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1564~1616),1564年生於英國中部沃裏克郡的埃文河畔斯特拉福,是當地市長的兒子。大約在七歲進斯特拉福文法學校學習,後因家道中落而輟(chuò)學。1587年,隻身來到倫敦。先在劇團中做雜務,後來成為演員和劇作家。1595年後,他的創作達到成熟期,重要作品有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曆史劇《亨利四世》(上篇及下篇)、喜劇《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皆大歡喜》、《第十二夜》等。1600年後,他的創作發展到鼎(dǐnɡ)盛時期,寫有一係列悲劇作品,最著名的“四大悲劇”是:《哈姆萊(lái特》、《奧瑟(sè)羅》、《李爾王》、《麥克白》。1616年4月23日逝世。他在25年的創作時間內,寫了37部劇本、兩部長詩和一百多首十四行詩。他的名聲和影響傳遍了世界各國,他的作品被認為是人類藝術的珍寶、戲劇藝術的典範。

命中注定的戲緣(yuán)

英國中部沃裏克郡(jùn)人有一座小城,叫斯特拉福。埃文河從它身旁緩緩流過,所以人們又叫它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

莎士比亞的父親約翰原是距斯特拉福不遠的斯尼特菲爾德小田莊裏的人,自然是務農為生的了。至少在1552年以前已經棄農經商,在斯特拉福站穩腳跟。

妻子瑪麗·阿登為他生過8個子女,活下來的5個,莎士比亞最大,這個叫作威廉的大兒子出世後,才給約翰帶來了好運。瑪麗·阿登曾經是有貴族身分人家的女兒,由於家境低微,下嫁了她家佃(diàn)農之子約翰。

1557年約翰當上了酒類監督官,控製著斯特拉福的麵包生產和酒的製造,這使他有資格被選進議會。1561年擢(zhuó)升為負責稅收的市政官。莎士比亞出生那年,約翰終於當上市府參議,成為斯特拉福的顯要人物,他如願以償如願以償:願望實現。了。

他的官運繼續上升,莎士比亞4歲那年秋天,約翰成為斯特拉福市長,當然也同時兼任治安法官。飛黃騰達飛黃騰達:比喻官職地位上升很快。,夢想成真。也就是這一年,第一個戲班子到斯特拉福獻藝,坐在市政廳前排看戲的約翰,想不到這場演出,竟成了他身旁的兒子終身從事戲劇的起點。

1571年,威廉七歲,到了上學的年齡。父親把他送進了斯特拉福的文法學校“愛德華六世國王新學校”。

斯特拉福文法學校是一所辦得比較好的學校,曆任校長都是牛津大學或劍橋大學的畢業生,學校的校規也比較嚴。入學那天的一大清早,父親把威廉領到學校,托付給老師,這位老師叫西蒙·亨特,是牛津大學的學生。

亨特老師發給威廉一份識字課本,那是一塊帶柄(bǐnɡ)的木板,很像今天的乒乓球拍,板上釘有一張印著字母的紙片,紙片上麵蓋著透明的牛角片,保護著字母紙,所以叫做“角書”。亨特老師把威廉領到助理教師那裏,讓威廉跟著那老師學字母。威廉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的學習生活。

文法學校的紀律很嚴。每天早上6點鍾上課,11點鍾學生回家吃午飯,下午1點鍾返校,一直到5點鍾才放學。在學校,學生天天要背課文,學習拉丁文法。學生必須嚴守校規。老師手裏拿著教鞭,督(dū)促那些不守規矩的孩子。小威廉入學以後,感到這種學習生活枯燥無味,實在沒有興趣。每天早上,他總是一邊嗚咽,一邊像蝸(wō)牛爬一樣托著緩慢的步子,從家裏走向學校。下午放學時,卻像鳥兒一樣撒開兩腿往家裏飛跑。

學校裏有一門課程是威廉十分感興趣的,那就是雄辯術。老師教他們演講詞的寫法,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論辯才能。有時還組織演講比賽、戲劇表演等活動。威廉的寫作練習經常得到老師的誇獎。有一次,亨特老師組織學生排演普勞圖斯的劇本《孿(luán)生兄弟》,威廉擔任主角之一。他演得很認真、很不錯。亨特老師意外地發現威廉有一副好嗓子,發音響亮,吐字清楚,而且有節奏感。不久,學校舉行節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亨特老師讓學生給家長表演《孿生兄弟》,威廉還擔任他原先排練的角色,他演得比上次更加精彩,得到了家長們的稱讚。演出結束,亨特老師拍拍威廉的肩膀,對他說:“你表演得不錯,想不到你還會演戲。”威廉不好意思地回答老師說自從五歲那年看過一場戲以後,他就喜歡戲劇,老想看戲,這幾年來,差不多每年都有劇團來斯特拉福演出,他每次都看,一場不拉。他還和劇團裏的一演女角的男孩子交了朋友。出於好奇,他讓那個孩子教他念台詞,做動作,有時真想自己能上台試一試。老師讓他演戲,正好給了他這個機會。

