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為人父母的我們,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夢與期待嗎?我們一定曾希望有人能傾聽、理解、包容我。我們曾目光閃亮地跑去告訴大人們一個個很神奇的想法,但常常會被告知等你長大了之後,你就會知道了。當我偶爾發現有人願意認真地傾聽我們的想法時,我們會非常開心非常快樂。現在我們也成了父母,我們將如何來陪伴孩子們成長,讓我們的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與一個海闊天空的未來,這是本書的作者威廉醫生和其妻子瑪莎,撰寫這本關於如何養育孩子的書的一個初衷。
如何撫育和教育孩子是我們人類文化行為中的重要事件。作為父母,我們從來也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自己孩子的成長與發展。科學研究的結果突出地說明了,出生後3~5年中的經曆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充分滿足孩子在身體、情感、智力以及社會性等各個方麵的發展需要,將會為他們一生的成長植就良好的根基。
父母需要不斷地與子女建立密切的關係,因為這是教育子女的基礎。父母怎樣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卓有成效,最有效的就是去了解你的孩子、做孩子的玩伴和孩子一起遊戲,同時進行有效的正麵支持與獎勵。對此,本書的第一到第四章做出了給父母以應對策略的描述。
動物心理學家利昂·史密斯博士曾教野熊打籃球。這些熊從野外運來完全是野生的,根本不懂打籃球。史密斯博士訓練野熊時,他既不叫嚷,也不訓斥,更不打野熊。他的全部訓練方法就是和他一起活動,進行正麵支持與獎勵。他讓熊站在球場靠近籃板的一個角上,另一個角是籃球。如果熊隻是在自己這個角上轉動,那它什麼也得不到。但如果熊朝籃球的方向哪怕邁出很小的一步,它就可以得到一小塊糖和博士的撫摸的獎勵。史密斯博士堅持用這種方法,逐步使熊接近籃球。然後再用同樣的辦法,讓熊撿起球,帶球到籃下,投球。
雖然這個例子很簡單,但對所有父母來說卻具有深刻的意義。讓我們來看看史密斯怎麼做的。首先,確定應該支持的行為和不希望出現的行為。拿球投籃是需要支持的,那麼我們就去支持和陪伴;其次,史密斯博士對期待表現出的行為給予支持與獎勵;第三,並不是在好的行為最後完成時才給予大的肯定與獎勵,而是一步一步地持續給予關注與支持。
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遊戲是十分重要的基本養育策略。當孩子的某一行為得到父母的肯定與支持時,該行為就可能重複。但是在生活中,許多父母不知不覺地采了完全相反的方法。他們無意中對子女不好的行為給予獎勵,教他們做完全違反父母本意的事情。數以百萬計的父母就是在無意之中教會了他們的子女一些不好的行為。
如果一個孩子的行為是父母所喜歡的——與同伴好好得玩、把玩具給同伴玩、不任性、不發脾氣、聽父母的話,父母通常並不會理會。父母覺得這些好的行為都是應該的,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對孩子好的行為不給予獎勵,也就是教孩子停止好的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不再好好做,而是調皮搗蛋,把湯灑到地板上、搶玩具、欺負小妹妹、從母親錢包裏拿錢,頂嘴不聽話等等。由此會引起什麼後果呢?他行為好的時候父母毫不理會,一旦他幹了壞事馬上就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教訓他,懲罰他,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注意了他壞的行為,即反麵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