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精神呼喚曙光2

談批判性思維

——⊙ 摘自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的演講 ⊙——

人物剪影

顧秉林出生於1945年,吉林德惠人。他1965年考入清華大學工程物理係學習,1970年大學畢業並留校任教。1982年在丹麥獲博士學位。曾任清華大學物理係教授、副係主任、係主任。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3月任清華大學研究生院院長,2003年4月任清華大學校長至今。顧秉林長期致力於物理學的研究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在凝聚態物理方向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

同學們:

在這秋風送爽的美好時節,又一批朝氣蓬勃、充滿激情的年輕人加盟向著建設世界一流目標紮實奮進的清華大學,作為校長,我既感欣慰,又感責任重大!

在座的各位,無論是清華的本碩博連讀,還是從其他學校或工作崗位前來求學,對於你們來說,今天,是一個新的開始,相信大家都會對未來有所追求、充滿憧憬,正規劃著將如何在清華度過這幾年的寶貴時光。我也談幾點想法供大家參考:

這裏,我隻想談談我最近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我們的某些研究生在遇到一些實際問題時,比較缺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當然有許多因素,但我認為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麵,是我們沒有很好地把握“批判性思維”這一理念。下麵我就圍繞這個問題來談。

先談治學。研究生的學術生活,一方麵是學習,一方麵是研究,主要是研究。做研究一定要有創新,創新,意味著拓展出前人未曾涉足的領域,或者對前人的工作作出修正。去年的此時此刻,我曾談到創新需要好奇心、想象力,要有激情和勇氣,今天,我要強調的是無論“拓展”還是“修正”,都離不開批判性思維這個前提。

第一,我想談談對批判性思維的理解。

一談到“批判”,人們往往隻是習慣性地從發現錯誤、查找弱點等否定性含義去理解,其實,這種認識是片麵的。實際上,批判是一種洞察力、辨別力和判斷力,因而,批判也應包括關注優點和肯定長處的含義。這也正如羅素所講的“需要注意的重點是,如果沒有一個含有‘應當’的前提,就不可能推導出一個告訴自己應當做些什麼的結論。”我認為,所謂批判性思維,是麵對認識的對象作出肯定什麼、否定什麼,或要有些什麼新見解、新舉措的一係列思考過程。顯然,要得出合理的結論必須有正確的思考方法或途徑。

第二,我想談談如何在學術研究中進行批判性思維,這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麵值得注意:

首先是充分了解你的研究對象。這一點是批判性思維的一個重要基礎。牛頓說,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有所發現;馬克思的《資本論》是對傳統經濟學的批判,但正如西方學者指出的——他讀盡了在他之前的每個經濟學家的作品。今天我們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要完全“讀盡”是不可能的,但盡可能地收集、整理各類典型的信息,把握足夠的材料依據,隻有這樣才能使肯定或否定都言之有據。現在,個別博士或碩士論文裏的文獻綜述還不夠紮實,表麵上看,列了不少書目和文章,但或者是不夠全麵,或者是對作者的觀點把握不準確。我們要求大家認真做好文獻綜述,就是基於這種考慮。

其次,是不迷信已有的結論,開辟新的研究方向。占有材料,但並不要做材料的俘虜、受現有結論的束縛,而是要解放思想,不唯上,不唯書,不唯洋,對你所要研究的對象提出問題,或者拓展新的研究領域或視角,或者修正已經過時的結論。這不僅要有挑戰權威的勇氣,更要善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這包括用你所肯定的結論研究過去沒有研究過的現象,也包括針對原有結論不能解釋的現象,作出新的理論解釋。這本身是既肯定又否定的辯證的揚棄過程。

最後,是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思維模式。批判性思維意味著作出合理的、明智的決斷。我們在提出問題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不但要對前人或他人的理論和方法進行分析、批判,更要對自己形成的一些思維定勢及時進行審視和剖析。由於我們的教育環境並沒有讓我們的學生在中小學乃至大學時期養成正確的、良好的批判性思維的習慣。因此,各位同學在研究生階段,要在研究實踐中補上這門課,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思維素質。例如,當課題進展遇到困難時,不應老是陷於“原來遇到這類問題我就是如何”的想法,是否也應自我批判一下已經形成的思維定勢和習慣的研究方法,從新角度、以新方式來思考問題。超越自我是創新的必經階段。

