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才能不懼呢?有了不惑不憂工夫,懼當然會減少許多了。但這是屬於意誌方麵的事。一個人若是意誌力薄弱,便有豐富的知識,臨時也會用不著,便有優美的情操,臨時也會變了卦。然則意誌怎麼才會堅強呢?頭一件需要心地光明。孟子說:“浩然之氣,至大至剛。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又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俗語說得好:“生平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一個人要保持勇氣,須要從一切行為可以公開做起,這是第一著。第二件要不為劣等欲望之所牽製。《論語》記: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一被物質上無聊的嗜欲東拉西扯,那麼,百煉鋼也會變為繞指柔了。總之,一個人的意誌,由剛強變薄弱極易,由薄弱返到剛強極難。一個人有了意誌薄弱的毛病,這個人可就完了。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還有什麼事可做?受別人壓製,做別人奴隸,自己隻要肯奮鬥,終能恢複自由。

我們拿這三件事作做人的標準,請諸君想想,我自己現時做到哪一件——哪一件稍為有一點把握。倘若連一件都不能做到,連一點把握都沒有,喛喲!那可真危險了,你將來做人恐怕就做不成。講到學校裏的教育嗎,第二層的情育,第三層的意育,可以說完全沒有,剩下的隻有第一層的知育。就算知育罷,又隻有所謂常識和學識,至於我所講的總體智慧靠來養成根本判斷力的,卻是一點兒也沒有。這種“販賣智識雜貨居”的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栗!現在這種教育,一時又改革不來,我們可愛的青年,除了他更沒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諸君啊!你到底還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險呀,非你自己抖擻精神想方法自救,沒有人能救你呀!

諸君啊!你千萬別要以為得些斷片的知識,就算是有學問呀。我老實不客氣告訴你罷:你如果做成一個人,知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知識卻是越多越壞。你不信嗎?試想想全國人所唾罵的賣國賊某人某人,是有知識的呀,還是沒有知識的呢?試想想全國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專門助軍閥作惡魚肉良民的人,是有知識的呀,還是沒有知識的呢?諸君須知道啊,這些人當十幾年前在學校的時代,意氣橫曆,天真瀾漫,何嚐不和諸君一樣?為什麼就會墮落到這樣的田地呀?屈原說的:“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傷心的事,莫過於看著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地往壞路上走。諸君猛醒啊!現在你所厭所恨的人,就是你前車之鑒了。

諸君啊,醒醒罷!養足你的根本智慧,體驗出你的人格人生觀,保護好你的自由意誌。你成人不成人,就看這幾年哩!

?讀·品·悟

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社會動蕩,梁啟超希望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來拯救精神饑荒的年輕人,使青年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於是作了《為學與做人》一文。

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需要以優秀的品質來啟迪自己的智慧,激發自己的力量,升華自己做人的境界。隻有具備了優秀的品質,我們才能夠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創造出卓越和精彩的人生。有這樣一個小故事,生動地反映了品質對我們人生和成功的影響。

有一天,上帝捏完了兩個泥人兒,便斜倚在忘憂樹上歇息,聽溪流淙淙。這時候,兩個泥人提意見了:“我們軟癱癱的,太難看了,更何況人總該有個殼,來對付冰雹和冷槍暗箭吧?”

上帝瞧著他們扭來滾去的樣子十分滑稽,有點於心不忍,想了想說:“硬材料匱乏,我這裏隻有兩樣,一樣是德,能使肉裏長骨頭,讓你站立起來;一樣是智,能使肉外長甲殼,幫你對付冷槍暗箭。你們各選一樣吧。”

於是,兩個泥人歡歡喜喜地各選了一樣自己想要的。從此,天下多了兩種人:一種人骨頭硬卻疏於防衛,常受傷害;另一種人躲在漂亮的甲殼裏享福,卻沒有脊梁骨。

這個故事雖然簡短,卻折射出這樣一個人生的大道理:道德與思想品質是一個人的人生之本。它和智慧、能力一樣,都是一個人贏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元素。青少年思想品質和道德品質的高度往往決定了他們人生的高度。

青少年身上承擔著振興中華的重任,切不可自甘平庸或者讓自己終日沉迷於遊戲和無意義的事情上,我們應當以古今中外的傑出青少年為榜樣,讓自己的人生也處處充滿精彩和驕傲。同時,我們有責任也有必要鍛煉健康的體魄、堅強的意誌、樂觀進取的精神,好好學習,為了振興我們的祖國而努力。

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 摘自溫詩鑄在清華大學的演講 ⊙——

人物剪影

溫詩鑄,1932生於江西豐城,機械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5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製造係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現任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係教授,長期從事潤滑理論、摩擦磨損機理與控製等方麵的研究,提出了以完備數值解為基礎的彈流潤滑理論,建立了工程中有關彈流潤滑問題的設計方法,導出了普適性最高的潤滑方程。

