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時候是孤獨一人
如果你下力氣來幫助孩子克服這些危險因素,那麼就可以使他避免做出撒謊和偷竊的行為。
你應該深入地去挖掘孩子偷東西的根本原因,這一點很重要。如果長期持續的偷竊和撒謊背後的問題沒有被糾正,那麼這些問題就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隨著錯誤行為的多次重複,孩子會讓自己相信偷東西並不是什麼過錯。他對自己內心的良知和你的教誨都已經麻木不仁。沒有了良心不安的孩子很有可能成長為缺乏控製能力的成年人。
表揚孩子的誠實 5歲大的孩子撿到一個錢包,並把它交給了你。你好好地去表揚他吧!但是要注意,該受表揚的僅僅是他的這個行為。“謝謝你把撿到的錢包交給媽媽。現在,讓我們看看能不能找到它的主人。我敢打賭那個人一定很高興你撿到了他的錢包,就像你丟了很重要的東西、別人撿到了還給你後你的高興勁兒那樣。”不要對孩子說:“謝謝你說了實話。”有些孩子對把撿到的錢包留下來連想都沒有想過,所以你不應該讓他們知道還存在著做出不誠實行為的選擇。不論你給予了孩子什麼樣的表揚,你都應該讓他知道他做到的正是你所期望的。
欺騙
孩子們都會有騙人的時候。但是,就像“撒謊”和“偷竊”一樣,“欺騙”是成年人的概念,不到7歲的孩子還不能很好地懂得“欺騙”到底是什麼意思。對於成年人來說,欺騙和撒謊或者偷竊是類似的,但是對於一個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自己的規則的孩子來說,他還無法理解為什麼規則是不可變通的。你最好能夠用一種積極的價值觀——公平——來向孩子解釋什麼是欺騙。即便是一個6歲大的孩子也能理解“公平地玩耍”的概念。你要教育孩子欺騙是不對的,因為這對於一起玩遊戲的小朋友們來說不公平。問問他如果在遊戲時他公平地玩耍而小朋友們卻欺騙他,他會有什麼感受。在你和6~9歲的孩子們一起玩耍的時候,你應該去留意觀察這麼一種現象:即使這些孩子在一開始就已經明白了遊戲規則,他們還是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經常性地對遊戲規則作各種各樣的改變。隻要所有參加遊戲的人都同意,在遊戲開始之前改變規則是毫無問題的,這種規則的更改會增加棋類遊戲(或者單調的遊戲)的創造性。
對於在學校裏騙人的年齡比較大的孩子,需要父母很好地扮演起偵探的角色。孩子是不是毫無良心自責地騙人?(如果是這樣的話,請參見下頁“健康的負疚感”的有關內容。)許多時候,孩子是由於受到父母的壓力或者受到學校裏競爭意識的影響才被迫去騙人的。一心想要取悅滿懷期望的父母,這種欲望會強烈得甚至蓋過孩子心中最為堅實的是非觀念。在自我形象比較薄弱的孩子看來,自身的價值等同於取得的成績,因此對於他們來說,欺騙的誘惑尤其強烈。如果他贏了,他就是勝利者;反之,如果輸了,他就是失敗者。所以他必須贏,即使是不得不用欺騙來達到這個目的。如果你總是和自己的孩子競爭,或者在與別的成年人一起玩耍(或工作)時給孩子們作出了勝過別人才有意義的榜樣,那麼這種不管采用什麼手段都要贏過別人的不健康意識就會在孩子的頭腦裏培養起來。
你可以幫助孩子在學校裏避免受到騙人的誘惑。要留神、小心,隻給孩子施加適當的學業壓力,壓力太小他會變得懶惰、無聊,而壓力過大又會使他放棄、或者以欺騙來達到目的。你應該努力去找到一個適合你孩子的平衡點。我們讓自己的孩子們明白這麼一個道理,在學校裏取得了好成績能讓你感覺良好,好成績隻是走向成功的一種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我們告訴他們,取得好成績首要是為了讓他們自己感到高興,其次才是取悅父母,他們能否實現自己的目標,取決於他們願意付出多大的努力。隻要孩子們誠實地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我們就會感到很高興——他們已經盡了全力,我們不能再苛求他們。
西爾斯經典鏈接:健康的負疚感
我從教師和執法官員們那裏聽到這麼一個抱怨:“孩子從來不認為自己做了錯事情。”對一切都毫不在乎的孩子總是做錯事情,這是由於他們缺乏健康的負疚感。他們也不太在乎自己,因此做錯了事情不會感到難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本書中花了許多篇幅來告訴父母們要培養敏感的孩子的原因。當孩子們的行為出現錯誤時,他們應該感到悲傷才是。對於錯誤的行為他們應該感到良心的不安。這是一種健康的負疚感,能幫助孩子在行為上做出正確的選擇,並且糾正那些錯誤行為。
一天,我們聽見家裏的一扇窗戶被打破了。當我們走出房間到前院去看看是誰闖的禍時,8歲大的馬修走向我們。他聽到我們叫了鄰居家小孩的名字,因為當時我們隻看見這個孩子。我們看得出馬修進行著激烈的思想鬥爭,不知該不該告訴我們他應該為不小心砸碎了窗戶負責。馬修好不容易才讓自己把實情講了出來,他與我們之間的相互信賴不允許他對我們隱瞞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