再談為人。批判性思維作為係列的思考方法和途徑,不僅為創新研究所必需,對如何為人處世也很重要,它不僅是處世的一種方法,更是做人的一個準則。我們通常講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批判性思維的體現。批判性思維,讓我們麵對現實時不能隻講成就和長處,一定要有問題意識,同時也告誡我們看待問題應全麵、客觀,不偏執地鑽牛角尖。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具有責任感,因而不能隨隨便便發表觀點,不能沒有充分根據就做出評斷,這既是對別人負責任,也是對自己負責任。批判性思維,讓我們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激情,但激情中又不失冷靜,做到三思而後行。要收集各種信息,比較各種方案,特別要有明確的是非觀,知道“應當”怎樣,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利於問題的解決。批判性思維,讓我們無論對人還是對事都要有一個謙和的態度。

?讀·品·悟

2004年9月7日,在舉行2004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之際,為了向入學清華的全體博士新生和碩士新生表示衷心的祝賀和熱烈的歡迎,校長顧秉林發表了這篇演講。

顧先生們為我們指出了一條如何在學術、學習上思考、批判的路,這一條路值得我們青少年去認真地總結和思考。顧先生所說第一點,那先要充分了解批判對象,這一些,我們就做得很不夠。有一些人自己並不了解曆史,但就跟著別人說不喜歡清代喜歡唐代。其實清朝是什麼樣子,唐朝又是什麼樣子,他根本不了解。

在不要不停速信已有結論上,正如孟子所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速信書本和權威都不是思考應做的。達爾文在提出《物種起源》之前,曾確信萬物是上帝創造的,但長年的科研讓他推翻了這種沒有根據的說法。

同時,我們也要反思,自己的思維方式有沒有問題、存在何時漏洞等等。隻有在充分調研,反複求證和方法正確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得到可信的結論。前人為我們總結出來的各種規律,也是如此產生的。

就像顧秉林校長說的那樣,為什麼我們的某些研究生在遇到一些實際問題時,缺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毫無疑問正是因為他們缺乏了思考的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倡導批判性思維,並不是要我們一定要帶著批判的眼光去審視一切,而是提醒我們在觀察和審視事物時,眼光不妨再深入一層,從現象看到其背後的本質,如此一來,我們提出的批判性的思考就常常能夠帶有建設性的意義。總之,思考是開啟成長智慧之門的鑰匙,找到了這把鑰匙,便能挖掘出豐富的智慧寶藏,就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清除眼前的迷霧,享受思考的樂趣。

要有愛心,一個人如果不愛他的事業,事業就將拋棄他;一個人如果不愛他的國家,也就失去了原動力。

真正的勇敢

——⊙ 摘自傅佩榮在清華大學的演講 ⊙——

人物剪影

傅佩榮,1950年出生,祖籍上海。中國台灣輔仁大學哲學係畢業,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專攻宗教哲學。傅佩榮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各方麵皆有卓越的成就。由他撰寫的著作有90多本,範圍涵蓋哲學、宗教、神話、教育、文化、心理、勵誌等多個領域和範疇。

一般人都知道孟子是儒家的代表,孔子之後重要的人物,但是對於孟子說什麼,往往簡單說成:“上麵推行仁政,底下說人性本善。”孟子還有什麼別的貢獻呢?

其實孟子講勇敢很有意思,他在討論勇敢的時候舉勇士為例。第一種是我們很熟悉的,《刺客列傳》說到的這些人真是很勇敢,完全不在乎生死,你說讓他刺殺一個國君,告訴他刺殺成功後他一定會死,但是他不在乎,他講他所謂俠客的這種義氣,這樣的人是一種勇敢。孟子怎麼描寫勇士呢?北宮黝是很勇敢,你聽幾句話就知道是武俠裏的人,形容這個人“不膚撓,不目逃”,就是皮膚被刺他不避開,拿針戳他眼睛,他讓你戳。這種人到最後簡直是太可怕了。這種本事不是隻有他有,西方也發生過。羅馬時代兩軍作戰,這邊派一個代表,跟那邊說我們不要打仗了。那邊說我為什麼不打仗?那個代表過去了,把手放在火爐上燒,燒成炭了,對方受不了了,就和平了。一隻手當然就廢了,這種勇氣是多麼可怕的勇氣。北宮說隻要有一點沒有麵子,好像公開在市場上鞭打我一樣。你跟這種人來往,要小心你千萬不要讓他覺得丟臉,臉他覺得是一點點都不能丟的,他很在乎麵子。他根本不在乎大國的諸侯,他去刺殺萬乘之軍,就像刺殺路邊的老百姓一樣。這個叫做第一種勇敢,沒有人擋得住,但是孟子認為這種勇敢不是很理想,這隻是毫無技術含量的匹夫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