自從1955年從清華大學機械製造係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一晃四十五載。高等學校有教學和科研兩個中心,作為教師就肩負著育人和研究雙重責任。從事科學研究有如在江河裏行舟,有激流,也有逆流、旋渦,還會遇到險灘和暗礁,麵對這一切,要始終把握航向,奮力拚搏,投入到時代的主潮流中而奮勇前進。其間的艱辛和甘苦,不僅鍛煉了人的意誌,也增長了才幹,人就是要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不斷地改造主觀世界,所以實踐是十分重要的。

記得中學時讀過韓愈的《勸學篇》,其中有這樣兩句話:“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在參加工作以後,越來越覺得這兩句話講得實在,可以作為治學的座右銘。“勤”,有豐富的內涵,勤奮、勤勞、勤快、勤懇、勤學好問、勤學苦練、勤能補拙等詞語都同“勤”字聯係在一起。學業上的長進來自勤奮,稍有懈怠就會荒疏。“思”,也有豐富的內涵,思考、思慮、思索、深思熟慮、獨立思考、多思、反思、三思而行、百思不得其解等詞語都同“思”聯係在一起。做事勤於思考就有望成功,因循苟且、隨隨便便就會招致失敗。“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一論斷的正確性不斷被人們學習和研究的實踐所證實。

勤於做學問離不開學習。學習是多方麵的,向書本和專家學習所得到的知識是別人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對我們來說是間接經驗;而向生產鬥爭或科學實驗學習,從親身實踐中得到直接經驗往往是更為可貴的。所謂實踐出真知就是這個道理。我在大學期間學的是機械製造專業,由於工作需要,臨畢業前學校分配我和另一位同學留校籌建起重運輸機專業,因此畢業設計改做起重機專業的題目,包括一台橋式起重機產品設計及其工藝設計,還有工廠設計,而我們隻學習過不足20學時的起重運輸機介紹,顯然困難很大。當時圖書館也隻有兩本起重機設計方麵的書,於是我們帶著這僅有的資料到大連起重機廠實習,到車間科室收集技術資料,向工人師傅和技術人員求教,特別是我們冒著東北的寒冬深入露天裝配現場與工人一起調裝。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學習,沒有休息,沒有觀光遊覽,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我們掌握了起重機的設計和製造的全麵知識。實習期間,我還為鞍鋼設計了一台36噸揭蓋吊車並交付生產。回校以後,我順利完成畢業設計任務,而且還作為先進典型參加我係唯一的由校外專家組成的委員會答辯,成績優秀,並被授予“工程師”稱號。隨後,我還主持了校內新建的鑄工和鍛壓實驗室梁式起重機的安裝試車。這段時期的經曆對我無疑是一次極好的鍛煉,增強了我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去迎接工作中的一次次新的挑戰。

畢業後留校任教,因為起重運輸機專業停辦,我又被分配到機械設計教研室從事機械零件教學。為了適應新工作的需要,我不得不放下已經熟悉了的機械製造和起重機、運輸機領域,而投入新學科的學習。我係統地學習了當時三套經典的機械零件俄文教科書,很快就掌握了從講課、實驗到課程設計全套教學環節。顯然,要在本學科有所作為,這點知識是完全不夠的,我又大量閱讀專著和期刊論文,摘錄了近千張文獻卡片和400多頁的閱讀筆記。通過教學和科研實踐,又使我認識到基礎知識和外語能力的重要性。幾年裏在工作之餘,我以聽課或自學的方式學習了與機械設計有關的彈性力學、振動理論、傳熱學、流體力學、膠體化學、金屬物理、電子技術、機械測量以及相關的數學等基礎課程,除俄語、英語之外還掌握了德語、日語的專業閱讀能力。這些都是在承擔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同時擔任教研室黨政領導職務的情況下完成的。

在長期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實踐中,我養成了讀書的習慣。當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和更新,不讀書就要停滯甚至落後。古人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裏的“文”可以理解為新知識和科學發展的新動向。我要求學生們多讀書、多思考,尤其在年輕時要紮紮實實下工夫。年輕人精力旺盛,思想活躍,記憶力強,接收快,如同海綿吸水。因此,我主張讀書要用腦子讀,把書上的東西變成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讀書最怕的是無論對錯都說不出一個道理,讀什麼,信什麼,是非不分。老子說“多則惑”,其實就是讀而不思的結果。因此,讀書與思考是分不開的。為此,我讀書采用的方法就是做卡片,將文獻中的思想和方法經過加工吸收變成自己的。我做卡片有一個特點,就是要寫上自己的評論和觀點,使它成為誘發自己思考的催化劑。這樣收獲的不是“小麥”,而是經過加工的“麵粉”,需要時可以蒸“饅頭”。做卡片要求眼勤、手勤、腦勤,將卡片分門別類,堅持不懈,日積月累,對教學和研究都十分有益。

?讀·品·悟

如果你問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包括溫詩鑄教授在內的幾乎所有成功人士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