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快到3歲的時候,脾氣發作會大為減少,因為此時他已經掌握了表達自己情感的語言能力,而且他正忙於在個性化之外其他領域的發展(例如,他的想象力正在蓬勃發展,並且有了更多的恐懼,因此他需要“巨人”來保護他的安全)。脾氣發作在4歲的時候又會重新出現,而且伴隨著一個令人驚訝的傾向。4歲的孩子比以前更聰明、更強壯、聲音更響亮,對控製父母的各種情緒更為在行。這時的孩子意識到他在家庭裏已經有了自己的影響力,這對某些父母會具有威脅性。千萬不要采用過激的反應來壓製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孩子,這一點十分重要。
給予明確的教導 你應該把你的期待明確地告訴孩子。你對他的教導必須是建設性的、明確具體的:“我希望你在奶奶家裏要有禮貌。我們可以把你的那些新書帶給她看,也許她會念一本給你聽。吃過午飯我們就回家。”這樣對孩子說,就比說“我不能容忍你發脾氣,我希望你表現得好一點”意義明確得多。在孩子發脾氣時,你沒法和他講道理,但在脾氣發作之前你是可以和他講道理的。
你應該讓孩子用其他的方式來宣泄情感上的過重負擔,而不是通過發脾氣。你要幫助他正確運用自己的身體——為他安排大量的機會來進行大運動量的活動和戶外遊戲(比如,讓他在一張舊的床墊上或者一張小型蹦床上跳上一整天)。可以放一些歡快的音樂讓他去跳舞,也可以和他進行跳躍比賽。你應該鼓勵他把自己發脾氣時的感受在一塊寫字板上畫出來。在脾氣平息過後,要他把自己的感受“畫成憤怒的圖畫”。在你生氣的時候,你自己也可以這麼做,並且談論一下你正在做的事情:“我在畫一些憤怒的線條和憤怒的表情!”這種做法真正能夠起到的作用是,它讓你的孩子看到你控製住了自己的脾氣發作。在你生氣的時候,你可以嚐試臉朝下趴在床上去踢打你的床,或者可以說“我們要去進行一次‘生氣時的散步’,趕快上你的嬰兒車去”。有了孩子會促使大人去反省他們自己在情感上是否成熟。我們都曾或多或少地發過脾氣,所以不必不好意思承認。即使是對於你自己,也有許多你樂於看到的變化在你身上發生,讓你做更為冷靜的父母。
西爾斯經典語錄
正常的脾氣發作源自於孩子的成長和他的性情,並不是由於你的養育不當造成的,因此你不必自責。
消除不良行為的最佳途徑是對良好的行為加以鼓勵。這個原則也適用於防止孩子發脾氣。你應該消除那些引起孩子情緒煩躁的條件,鼓勵對情緒穩定具有增進作用的各種因素。
依附性養育的一個立竿見影的效果就是使你能夠輕鬆自如地應對孩子的大發脾氣。
千萬不要火上澆油不要讓你的孩子把發脾氣當做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如果他知道當你們走到夠得著超市付款台上的糖果的地方時,隻要他一發脾氣,為了使他安靜下來你就不得不向他屈服的話,那麼他就會做好準備,等你一靠近櫃台他馬上就開始發作。下次,在你們進入他要發脾氣的那個高度危險區之前,你應該對他解釋說:“我們不是來買糖果的,你鬧也沒有用。你可以幫媽媽把買的東西放到櫃台上。記不記得?我們是來買家裏吃的冰凍酸乳酪的。”一位朋友告訴我們,在私人場合和在公眾場合,她分別用不同的辦法來處理孩子失控的脾氣發作。在私人場合,她對孩子的脾氣會十分的不耐煩,因此孩子不久就會停下來。在公眾場合,她會嚴厲地對孩子說“你可別讓我沒麵子”——孩子會認為她說得對。
西爾斯經典鏈接:大聲尖叫
孩子發脾氣時最讓父母頭疼(並使他們屈服或生氣)的是孩子的大聲尖叫。這裏關鍵的一點是千萬不要為孩子的尖叫所觸怒,它隻不過是孩子激動情感的一種口頭表達。如果孩子的大聲尖叫使你屈服於他,那麼大聲尖叫很快就會變成他用來控製你的工具。我們在家裏定下了一條規矩:“你們隻能在草地上大聲尖叫。”一個朋友帶她的孩子去到外麵,然後示範給他看,教他怎樣“在草地上大聲尖叫”。媽媽“在草地上大聲尖叫”給這個孩子留下了長久的印象。
在夜晚,父母對孩子的大聲尖叫特別脆弱,感到沒有力量去對付(例如,你2歲大的孩子已經吃了兩次奶還要吃,你決定讓爸爸把他抱過去)。我們告訴父母們不必去阻止孩子的大聲尖叫,不用擔心他叫壞了嗓子。既然他選擇了尖叫,那麼他也能選擇閉嘴。他自己會想出辦法來停止尖叫。
不予理睬 孩子發起了脾氣,你到底是去麵對他,還是不予理睬,這取決於你認為發脾氣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你判斷孩子鬧一通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那就不用去理他。如果你打算對他的發脾氣不予理睬並且要走開,你應該讓孩子知道你並不是不管他了:“埃裏克,你肯定是真的生氣了。你冷靜下來後,我會來幫你。”然後你就走開,但不要走得太遠,讓孩子自己去恢複平靜。如果對孩子大叫“閉嘴”,或者大聲嗬斥他,那都會把與孩子溝通的大門關閉起來,更增添了他的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