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1)(1 / 3)

CHAPTER 1 依附性養育

父母如何才能讓孩子去做大人指望他們做的那些事情——並且讓他們自覺自願地去做呢?這是一個古老的養育問題,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不僅僅要引導孩子的行為,而且還要激發他們養成良好品行的主動性。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能從一係列的行為控製技巧中去尋找,而根本在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如果你對自己的孩子有很好的了解,對他的需求具有高度的敏感,那麼他就會信任你,由此就自然而然地使他培養起了做出良好行為的能力,因為他想要讓你感到高興。

在對孩子的養育中,你與孩子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係比起采用所謂的“正確”技巧來得更為重要。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幫助你和你的孩子都成為通情達理的人。對於養育孩子這個問題,我們的方法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通情達理”,即教會父母如何理解孩子的心思,教會孩子如何去顧及自己的行為對別人所造成的影響。當今的許多養育(社會)問題都可以追溯到一個源頭——對自己和他人的冷漠無情。因此,盡管本書從頭到尾的各個章節裏講述的都是一些培養良好品行的理念,但是在本書的全部內容裏我們最為強調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和感情。我們把這種養育方式稱為“依附性養育”。

養育的類型

為了更確切地理解我們所倡導的依附性養育方式有什麼特別之處,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其他的各種養育類型。養育方式分為三大類:專製型、溝通型和行為改進型。這三種方式在引導孩子們的品行方麵各有長短。在30年的兒科實踐中,我積累了解決各種各樣養育問題的經驗,自己還養育了8個子女,所有這些都讓我們發現,雖然僅僅靠這三種方式來養育孩子還遠遠不夠,但這三種養育方式在不同的階段都各有用處。

專製型養育 這種傳統的養育方式強調父母的權威形象,孩子必須服從父母的權威,否則的話就必須麵對由此產生的後果。正如一位對子女專製的父親所說的:“我是老爸,他是個孩子,事情就這麼簡單!我壓根不需要現代心理學這種鬼名堂。如果他出了格,我會讓他知道是誰說了算。”按照這種養育方式,打屁股被認為是正當的,甚至是應該的。這種養育方式好的一麵是非常清楚地表明父母必須負起管教孩子的責任。當今的許多養育問題都是由於大人們逃避對子女的品行所應盡的責任而引起的。然而,子女需要的是開明的權威,以便從他那裏學會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父母的權威在整個養育過程中始終占有重要地位。

專製型養育方式會引發許多問題,問題之一就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愛。同時孩子會從內心深處生出對父母權威的懼怕,這種懼怕會嚴重到形成對孩子生活的控製,甚至延續至孩子的成年。最為重要的是,如果把專製型養育當做唯一的養育方式,那麼它根本就起不到作用。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麵。

西爾斯經典鏈接:養育具有心理治療作用

養育孩子,特別是難帶的孩子,父母們最好的和最差的稟性都會充分地顯露出來。這鞭策著父母在品行上必須為孩子樹立一個大人的榜樣。因此,你在養育子女的同時,也在充實著自己。要規範子女的行為,你必須首先規範自己的行為。在訓練子女的同時,你也在訓練著自己。對子女的養育可以讓你深入自己幼年的體驗,你能從中發現自己是如何被養育成人的。一位母親曾經告訴我們:“我注意到我的嘴裏發出了與我母親一樣的聲音。”你小時候所遇到的問題又會出現在你與子女的關係上,並且會影響到你對孩子的養育能力。如果你在童年經受的養育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你就極有可能會把這些問題再帶給你的孩子。養育好孩子的願望將迫使你首先克服自己身上的毛病,從而使你成為心理健康的父母。

首先,它會讓父母專注於消除孩子的缺點,從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優點。其次,由於父母注重的隻是懲罰孩子,使得他們不會去學習采用其他更為適當的方法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而那些方法原本就能減少懲罰孩子的必要性。第三,專製型養育方式最為糟糕的一點是,孩子的行為更多是出於害怕懲罰,而不是打心眼裏樂意這麼做。因此,他們無法培養起自身內在的控製力,一旦控製者轉過身去,被控製的孩子就會像脫韁的野馬。

專製型養育把對孩子的養育看做是你對孩子做的事情,而不是你與孩子一起進行的一個學習過程。專製型養育拉開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距離,這有兩個原因:首先,這種養育方式的基礎是懲罰,很容易引起孩子情緒上的憤怒,從而使孩子遠遠地躲開父母,父母很少或根本不寬容子女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所表現出的孩子氣。明智的家長會成為他們子女的學生,努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專製的父母往往覺得努力去了解子女的想法會削弱了他們的權威,因而會認為努力了解孩子與他們對孩子的養育根本不沾邊。由於專製型的養育不把子女作為個性獨立的人來對待,因此這種養育方式難以喚起父母和孩子各自內心的美好體驗,即使在嚴厲的責罰背後有著一顆溫柔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