年輕人對諸葛亮來說,隻是一個普通的投降軍官而已,但是他沒想到,就是這個普通的軍官,日後在諸葛亮後繼無人的情況下,九出祁山,北伐魏國。
這個人就是薑維,蜀國後期的中堅力量。這是後話了。
這時的關中已然是一片紅旗飄揚,大有都去投靠英明神武的諸葛亮的意思。曹睿生怕關右不保,又跑去長安督戰,一番冷靜下來,曹睿在客觀分析了形勢之後,認為諸葛亮雖然很難對付,但並不是不能對付。
而恰巧在這個時候,諸葛亮就暴露出了他的一個失誤,讓曹睿逮著機會反撲了上去。機會的缺口來自於馬謖。
這次北伐諸葛亮帶去了很多有實戰經驗的大將,諸如魏延、吳懿等人,但是諸葛亮偏偏對馬謖情有獨鍾,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上次一起對付孟獲而結下了革命友誼。
本來蜀軍的軍容嚴整,賞罰嚴明,號令如山,攻打祁山,勢如破竹地取得了節節勝利,照著這個勢頭下去,隻要不出意外,勝利絕對是屬於諸葛亮的。
可是偏偏諸葛丞相本著要提拔新人、多給年輕人機會的思想,派了馬謖去守街亭。勝局就此扭轉,蜀軍一敗塗地。當然,有些事情並非是機緣巧合,雖然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則是為了一個更大的目的。
在這次北伐中,諸葛亮看到了兩個戰略要地,其一是祁山,這是由漢中進攻天水的要道,而天水則是由漢中進攻隴西的要道。如果蜀漢控製了天水,可以自隴西東逼關中,則關中形勢不利,所以天水對於隴西形勢的控製意義重大。而蜀漢要得天水,必定要取祁山。
其二是街亭(街泉亭),在今陝西秦安縣東北、莊浪縣西南,把守著自涇河穀地進入隴西的要道。自隴上進入關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涇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穀低地。渭河方向山勢較險峻,而涇河方向相對較為平易。因此隻要控製了街亭,就可以狙擊魏國大軍,確保蜀漢對隴西的控製權了。
因為祁山、街亭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所以當時駐守在那裏的是郭淮,魏國的一流將領。諸葛亮已經成功地進入祁山,至於如何攻下街亭,他還在思量中,他在選擇一名最合適的守將。
這時,馬謖老弟毛遂自薦,自告奮勇地要求去拿下街亭。諸葛亮讚許地看著眼前這個年輕人,意氣風發,自信滿滿,而且才華橫溢,絕對是屬於高級知識分子和高級將領的複合型人才。
“你要怎麼做?”
“隻要堅守,魏軍定攻不下。”
還是那個執著的年輕人,想當初他們一起秉燭夜談時,馬謖滿腹兵法,一腔的抱負熱情,諸葛亮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候的影子,覺得好好栽培,他一定會有更大的成就。
諸葛亮將馬謖任命為先鋒,讓他帶兵去鎮守街亭,“街亭雖小,關係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一定要靠山近水安營紮寨,千萬謹慎小心,不得有誤”。
諸葛亮在馬謖臨行前對他囑咐了這樣一段話,馬謖也聲稱自己記住並一定謹記。看著馬謖離開,諸葛亮收起臉上的笑容,這是一場隻能贏、不能敗的戰役,馬謖,你能不能大獲全勝,就看你自己的造化了,但願你不會忘記我對你的這番囑托,不要辜負我力排眾議、力挺你當先鋒的一番苦心。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高手下棋,往往能在下這一步的時候,看到以後的兩三步該怎麼走。棋局和權力鬥爭是一個道理,你隻有在不斷高瞻遠矚,才能比別人得到更多。不過有時候太聰明也是一種錯,在諸葛亮選擇了馬謖這一枚棋子的時候,失敗已經在不遠處向他招手了。
這個看上去很正確的選擇,實際上是最錯誤的。
諸葛亮的猜想
劉備在臨死前曾經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劉大叔可真是的,都快要死了,還說別人的壞話。不過劉大叔說了一輩子話,這句話的含金量絕對百分之百,因為這是句實話,而且是句大實話。
馬謖到了街亭以後,他在觀察了地形,勘探了全局後,並沒有按照諸葛亮的吩咐,依山傍水部署兵力,而是把大軍部署到了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
當時,他手下的副將王平就提出這個做法十分不可取,一旦魏軍圍困,蜀軍將水盡糧絕,到時候軍心渙散,會不戰而敗的。
