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贏得生前身後名1(1 / 3)

第三章 贏得生前身後名1

鐵馬秋風,當年的南陽布衣再也回不到自己的田園,空等了幾度的春花秋月,才等來了鳳凰涅槃的重生。然而一向先知先覺的他也終於知道那個狼煙四起的故園,終於要在身後淪陷。生命的真諦在哪裏,大概隻有那些逝去的歲月才知道吧?

再苦不能苦孩子

無畏的諸葛亮

在那個時代,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魏國皇帝曹睿雖然是個和平主義的堅決擁護者,但是偶爾也會突然雄起一把。在經受了諸葛亮的數次騷擾和攻擊,並搶走他兩塊地盤之後,他終於決定去伐一回蜀國。

讓你也嚐嚐被打的滋味,要知道我可不是吃素長大的。

建興八年(公元230年),七月,曹魏采取主動,調集曹真、司馬懿等大將發兵進攻漢中。

有句話說得不錯: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諸葛亮的眉毛快要擰成麻花了,全朝上下都認為是因為諸葛亮不斷招惹魏國,才把狼給招到家門口來。

這真是一個黑暗的時刻,魏國調集大部分軍隊攻打自己的心血,已經快到家門口了,此時本該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大家眾誌成城,將敵人打退的,可是看看身邊的這些人,除了埋怨和哀歎,什麼都不會做。

屋漏偏逢連夜雨,自己還沒退休呢,群眾基礎就這樣日複一日地壞了下去,身邊沒有一個可以幫自己渡過難關的人,長此以往,還了得?於是,諸葛亮決定親力親為安排部隊進行反擊,等外來的難題解決之後,再好好整頓整頓內政。

諸葛亮將戰略部署好後,告訴了劉禪和諸位大臣,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劉禪居然對他提出的想法一點都沒響應,反而想跟魏國和解。而且很多人對此進行附和,很明顯,這是一次有預謀的行動,除了幾個不吭氣的中立派,大部分的大臣有節奏的、分批的對諸葛亮進行口水攻勢,他們聲淚俱下地講這些年來戰爭帶給他們心靈上的摧殘。

問題已經嚴重化了,看來幹部隊伍中被腐化的人已經不是一小部分了。

諸葛亮不動聲色地看著他們表演,原先對自己表示支持的嘴臉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副懦弱無能的表情。他們唯恐諸葛亮一旦抵擋不住攻擊,魏國的軍隊攻破了蜀國大門的時候,會因為他們的抵抗而將他們全部滅掉,與其這樣,不如現在就和平處理,省得到時候再受罪。

自私自利的想法,偏偏表麵上還要裝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真是太好笑了!

諸葛亮忽然覺得內心一陣悲涼,這些就是和自己共事多年的同僚,那個高高在上,一臉無所謂的年輕人就是自己嘔心瀝血,用生命來輔佐的後主嗎?這一切,在突如其來的危難麵前變得那麼滑稽。原來一切都那麼脆弱。

在劉禪表示默認的情況下,事情開始一邊倒,諸葛亮徹底被大臣們孤立,這時的政治局勢變得複雜起來,劉禪一天比一天信任黃皓,隻要黃皓說太陽是從東邊落下去的,劉禪肯定要去看看才會相信黃皓說的是假話。如果不是諸葛亮在上麵頂著,隻怕黃太監能把蜀國給攪翻天。

而大臣們也都已經習慣了安逸的生活,不想再過血雨腥風的日子(雖然大多數人從來沒過過),在他們看來,為誰打工不是打啊,跟魏國和解後如果他們不追究,自己還能過安生日子,如果他們非要占領蜀國,那自己大概也不會受到牽連,隻不過是由蜀國的臣子變成魏國的,說不定每年的獎金福利還能多領一些。

理想、統一、大業,呸!還是掙錢活命最要緊。

諸葛亮早先安排在朝中的自己人已紛紛倒戈,倒向了黃皓那一邊,畢竟啊,黃皓同誌雖然身體殘疾,心理有一定的問題,而且素質不高,水平也差,但跟著他混起碼有肉吃、有房住,可是跟著高素質、高水平的諸葛亮同誌,沒準這位丞相哪天心情好,就派自己去打魏國,雖然為國爭光是光榮的事,可那也是個有去無回的活啊,還是黃皓大人說得對,安全第一最重要。

跟著黃大人準沒錯!

