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頭至尾所提到的那些養育原則也同樣適用於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但是要通過特殊的方法來應用這些原則。你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麵:
·有特殊需求的孩子需要具有與他們的成長水平相一致、而不是與他們的自然年齡相一致的環境條件。你應該觀察孩子,不要去盯著日曆算計孩子的年齡。要試著走進孩子的心靈。
·要防止掉進溺愛綜合症的陷阱。在一些家庭中,往往會出現大人們的整個生活都圍繞著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轉的情況。這是一種“雙輸”的局麵,使父母失去了養育子女的歡樂以及靈活變通的能力。最後,你會耗盡心血、疲憊不堪。
·把孩子的行為看做是表達需求的信號。孩子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一定程度上向你表明了他們需要什麼。對於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而言,這個原則也是基本上適用的。沙倫是一個患有自閉症的10歲孩子,在課堂上,她會站起來,從一個小朋友的身邊走到另一個小朋友的身邊,挨個地用手掐他們。她那明智的老師並沒有通過打她手掌的辦法來糾正她的這種壞行為,而是把它看成是沙倫與人交流的方式。在老師看來,“沙倫的掐人”並不是真正地要傷害別人。這位老師用代替行為的辦法來把沙倫的掐人舉動引導為有意義的行為,同時又滿足了這個孩子與小朋友們進行交流的需要。她把在課堂上給每個同學發資料的任務交給了沙倫。沙倫可以向每個同學遞一份資料,因此她就不再去掐他們,每個同學(在老師的提議下)都對沙倫表示出了感謝。
·要珍視你的孩子,別總是把眼光緊盯在孩子的缺陷上。應該盡你的所能對孩子進行最高程度的依附性養育。你要讓孩子從依附性養育中感受到父母的愛和珍視,這有助於幫助孩子去克服某一方麵的能力缺陷。
·你應該幫助孩子培養起責任感。對於成長發育遲緩的孩子,父母們往往會不由自主地趕緊去幫他做各種事情。其實,在這些孩子的身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原則更加適用。你讓孩子承擔起一定的責任,由此在孩子心中產生的成就感可以使孩子感覺到被大人所重視,從而提高了孩子的自我價值。
·應該給孩子提供多種選擇。(首先要保證各種選擇都是你所喜歡的)在最初的時候,你可能需要指導孩子去作出選擇,但是讓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就足以讓孩子感到自己很重要。在向孩子提供各項選擇時,你要使用孩子的語言,可以是采用圖畫和各種符號,並且用視覺上的引導來加強你在口頭上的指導(口頭上的指導往往不能被完全理解)。這樣的選擇練習你做得越多,你就越能夠發現孩子在各個成長階段的本領、愛好以及語言接受能力。
不管是對於什麼樣的孩子,你作為父母的任務就是讓孩子掌握自我控製的各種手段,從而使他最終能夠進行自我管教。對我們的兒子斯蒂芬,我們不說“不要去踢你妹妹”,而是說:“斯蒂芬,請管好你的腳。”
養育害羞的孩子
有許多孩子被認為是“害羞”的。如果你明白“害羞”這個詞的真正含義,你就會認識到害羞實際上根本不是一種消極的個性品質。羞怯對孩子而言既可以是有利的條件,也可以是不利的因素,關鍵在於周圍的人們如何對待孩子的害羞。
在什麼情況下害羞對孩子有利 害羞是一個人的個性特點,並不是什麼缺點。我認識的一些最出色的人都有害羞的特點。這些人往往會很專注地傾聽別人的講話,與別人在一起時通常不用言辭就能沉靜地流露出對別人表示歡迎的神色。在瑪莎身上,正是她的羞怯吸引了我。我們是在我醫學院二年級時的一次學生聚會上相遇的,她當時正站在我的一群吵吵鬧鬧的同窗好友中間,每個人都在交談著,她卻不說一句話,隻是聽著別人的交談。她用目光和每一個人進行著交流。她微笑著,使大家感受到她那寧靜的神情。她一點兒都不外向,但她使周圍所有外向的人都覺得很舒服。當時我就想:“和這麼一個人在一起是多麼愉快啊!”她並不給人以豔麗的感覺,但她的身體語言和甜美的姿態都像是在告訴人們:“她是一個相處在一起會感到很愉快的人。”第二天我就給她打了電話,引出了後來的一段美好故事。
你根本沒有必要像做錯了什麼事似的告訴別人“他很害羞”,尤其是在孩子的麵前。害羞並沒有什麼不好的地方。許多人不能夠正確地理解羞怯,把害羞等同於一種缺陷,他們認為害羞的孩子必然為缺乏自尊所苦。在大多數情況下,對害羞的孩子的這種認識都是極不公平的。許多害羞的孩子有著堅實的自我觀念,他們的內心其實有著光華閃爍的安寧和平靜,如果性格外向的人們能夠保持足夠長時間的安靜,他們就可以注意到這種安寧和平靜所放射出來的光芒。
如果自己的孩子與大家在一起時總是沉默不語,父母們會為此擔心。他僅僅是害羞,還是有別的嚴重問題?我們來告訴你辨別的方法。具有健康的自我價值意識的孩子會和別人進行目光交流,有養育,看起來對自己很滿意。他隻不過是比較沉靜,他的行為總體來說是好的。他是一個不惹人討厭的孩子,有他在身邊大家感到相當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