1577年。威廉·莎士比亞十三歲那年,父親在生意場上碰到了挫折挫折:失敗;失利。,家裏的經濟境況一下子跌(diē)落下來,幾乎到了破產的境地。威廉經常看到有人登門來向父親要債,父親隻得把一批產業抵押出去,借債度日。艱難的處境使父親顧不上市政委員會的工作,連市政會議也不常出席。

家庭經濟情況的劇變,使威廉無法繼續上學,他隻得留在家裏幫助父親幹些活,或者找一些臨時的工作,掙些錢來貼補家用。他學會了宰(zǎi)牛,學會了做羊皮手套,還當過助理教師,教小孩子認字母。

離開學校,放下書本,曾經使威廉感到沮喪。但是,當他經受了一段磨練,熟悉了城裏一切的時候,他感到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得到了鍛(duàn)煉,感到了生活的充實,也懂得了生活中要腳踏實地,麵對現實。生活的變化在威廉好幻想的性格中增添了求實的精神。

1582年,威廉18歲,與安妮·哈撒薇結婚。新娘比他大8歲,婚後的生活並不美滿。再說,家裏不斷增添人口,收入卻入不敷出入不敷出(fū):收入不夠開支。。心情鬱悶的威廉很想離開斯特拉福,到外麵去謀生,為父親分擔一下家庭經濟重擔。

一天,他在路上偶然碰到了文法學校的同學理查·菲爾德。他記得菲爾德比自己大兩歲,是一個鞘皮匠的孩子,住在離他家不遠的地方。幾年前,菲爾德離開家鄉,去了倫敦,此後,他倆就一直沒見過麵。二人巧遇,親熱地攀談起來。原來菲爾德到倫敦之後,在一家印刷所裏當徒工,老板是法國移民,叫托馬斯·服道利爾。他和老板、老板娘都處得不錯,前不久,老板去世,菲爾德和老板娘結了婚,現在成了這家印刷廠的老板。他的印刷廠出版了一些好書,在倫敦已經有了一些好名聲。菲爾德還告訴他,倫敦地方大,工廠店鋪多,什麼活兒都有,許多青年人在那裏學徒、幹活,都過得不錯,有的碰到好運,當上小老板,開一家店鋪,雇(ɡù)幾個工人,可以掙不少錢。不管怎麼樣,倫敦總比斯特拉福強。菲爾德一再勸威廉到倫敦去碰碰運氣,還說,到了倫敦,他一家會盡力幫助威廉。

與菲爾德邂逅邂逅:偶然遇見(久別的親友)。,使威廉看到了生機,他的耳邊不斷地響起菲爾德的聲音:“到倫敦去吧!到倫敦去總比呆在斯特拉福強!”

1587年是奇怪的一年,斯特拉福成了劇團熱衷的地方。往常,這裏每年有一個劇團來演戲,這一年,女王供奉劇團、萊斯特伯爵供奉劇團、艾塞克斯伯爵供奉劇團、斯塔福德勳爵供奉劇團等五個劇團相繼而來。有的劇團因為缺少演員,一邊來演戲,一邊還招募(mù)演員。萊斯特伯爵供奉劇團已經是第三次來斯特拉福了。這次,來的人不全,因為有些演員渡海到大陸去演戲了,劇團感到人手不足。威廉在看戲時,認識了劇團裏的一個演員。在交談過程中,威廉說到自己遠走他鄉的想法,那演員就告訴他,劇團現在正缺人,不妨趁此機會參加劇團演戲,到各地走走,秋天,再跟著劇團到倫敦。那裏的人最愛看戲;新近,城外蓋起了劇場,天天可以演戲,不像在外地演戲要臨時搭台,湊湊和和。倫敦還有好幾個劇團,大家比賽著演好戲,哪像這小城裏這樣冷冷清清。那演員還對他說:“你嗓子不錯,又懂,上台準能演好,將來成了正式演員,可以做劇團的股東,每年不少掙錢。你還讀過書,會寫詩,要是能寫寫劇本,可以額外得一筆酬(chóu)金。”

威廉被那演員說得動了心。他原本就愛好戲劇,至今還記得亨特老師的鼓勵,自信能當個好演員。但是,一想到家裏的狀況,實在難以下這個決心。自己是長子,父母正需要幫忙,他們是不會同意自己離家出走的。幾天後,萊斯特伯爵供奉劇團離開斯特拉福,去往別處演戲。威廉送走了那個演員朋友,自己仍然留在斯特拉福。

