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中的孩子在對人產生感情的同時,也對各種各樣的東西產生了感情。對於一個具有健康的情感的人來說,這種形成強烈感情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1歲大的孩子不能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媽媽,2歲大的孩子也還不能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泰德熊。有的孩子會對一件玩具十分的依戀,以至於和破破爛爛的舊洋娃娃難舍難分。當我們要4歲大的海登給自己畫一張自畫像時,她總是喜歡把她心愛的洋娃娃也畫進去——就好像它是她身體的一部分。如果勸說她和一個小夥伴一起玩這個洋娃娃,你能想象得到發生什麼情況嗎?這個洋娃娃對於她實在是太重要了,如果洋娃娃拿在了另一個孩子的手裏,她會感到不安全、不放心。
應該在什麼時候開始希望孩子學會分享 真正的分享意味著同情和理解,這是一種走進別人的心靈、用別人的眼光來看問題的能力。不到6歲的孩子還難以同情、理解別人,他們之所以能夠和別人分享某樣東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你教他們這麼做。你不要指望還不到2歲或2歲半的孩子會情願與別人分享東西。2歲以下的孩子會和別的孩子在一起自顧自地玩耍——在一旁自己玩自己的,而不是與大家一起玩。他們隻關心自己和自己擁有的東西,不會考慮別的孩子有什麼樣的需要和感受。但是,隻要大人給予他指導、教育他要做到慷慨大方,那麼2歲時自私的孩子在3~4歲的時候就會變得慷慨起來。由於孩子們在3~4歲時已經開始在一起玩耍、並且開始在玩耍中相互合作,因此他們開始認識到了分享的重要性。
受到依附性養育的孩子對別人的需求有著高度敏感,他們對於物質沒有太多的依戀,因此他們會比較樂於和別人分享東西,並且對於自己的需求有著更為明確的認識,會通過不與別人分享來保護自己的自我意識。對於孩子們來說,與那些比自己弱小、威脅性不大的孩子在一起分享東西是比較容易的,比如說,孩子們比較樂意去和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分享;相對於兄弟姐妹,更樂意和一個客人一起分享;相對於一個總是提出各種各樣要求的孩子,更願意和安靜的孩子一起分享。孩子什麼時候能學會與別人分享,這主要取決於孩子的天性。你應該根據孩子表現出來的跡象去判斷在什麼時候他已經具備了與人分享的能力。
即使孩子到了4~5歲,你也別指望他會把他的所有東西都拿出來與人分享。孩子或許會把幾件珍貴的東西留起來,隻讓自己玩。你可能會把你的結婚戒指或者你母親給你的祖傳披肩拿出來和別人一起分享,但是孩子一般來說不可能像你那樣,把他的泰德熊甚至是他的毛毯拿出來和別人分享。你要尊重並且保護孩子對於他自己東西的權利。在4歲的時候,馬修在估量著要不要和他的小朋友約翰尼一起分享自己的玩具,約翰尼是個衝動、好奇的孩子,對於玩具製造商來說,他是個天生的玩具耐用性測試員。約翰尼對玩具的每個活動部件都要仔細地擺弄一番,把它們又拉又擰;隻有最堅固的玩具才能免遭他的毀壞。馬修認清了他的這個朋友是個天生的破壞者,每當看見約翰尼來了的時候,他就會把自己那些珍貴的、易損壞的玩具藏起來。我們相當支持馬修的這種聰明做法。
你能做些什麼
不要強迫孩子與別人分享東西。你應該營造出一種氛圍和環境,促使你的孩子自己想要和別人分享。孩子的心中存在著占有的欲望。對你來說,不過是些玩具;而對孩子來說,那是屬於自己的、珍貴的財產。因此,在鼓勵孩子與別人分享玩具的同時,應該尊重他們正常的占有欲。此外,你還應該注意觀察你的孩子在與小朋友們一起玩耍時有什麼表現,這能使你很好地了解孩子,從而讓你知道他需要什麼樣的引導。如果你的孩子是個見東西就要搶到自己手裏的小家夥,那麼他將發現其他小朋友都不願意和他一起玩。如果他的東西總是被別人搶了去,那他就需要學會對別人說“不”的能力。在學前階段,你的孩子自然地首先經曆一個凡事都先考慮“這件事對我有什麼好處”的階段,然後就會進入到一個具有更多的社會意識的階段中去,遇到事情的時候會考慮“這件事對我們有什麼好處”。無需父母的多少幫助,孩子們會漸漸懂得,如果他們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的話,生活就能過得更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