馬謖認為占據高點、居高臨下一直是兵法書上教的必勝之術,而且就連諸葛亮也不斷地誇我,認為我是個將帥之才,你一個小小的王平還敢對我指手畫腳。馬謖不耐煩地將王平的話打斷,就按我說的那樣辦。馬謖想象著大敗魏軍,那種大快人心的場麵,不禁得意起來。
誌得意滿的馬謖沒有想到,在這個看似天衣無縫的應對中,有著兩個小小的疏漏: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那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他了。
更為重要的是,他低估了對手的實力,在那個依靠信息的戰爭年代,曹睿得知街亭被馬謖所占,當即派出大將張郃領兵抗擊。
這位大哥是個老資曆了,他在這行混的時候,估計馬謖還在穿著開襠褲玩泥巴呢。張大哥一來就看出了馬謖所用戰術的破綻,二話不說就切斷水源,截斷糧道,還縱火燒山,將蜀軍都當成了燒豬來烤,做得不可謂不絕。在王平的拚死掩護下,馬謖才得以逃脫,但是街亭卻丟了,任務沒有完成,諸葛亮的整個戰略也被打亂。
蜀軍大敗。馬謖失守街亭,戰局驟變,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大敗就此鑄成,馬謖也因為不守軍紀被扔到了監獄裏聽候處置,很快經過軍事法庭的裁決,一致意見就是要將馬謖處決。
早就告訴過你,要依山傍水地部署兵力,你為什麼非要一意孤行呢?諸葛亮看著成為階下囚的馬謖,心想:究竟是我高看了你,還是我高看了自己?馬謖,看來我們的戰友情誼隻能到此為止了,誰讓你一個人就掀翻了整盤棋呢?
這一次的北伐便是以失敗告終了,蜀國失敗的原因從表麵上可以分析為是諸葛亮不聽劉備的警告,起用了妄自尊大的馬謖而引發了最後失敗的結局。
但是諸葛亮一向都知人善用,在馬謖問題上犯下這麼低級的錯誤,實在是讓人無法理解,其實往深裏說,這背後隱藏著一場巨大的權力轉移鬥爭。
劉備活著的時候,諸葛亮的主要職責是出出主意,很少插手兵權的調動。劉大叔雖然笨,但還是算得很清楚,請你來是出主意的,不是分我的權力的。所以那時候蜀漢集團裏的兵權分別掌握在四個人手裏,分別是荊州軍區的關羽兵團、漢中軍區的魏延兵團、永安-江州軍區的李嚴兵團、成都京畿軍區的劉備直屬兵團。後來,關羽的死導致了關羽兵團的覆滅。
諸葛亮去打孟獲的時候所帶的部隊就是京畿軍團,那次南征的意義就在於諸葛亮從此將京畿軍團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下。然後便是令在前線的魏延軍團去攻取涼州,一部分原因是拿涼州來做跳板,還有一個隱藏的目的就是為了控製住漢中魏延的兵權。建興五年,諸葛亮打著北伐統帥的旗號順理成章地進駐漢中,從此魏延徹底告別鎮守漢中的方麵軍軍事將領身份,而蛻變成諸葛亮麾下的一員偏將。
而之前的李嚴早被諸葛亮踢出棋局,所以,現在的諸葛丞相可謂是軍政大權在握,所向無敵了。
如同前麵所做一切的良苦用心,諸葛亮起用馬謖擔任北伐的急先鋒,也是用心良苦。諸葛亮剛剛變相接收了漢中魏延的兵權,他不想將立功的機會給魏延,便決定把這個機會留給馬謖,這將是他在軍中培養自己軍事將領的機會。
而且這次北伐的形勢一片大好,隻要馬謖能認真按他的話去做,不出差錯,根本不需要操心什麼就能打贏這場仗,可惜的是,老天爺就喜歡捉弄人,一向表現穩重的馬謖居然在關鍵的時候掉了鏈子。
到了這個地步,馬謖隻能一死,準確地說:諸葛亮隻能選擇讓馬謖死。因為用馬謖是諸葛亮的主意,所以他要對這次失敗負責任,如果諸葛亮肯多承擔一點責任,其實馬謖也用不著砍頭,但是這已經不是諸葛亮肯不肯承擔責任這麼簡單了。
諸葛亮在軍中培養自己的勢力,這件事情雖然做得不明顯,但是大家都是在官場上混了多年的人,說句粗話就是你撅起屁股,我就知道你要拉什麼屎。馬謖勝利了,諸葛亮也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將他提拔,但是馬謖失敗了,諸葛亮再給他說好話,這就相當於打自己的臉,而且同誌們那裏也交代不過去。
所以在輿論的壓力下,馬謖隻能死,從一開始,馬謖就處在了隻能勝利、不能失敗的絕境之中,換句話說,馬謖是死在眾人的口水中的。
將馬謖斬首之後,諸葛亮班師回朝,回到一年前出發的地方。再次到了原點,諸葛亮第一次感到了失落,無比的失落。為什麼跨出這一步就這麼難呢?諸葛亮不明白老天爺是怎麼想的,我隻不過想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情,怎麼就這麼跟我過不去呢?