但是不久,人們看到威廉背著簡單的行囊(nánɡ),匆匆地離開了斯特拉福,他父親流著淚把他送到城外去倫敦的大路上。

走向輝煌

當年的倫敦市區並不大,周圍有城牆和許多城門。但是它曆來是全國工商業和金融業的中心,它的富有又使它在王國中占有特殊地位,享有許多自治權。倫敦有自己的政權機構參議院,市長由參議院選出,負責管理市內的各種行政事務。

比起斯特拉福來,倫敦確實具有非凡的氣派。街道上人來人往,絡繹不絕絡繹不絕(luò yì):(人、馬、車、船等)前後相接,連續不斷。;商店裏貨色齊全,琳琅滿目琳琅滿目(lín lánɡ):比喻各種美好的東西很多(多指書籍或工藝品)。;作坊裏熱氣騰騰,忙忙碌碌;到處都是一片囂鬧、確實是繁榮興旺的景象。

莎士比亞在倫敦舉目無親舉目無親:指眼望去看不見一個親人。,隻認得一個同鄉菲爾德。他在菲爾德的幫助下找到了一個住處,安頓下來。他很希望這位同鄉再幫助他在劇團裏找到一份工作。到劇團去做什麼,他不在乎,因為他從沒有正式演過戲,也不懂劇團裏有哪些事可幹。他隻是喜歡戲劇。隻要能讓他天天看戲,能有機會在戲裏麵顯一顯身手,他也就滿意了。

一天下午,菲爾德請他去劇場看戲,兩人走出城門,來到倫敦的東北郊。倫敦市區是不準演戲的,因為市政府的執政者是一些清教徒,他們認為戲劇是褻讀神聖、誨淫誨盜的下流玩意兒;又說劇場裏聚集那麼多人,擾亂治安,傳播瘟疫,還會發生許多傷風敗俗的事,所以,他們不準在自己管轄的市區內建造劇場。

演員馬上就登場演戲了。台上掛出的牌子說明今天演的是一出叫《帖(tiē)木耳大帝》的悲劇,聽說劇作家叫克裏斯朵夫·馬洛,是一個新手。今年23歲,剛好與莎士比亞同齡。今天演的還是他寫的第一部悲劇。不過人們早就聽說,這個作家本是鞋匠的兒子,後來成了劍橋大學的畢業生,善於寫氣魄(pò)宏(hónɡ)偉的台詞,今天的這場錯不了。菲爾德話音未落,演員已經上場,演出開始。戲裏演的是一個東方帝王的故事。他從一個普通的牧人變成叱吒風雲叱吒風雲(chì zhà):發怒吆喝。的世界征服者。他的雄心和功績令人佩服,他的遭遇也令人深思。舞台上的演出扣人心弦(xián),舞台下的觀眾個個聚精會神。戲演到一大半,天上下起一陣暴雨,院子裏的觀眾都挨澆了,可是誰也舍不得離開劇場,堅持著把戲看完,散戲時,觀眾們懷著不平靜的心情走出劇場。噪雜的人聲重又響起,不過聽得出,那不是打鬧和吵罵,而是對演出的讚歎和議論。

莎士比亞也隨著人群走出劇場的大門,看看天色已是傍晚。此時,他的心裏萬分激動。倫敦的劇比鄉間演的戲,更加迷人;帖木耳的身世,馬洛的成功,對他又是莫大的鼓舞;舞台上簡陋的設備竟能使觀眾如癡如醉。這些都使他更懂得了戲劇的力量,而且更對自己的成功抱有信心。回家路上,他懇切地請求菲爾德在劇團裏給他找一份差使,他說:隻要進劇團,幹什麼都行。

這幾天,莎士比亞簡直像著了魔,天天去劇場。他發現倫敦市民很愛看戲,每天下午,劇場裏都擠滿了觀眾。他知道,倫敦已有四家劇場。在東北郊,離“劇院”劇場不遠,步行二十分鍾,還有一家叫“帷(wéi)幕”的劇場,另外兩家劇場在泰晤(`wù`)士河南岸,一家建在紐因頓——巴茨(cí)村,1580年建成,另一家離倫敦大橋隻有半公裏遠,叫“玫瑰”劇場。莎士比亞到倫敦時,它剛落成不久,裏裏外外裝飾得異常漂亮,簡直像個新娘。有一天,他在這裏看戲。有人告訴他:劇場門口站著的那個趾高氣揚的胖子,叫菲利普·漢斯洛,他就是劇場的老板。這個人開洗衣房,開妓院,開當鋪,賺足了錢,現在看到戲劇興旺,又開戲園子,想賺大錢……。莎士比亞不知從哪裏來了一股勁兒,沒等人說完,就跑到漢斯洛那裏,說是願意來劇場幹事,幹什麼都行。那時,劇場正好缺少一個雜役,專管在門口給有錢的客人看馬。漢斯洛看看莎士比亞年輕機靈的樣子,同意把他留下,但必須有一家店鋪作保。莎士比亞找來菲爾德當保人,事情就算辦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