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8)(1 / 3)

學步階段的孩子還不怎麼會說話,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懂得你要求他們做什麼。作為一般的指導原則,你可以想象一下你蹣跚學步的孩子懂得多少,然後再加上一倍,他大概至少能夠懂得那麼多。

訓練寶寶聽從大人的指導 在15個月左右的時候,學步階段的孩子開始能夠聽懂隻有一個步驟的指令:“去拿那個球。”到了2歲的時候他們能夠聽得懂兩個步驟的指令:“請找出你的鞋子,並且拿到我這兒來。”18個月之前,學步階段的孩子還很少能夠聽懂口頭的警告,除非伴隨著動作。對孩子大叫“別拉貓的尾巴”根本沒有意義,除非你站起身來,從貓身上掰開他的手指,邊示範給他看邊告訴他:“要愛撫貓咪。對貓咪要溫和,不能去拉它的尾巴。”到2歲的時候,沒有動作的輔助,孩子也可以聽懂大部分的口頭命令。

1歲大的孩子能夠聽得懂“不行”或者“停下來”的意思是他應該停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這差不多已經到了他理解的極限。但這並不意味著你不必對他作進一步的說明:“停下來,別去碰。”你把他的小手拉開的時候要這麼對他說:“寶寶會弄疼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說明可以更複雜一些:“停下來,別去碰。寶寶會弄疼的。爐子很燙!”父母常常能夠由孩子的反應來了解自己的解釋孩子聽懂了多少。對於學步階段的孩子,你應該讓自己的解釋簡單扼要。你還可以用你的聰明才智來對孩子的搗亂行為打一些比方,這比用一些概念來解釋你說的話效果更好。

關於孩子的成長,父母必須記住一個十分有用的事實:孩子在學步階段的思維是非顧傷殘的危險硬要拿到它。由於她的個性,我們很少讓她脫離我們的視線。她的欲望讓她不懈地努力著,跌倒了爬起來,告訴她“不可以”之後還在繼續堅持,嘴裏爭辯著,讓大人知道她想要什麼。如果餅幹筒被拿開、放到了櫃子的頂上,她反而會來了勁,要爬得更高。父母的任務,用一個被初學走路的孩子弄得疲憊不堪的家長的話來說,就是“保護我的寶寶,不讓他摔斷脖子,但仍要鼓勵他進行學習。”常具體的,他們不能對概念作一般化的歸納。一個18個月大的孩子知道了你們家的火爐是燙的(通常是通過自己一個人對火爐的實際體驗這種最為不幸的方式,或者通過有大人指導的探究),但是當他到了奶奶屋子裏的時候,別指望他會知道所有的火爐都是燙的。歸納、概括的能力要到4歲才會發展起來。

通過交談進行養育 學步階段的孩子增長著的語言接受能力使得養育變得容易起來。在18個月~2歲之間,孩子可能說得相當少,但他們聽得懂所有對他們說的話(在這個時期,指的是所有簡明扼要的句子)。你應該在事先把要做的事情明白地告訴孩子,比如“爸爸要給你換尿布了。”事先告訴孩子可以避免驚嚇到他,至少給爸爸帶來了一個得到孩子合作的不錯機會。

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樣會讓養育變得更為容易。在這個階段他不僅能夠聽懂你要他做些什麼,還能夠告訴你他想要什麼。“不要”的意思是他要你給他拿掉尿布。這時,你先前在回應寶寶發出的信號過程中所作的明智投入開始有了回報。一個確信他的信號能得到回應的寶寶將會發出讓人更容易明白的信號。

在18~24個月之間,成長過程中的另一個進展也會使養育變得更為容易,那就是在行動之前預先思考的能力。學步階段的孩子能否一貫地這麼做,主要取決於孩子的性情而不是智力。衝動的孩子往往會貿然地做出勇敢的舉動,不會先考慮一下後果,籌劃出變通的辦法。你隻要觀察一下孩子怎麼玩耍,就能夠弄明白他處於思維成長過程的哪一個階段。在15個月大的時候,勞琳常常要拿著一碗麥片粥爬上一段台階,實在讓我們生氣。為了防止必然發生的粥碗打翻,我們不允許她這麼做。到了19個月大的時候,勞琳端起一碗麥片粥就跑到台階跟前,她站在台階下,抬頭望望,轉過身來,在開始爬上台階之前把那碗粥遞給了瑪莎。爬到台階頂上之後,她又轉過身來,伸手要瑪莎把那碗麥片粥遞上去給她。這時她已經相當成熟了,已經能夠想象出自己行為的後果,並且想出了一個借助大人幫助的、有創意的變通辦法。語言和認知能力的這些進步還減少了孩子發脾氣的可能性,因為孩子此時已經很少再遭受到挫敗,而且有了更強的能力來盤算出達到自己目的的變通辦法。

西爾斯經典鏈接:適齡養育(一)

你應該對“適齡行為”有所認識,這樣才能夠給予孩子與年齡相適應的指導。下麵列出了一些有益的提示,將幫助你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始終進行正確的養育。

某些挑戰性的行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正常的。在典型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為了不斷地成長,必須對某些行為加以練習,而這些行為又會讓他惹上麻煩。在孩子從具有依賴性的狀態變得獨立起來的過程中,他往往會具有“叛逆”、“不聽話”、“喜歡發號施令”、“莽撞無理”和“衝動”的特點。這些行為中的一部分隻不過是孩子對成長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追求所帶來的副產品。導致孩子“不聽話”的固執,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是在跌倒後激發他爬起來繼續嚐試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