於是倒戈的倒戈,沉默的沉默,諸葛亮陷入了孤立之中,現實讓他又一次見識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一個丞相竟然鬥不過一個太監,不是丞相太無能,而是太監太奸詐。丞相太忙,成天辦實事,太監很閑,所以結黨營私,拉幫結派。

諸葛亮看著這幫人鬧得差不多了,劉禪也聽累了,打算起身拍拍屁股說沒事退朝,有事明天請早時,他終於站了出來,開口說了他要說的話:“陛下,我已經調集了兩萬兵馬,打算明天就開去漢中,為防禦魏國大軍做準備。”

剛才口水四濺的大臣都愣住了,合著您老人家是沒聽明白啊還是怎麼著,我們打算不幹了,打算換個領導跟了,知道不?

於是大夥準備繼續對諸葛亮施行第二輪口水攻勢,可諸葛亮又說:“我打算讓陳式和吳班各率領本部兵馬分別鎮守漢樂兩城。高翔鎮守陽平關,我親自帶領薑維、鄧芝、王平一起鎮守城固與赤阪,以此抵禦曹真和司馬懿的兩路兵馬。”

看來你是鐵了心要把戰爭繼續到底啊,所有人包括劉禪都啞口無言的時候,諸葛亮說了最後一句話:“臣告退。”

你們以為你們會是今天的最後勝利者,你們以為人多就可以讓我屈服,其實你們都錯了,因為你們並不明白,最後的決定權在誰手裏,最後能夠決定這件事情的隻有皇帝,可是皇帝得聽我的,雖然他更願意聽那個黃太監的話,但是我是他爹指派給他的監護人,隻要我不鬆手,那根綁著他的線永遠攥在我手裏。

劉備當初的一句“事之如父”讓諸葛亮居了上風,也許劉大叔太了解他這個兒子了,覺得隻有諸葛亮才能管住他,才能讓自己用命換回來的國家像個國家,所以寧願讓劉禪白白給諸葛亮當了這麼多年的幹兒子。

諸葛亮在劉禪麵前以幹爹自居也是用心良苦,我不這樣管著你,你指不定要幹出什麼荒唐事來,黃皓雖然事事順著你,討你歡心,但他滿足的隻是他自己的私欲,他隻是把你當成他中飽私囊的工具。

但我不會這麼殘忍地對待你,如果我答應讓你和魏國和解,對我也沒什麼損失,我可以繼續加官晉爵,也可以退隱田園,安享晚年,不用像現在這麼操心。可是你呢?你隻看到了那幫大臣為你描繪的不戰而降的好處,可是那些好處是屬於他們的,並不是屬於你的。

作為亡國之君,隻有死路一條,沒有哪個勝利的皇帝會允許自己養著一個他國之主,養虎為患的道理人人都懂。所以,我這次堅決抵禦魏國,為了自己的理想,也是為了你啊!

諸葛亮看著離自己已經有一段距離的宮殿,想到那個當初被趙雲從死人堆裏救出來的孩子、被張飛從孫尚香手中搶回來的,如今已經加冕為帝,卻依然人事不知的孩子,是自己對劉備的承諾。

他是自己理想的寄托,若有一天他能夠成為天下的君主,也算沒有枉費自己的一番栽培。劉禪對諸葛亮無情,諸葛亮卻對劉禪有義。

諸葛亮抬起頭,無畏地望著遠方西下太陽的餘暉,這就是我的選擇,不管我期間用了什麼樣的手段,耍了什麼樣的手腕,但是我的目的隻有一個,始終隻有一個,那就是為所有的人換來一個安定和平的大環境。