不要氣餒,你還有機會,世上有一些痛苦總要被反複品嚐,諸葛亮非常幸運地得到了這個榮譽。
有奶就是娘,有權就是爹
在短暫的鬱悶後,諸葛亮恢複了平靜,他意識到,事情還沒有解決好,所以他去見劉禪,希望劉禪可以讓自己告老還鄉,他想辭官謝罪。
劉禪慌了,幹爹走了,誰還能幫他幹活,替他處理這麼一大堆的瑣事啊,所以劉禪對諸葛亮說,丞相你不能走,這裏的事情還需要你來處理啊,國家需要你,我也需要你啊。
但是諸葛亮對他說,不行,我必須得走,不然太對不起這次戰爭中喪生的士兵了,太對不起陛下和先皇了。
劉禪沒辦法,隻得召開朝會,問問其他人的意見。雖然很多人對諸葛亮這次的行動有意見(以魏延為主),但是畢竟諸葛亮的名聲太大,又是正麵典型,所以大家還是熱切地挽留,希望諸葛亮留在這裏繼續發光發熱。
任憑諸葛亮說破了嘴,大家就是不放人,這時諸葛亮做出了一件讓誰也想不到的事情,他“撲通”一聲給劉禪跪下,發出了聲嘶力竭的呐喊:“我隻不過想離開,你們到底想讓我怎麼做,才能彌補我犯的過錯?”接著涕淚橫流,哭聲震天,大有悲慟欲絕、要哭死過去的架勢。
大家一時之間陷入沉默,反應過來以後就紛紛上前來拉諸葛亮起身,有些人還附和著哭了幾鼻子,看看人家諸葛丞相,人就是敞亮,敢作敢當,真是條漢子,人哪有不犯錯的,改了就好了,何況諸葛亮先生認錯的態度實在太好。
所以在大家一致力保下,劉禪還是讓諸葛亮繼續留在成都,但是諸葛亮堅持要求給自己處分,劉禪便把他降到了右將軍意思了一下,其實還是管著丞相該管的那一攤子事情,沒有實質性的變化。
就這樣,48歲的諸葛亮繼續在權力中心發揮餘熱,孜孜不倦,其實辛辛苦苦奮鬥20多年,才混到這個份兒上,鬼才想走呢。這不過是權益之計而已。
我還不能走,起碼現在不能,你們雖然留下了我,但你們並不明白我,因為我和你們不同。
我知道天下還有太多的無家可歸的孩子,太多的支離破碎的家庭。
我知道在我為自己定下那個理想的時候,我就會為它奮鬥一生,永不停息。
我知道在日子一日一日過去的時候,你們已經丟棄了當年的激情壯誌,除了官位和名利,你們不再有所需求,但我不是這樣的,雖然我需要名利,需要留在這裏,但我隻是要借他們來完成我的理想。
在曆經了無數的風雨和坎坷以後,我依然保存著我的理想,沒有一天忘記過。
我相信,這個世界總會有一天要平靜下來,所有戰火都將熄滅,我會抱著這個信念繼續走下去,直到再也無路可走為止。
這就是諸葛亮,那個從小寄人籬下,後來出山輔佐劉備成就君王大業的諸葛亮。總體來說,他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好人,但好人也有他陰暗的一麵。
在宦海沉浮了這麼多年,見慣了戰場上的廝殺無情,諸葛亮早就不是當年那個幼稚的青年了,他懂得了明哲保身,懂得了利用手中的條件為自己鋪路,懂得了麵對無數困難的局麵采取相應的措施。
在這個汙濁的世界上,要想生存下去,要想實現救國救民的理想,要想最終走到自己想要到達的終點,諸葛亮學會了善用權謀,積聚權力,他挖過坑,也排擠過一些人,犧牲過一些人,比如李嚴和馬謖,但是這是他唯一的選擇,隻能如此。
有奶就是娘,有權就是爹,權力是他必須要握在手裏的一樣武器,這樣你就該明白,諸葛亮其實也是一個平凡的人而已,他有自己的欲望,有自己的算盤,就算他是英雄,依然需要借著權利的威力來辦自己的事。
不管怎麼說,英雄也是人,但是做到像諸葛亮這樣千回百轉卻依然矢誌不渝的,屬於極品。
出來混要低調
打了勝仗的魏帝曹睿高興得不得了,擊敗了蜀漢軍隊,收複天水、安定、南安三郡之後就覺得是老子天下第一了。而這個世界上從來不少曲意奉承的人,大司馬曹休就算一個,他看見老板高興,便決定在火上再澆一桶油,提出了伐吳的計劃。
當然,從現在的主體局勢看起來,這是個可行的策略,說不定開疆擴土就是從此步邁出呢。誌得意滿的曹睿同誌立刻任命曹休和大將軍司馬懿從荊州取道,曹休作為急先鋒先去攻打,司馬懿壓軸,隨後帶領水軍再去。這個看似天衣無縫的計劃其實早就埋下了禍根,而且也為曹休挖好了墳墓。