他從來沒有改變過。

技術決定效益

諸葛亮這樣做是需要勇氣的,在那樣的情況下還依然堅持己見,可以擊退蜀國的大軍還好說,萬一失敗了,責任就全得自己扛了,沒準責任大了就是掉腦袋的事,是要冒很大風險的。要知道朝中不少人都望著丞相這個位置呢,尤其是總被諸葛亮訓斥和壓製的黃皓一黨,更是希望除之而後快。

但是諸葛亮用行動告訴了所有的人,不是所有的人都貪圖享樂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貪生怕死的。

在風雨飄搖中依舊堅持抗魏的諸葛亮,不是一個投機者,而是真正的鋼鐵戰士,捍衛了自己的信念。

整裝待發的諸葛亮決心保衛自己辛苦經營起來的家園,不允許被別人侵占,根據前方派出去的探子回報,曹真從子午穀,張郃從箕穀,司馬懿從漢水,分別領兵前來,兵分三路前來攻打漢中。

尤其是曹真那一路,來得十分之快速迅猛,已經逼近子午穀外,而且還先發製人地派出大將夏侯霸作為先鋒,率領了一小隊人馬衝進子午穀內搞突襲,幸虧被諸葛亮早就安排在那裏的鄧芝將軍率領的部隊擊退。

不過讓諸葛亮疑惑的是夏侯霸退出子午穀後,曹真的大部隊沒有了動靜,既沒繼續進攻,也沒有撤退兵力,看來他是在等其他兩路兵力過來會合,然後一起攻打。

曹真等著他的援兵,諸葛亮也在等,不過他等的是另一樣。這天,諸葛亮剛起床,就接到了消息,說鎮守武都的魏延帶著部隊出發,前往祁山去和曹軍火拚了。

魏延是個直腸子,他一向不滿意諸葛亮,覺得諸葛亮磨磨嘰嘰,做個決定恨不得把頭皮都撓下一層來。魏延喜歡爽快的人,諸葛亮顯然夠不上這個檔次,所以魏延對諸葛亮沒有好感。

這次抵抗魏國,雖然魏延也是主張背水一戰的,但是因為不樂意和諸葛亮站統一戰線,這位老兄硬是憋著沒發表意見,誰讓你每次都否決我的提議,這次也讓你嚐嚐不被承認的滋味,魏延將軍是這樣想的。

但老實人就是老實人,不幹活就憋屈,所以後來諸葛亮派他鎮守武都,他左等右等不見魏軍開過來,便請求諸葛亮讓他主動迎擊,殺得魏軍一個措手不及,但是諸葛亮對他的意見不予以支持,告訴他再等等。

再等還能等出花兒來不成?魏延很生氣,他決定先斬後奏,打了再說,所以諸葛亮沒同意,這位老兄就帶著他的全部人馬跑了。

諸葛亮連忙派人去叫他回來,魏延啊魏延,打仗不是隻有殺人才能解決問題,還有很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說天氣。

南方七月多雨,前往漢中的道路不好走,那時候不會有柏油公路,山路都是原生態的,一旦遭遇大雨更是滿是泥濘,別說馬了,就是人也是步履維艱。所以諸葛亮一直在等,因為根據他的觀察,很快就會有一場連綿大雨,到時候情況有所轉機。

可惜諸葛亮沒對魏延講清楚,所以魏延一生氣自己跑上前線抗敵去了,萬一雨下起來,那魏延可真是進退兩難了。

看來,多學習知識的確是很有好處,尤其是天文知識。

諸葛亮的眼光果然準,老天爺就好像和他商量過了一樣,沒幾天果然天降大雨,把興衝衝趕往蜀國的魏軍留在了半道上。

走又走不動,後退吧,又實在沒麵子,一場雨就不打了,傳出去該被人笑話了,所以司馬懿他們非常敬業地堅守在大雨瓢潑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