走到半道上的曹休遇到了陸遜,被陸遜好一頓收拾,最後撿了半條命回去,可是曹睿也不給他好臉色看,都怨你,非得說什麼乘勝追擊,現在可好,本來大勝的局麵成了敗局,還有臉來見我。
世態炎涼,曹休又羞又氣,不幾天就病死了。那邊的司馬懿也不順利,本打算用水軍進攻,但是司馬將軍練兵的速度有些慢,等他練好水軍,終於要去開打的時候,冬天來了,寒風呼呼的,江水都給凍住了,除非大家都進行冰上運動,否則根本動不了手,於是這次伐吳計劃就這樣夭折了。
曹睿想一鼓作氣完成統一大業,真是有點力不從心,通常開國皇帝都屬於朱元璋、趙匡胤那樣的猛人類型,全部過程都是一步一個腳印來完成的,期間的謀略、打算可真不是曹睿這樣的人能學得來的。
不過,低調的曹睿封鎖消息工作做得很好,一直過了好幾個月,諸葛亮才知道原來魏國和吳國幹過一仗,而魏國則是元氣大傷,大部分主力軍現在還在路上沒回去呢,這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這時的蜀軍經過幾個月的調整訓練,已經可以再次投入戰鬥了。
諸葛亮當機立斷,決定再次北伐魏國,如果說上次北伐的最主要意義在於將軍權握在手裏,那麼這次北伐則完全是為了理想而戰。
但是攪局鬧事的人出來了,此人是我們的老熟人魏延。
之前他被諸葛亮變相地搶了權,搶了就搶了吧,魏將軍是個老實人,隻要能辦事,誰掌權不是掌呢,所以在第一次北伐期間,魏延曾給諸葛亮出過一個他自認為立竿見影的好主意,深信一定能拿下涼州。
計劃如下:魏延親自帶領5000精兵強將和5000背糧的士兵從子午道襲擊長安,他認為守將一定會棄城而逃,到時候就算魏軍要反攻也得等20天左右,這個時候諸葛亮早就從另一條路趕來,那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這個具有建設性的意見被諸葛亮否決了,理由是不穩妥。你怎麼就知道守將一定會逃跑呢?你怎麼就知道我一定能趕到呢?你怎麼就知道魏軍反攻要20天以後呢?你這完全是瞎扯。
本來魏延還以為諸葛亮有什麼好主意呢,結果還是輸了那一仗,這讓魏延對諸葛亮產生了極度的懷疑,他一度認為諸葛亮是虛有其表,甚至還產生過要去隆中調查一下,看看這個人是不是出來混吃蒙事的。
這次諸葛亮剛歇了不到一年,就又要出去挑事,魏延覺得這個人簡直就是胡鬧,所以他堅決反對這次北伐,提出條件說就算要北伐,也得給他1萬兵馬要他調度,不然他就罷工不幹。
這位老哥在這裏熱熱鬧鬧地跟諸葛亮搞工潮運動,那邊諸葛亮早就定好路線、選好人馬、挑好領導準備出發了,跟魏延也沒廢話,反正你要去,給你留個位子,你不去就在家裏待著,要人是沒有。
魏延再次被諸葛亮給黑了,作為老實人,魏延還是參與了這次集體活動,畢竟為國家效力還是不要摻雜個人恩怨的好。
職業武官出身的魏延基本屬於半文盲水平,跟諸葛亮叫板純屬沒事找抽型的,而且一出招就咋咋呼呼的,什麼實話都往外掏,高境界的諸葛亮先生自然不會跟他一般見識,收拾妥當以後就是一句話。走不走,隨便你。
高手就是高手,一出招就是狠招,像魏延這樣的人永遠隻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還是多學習一下知識是正事。
提高素質最重要。
第一硬漢郝昭
公元228年12月,再次出發,一樣的目標,不一樣的過程,因為這次諸葛亮決定先取關中(因為據可靠情報,關中虛空),所以就走了一條新路線,非常快捷而且方便,就是要出散關,取陳倉。
因為是乘虛而入取關中,當然是要抓緊時間了,這次出軍的將領也基本上是大同小異,有鎮北將軍魏延、參軍楊儀、討寇將軍王平、揚武將軍鄧芝等人,而上次的老將趙雲因為實在是老得跨不上戰馬了,所以就沒讓他去發揮餘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