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在家鄉時,與幾位朋友一起辦了一個文學刊物,叫《莎士比亞命名日》。他受赫爾德的影響,對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極其推崇和熱愛。在聚會時,歌德總是在屋子裏來回踱(duó)步,充滿激情地朗誦著莎士在亞戲劇中的著名段落。

歌德的獨立思想,他的反對封建專製、渴望自由的思想,越來越顯露出來。父親對他很不滿,他本來盼望兒子成為大法官,但兒子現在整夜外出遊蕩,回來後又寫些荒唐的東西。他隻是無奈地為兒子搖著頭,十分不解。

這時,歌德在為他的渴望自由的思想尋找一個原型、一個人物,一旦找到了,他將把自己的一腔激情傾瀉在這個人物身上,將他表現得栩栩如生栩栩如生(xǔ):形容生動活潑的樣子。。

有一天,歌德從市立圖書館回來,對他母親興奮地說:

“媽媽!我在圖書館找到了一本書,是關於鐵手騎士葛茲·馮·伯利欣根的一本傳記,我要把它編成一個劇本!鐵手騎士將使這些市儈(kuài)們睜大眼睛!真光榮啊——這隻鐵手。”

葛茲,是16世紀德國的一個沒落騎士,他曾一度參加農民起義。在葛茲這位騎士的身上,歌德看到了一種反抗腐朽現實的反叛精神以及對自由的向往,這觸發了歌德在內心中蘊藏已久的對自由和個性的熱烈想像,這種想像力使歌德的精神得到升華。

歌德先不急於動筆,他先把腹中的構思一點一點地講給妹妹聽。他妹妹聽得十分人迷,催促哥哥說:

“哥哥,你為什麼還不動筆,趕緊把你大腦裏的奇思異想固定在紙上吧,免得它們一不留神就跑得無影無蹤了呢。”

“你不用著急,妹妹,”歌德胸有成竹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經有通盤的考慮。地說。

經過縝 (zhěn)密的構思,精心的準備,歌德終於動筆了,他隻花了6個星期的時間,就完成了《鐵手騎士葛茲·馮·伯利欣根》的第一稿。

歌德將稿件寄給赫爾德,請他指點。

赫爾德回信說,他認為歌德受莎士比亞影響太大,莎士比亞反而害了歌德。也就是說,赫爾德對第一稿不滿意。

歌德沒有為老師的批評而泄氣。他再次思考自己的創作過程,找出劇本中不足的地方,理解了造成不足的根本原因何在。於是歌德再次動筆,一氣嗬成寫成了第二稿。

劇本寄給赫爾德和其他文學家後,令他們大為震驚。赫爾德終於為歌德的才華所折服。他高度評價了《鐵手騎士葛茲·馮·伯利欣根》,說:

“這個劇本裏,存在著德國式的力量和深邃(suì)的真理。”

當時的一位詩人畢爾格爾讚揚歌德是“德國的莎士比亞。”

劇本在各地劇院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人們為劇中的反封建的英雄人物所深深打動。歌德成了人們評論的中心人物。

歌德的“葛茲”成功了。讀者的來信像雪片般飛向歌德家中。歌德父親終於理解了兒子,他為兒子的成功而激動得熱淚盈眶。

歌德在當時以赫爾德為代表的“狂飆突進”思想的影響下,走上了一條文學創作的偉大道路,並成為這場運動的一位中堅人物。

盡管歌德不喜歡律師職業,但他從斯特拉斯堡回來後,在他22歲生日那一天,仍向政府遞上呈文,請求接納他為律師。在漫長的三年中,歌德受理了28樁案件,主要是充當了法蘭克福猶太人的辯護人。他的自由散漫與訴訟訴訟(sònɡ):檢察機關、法院以及民事案件中當事人、刑事案件中的自訴人解決案件時所進行的活動。俗稱打官司。手續的墨守成規,處處顯得格格不入。

歌德這個時期就是一麵當律師,一麵從事文學創作。對他的父親又采取了順從和反叛的二重性做法。

歌德在法蘭克福當律師時,忽然聽到他在萊比錫的一個同學,也是他的好朋友因失戀而自殺了,這使他感到十分震驚。

“自殺”,這個使生靈自我毀滅的重大命題,也曾長久地縈繞縈繞(yínɡ):回旋往複;曲折環繞。在歌德的腦海中。尤其最近一個時期,他也曾有失戀的痛苦折磨著他,他也有強烈的自殺的念頭。從14歲到22歲,他戀愛三次,都以悲劇結束。然而,他與以魯塞冷不同的是:盡管他那易於激動的感情,飄忽不定的情緒,像一匹野馬一樣橫衝直撞,與以魯塞冷相似。但是,歌德在關鍵時刻,會給這野馬戴上理智的籠(lónɡ)頭,讓它冷靜下來思考,不像以魯塞冷那樣感情用事。他想自殺,遲遲不肯付諸(zhū)行動。他把一柄磨得鋒利的短劍放在床邊,準備夜裏自殺,卻沒能實現。你瞧,這天晚上,在熄燈之前,他躺在床上,把利劍對著胸口,兩手緊緊地攥(zuàn)著劍柄,隻要猛一用勁,就會刺進二三寸深,從而結束生命。他激動,他流眼淚,但那雙手隻是微微地顫動,很長時間並不肯用勁把劍紮下去,他左思右想,還是勇敢地活下去好。他把劍放在床邊,翻身側臥著,他要為是否自殺找到理論依據,徹底地擺脫這種猶豫不決的狀態。他這樣想著:

“哪一位名人講過自殺呢?……噢,記得孟德斯鳩說過:隻有大人物和英雄才有任意死去的權利,他們不是因為輕生厭世而自殺,而是為一種理想為一種精神用自殺結束他悲劇的最後一幕,這樣的自殺是無可非議的。”

歌德不想躺著了,他坐了起來,繼續思索著:“我為什麼要自殺?要擺脫失戀的痛苦嗎?這又何必去死,拿破侖不是說過:‘最巧妙的解決戀愛糾紛的辦法——是從女人身邊逃跑’,躲開她,慢慢地就能減輕痛苦。……”

歌德站了起來,伸一伸懶腰,高興地說:“這些想法真不錯,把我從自殺的意圖和妄(wànɡ)想中解救出來了!”

歌德這時正受英國感傷主義詩歌的影響。他覺得德國青年本是嚴肅的,現在也染上了病態的感傷,輕生厭世的心理。以魯塞冷就是一個。英國詩人能正確地描繪出現實的悲哀,歌德也要向英國詩人那樣,真實地描繪出以魯塞冷這一類人的心態。

歌德開始搜集有關以魯塞冷的材料,當他詳細地了解以魯塞冷的戀愛經過後,他說:“我已有寫好《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全部情節了。”以魯塞冷的戀愛故事與歌德和綠蒂的相愛失戀的情景非常相似,他有愛和恨、幸福和痛苦的親身感受。因此,他拿起筆來疾(jí)書,僅用四周的時間,就寫出了《少年維特之煩惱》。

《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主要情節,是來自歌德與綠蒂的戀愛事實,維特就是歌德,隻是歌德失戀後沒有自殺。歌德於1772年5月到韋(wéi)茨(cí)拉爾城的德意誌帝國法院作實習律師,在這裏認識了法院法官亨利·布胡的長女,年已十九歲的綠蒂。兩人情投意合,逐漸相互愛戀。但綠蒂已經有了未婚夫,他叫克斯特混爾,是歌德的朋友,這使歌德陷入三角戀愛之中。歌德非常理智地控製了自己的感情,離開了綠蒂。因此,“維特”是一部寫實主義的小說。

1774年《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先是轟動德國,連續出版了十六次,繼而傳遍歐洲,成為世界名著。到18世紀末,它已被譯成俄、英、法、意等十多個國家的語言。

由於當時在德國,在歐洲像維特這樣的青年人很多,他們是時代的產物。因此,這類青年因男女婚姻不自由或失戀,就采取自殺的方式來表示抗議,一時形成了所謂“維特熱”。他們穿著維特式的服裝,學著維特的樣子,用手槍自殺。

“維特”產生的這種消極自殺的影響,也給歌德找來了麻煩。

歌德於1775年10月來到魏瑪。歌德初到魏瑪時,主要是陪著卡爾·奧古斯特公爵玩耍,周旋在各種娛樂之中。有時他們去瘋狂地滑雪,有時他們騎馬到山林裏打獵,有時陪著君主到劇院去看他編寫的悲喜參半的滑稽戲,有時參加各種舞會。可笑的是,在舞會上男人都要穿著維特式的服裝。如果誰沒有錢縫製,君主可以無償地發給他一套。年輕的公爵(jué)完全被歌德吸引住了。歌德成了“天之驕子”。在上層社會,歌德很快地成為最受歡迎的新客,他的一舉一動,也成了貴族夫人小姐議論的中心,同時也引起了人們的嫉妒嫉妒: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

歌德表麵上是陪著君主玩耍,實際上,他在認真地觀察魏瑪的政治情況。他要弄清魏瑪公國各方麵的事情,要把周圍的大臣、貴族的情況弄清楚,以便決定他今後的行動。經過近三個月的了解,他已經把情況掌握了。這時他腦子裏轉著一個大問題:留在魏瑪,還是離開?

歌德需要把這個重大決策想清。他在聖誕節時,暫時撇開君主和宮廷生活,跑到遠郊的山村裏,過幾天寧靜的生活,把問題好好地想一想。他反複地思考著去留的利弊(bì)。他認為,君主是重視他的,還有鄰近的艾澤納赫公國的君主也重視他,他們會讓他參與政權工作的;其次,他設想了一個治國的綱領,有信心把這裏治好。經過一個半月的思考,他終於做出決定:“我決定以最直接的方式參與一切宮廷的和政治的事務。”在山裏期間,他為了使君主不產生疑心,他一封封地給君主寫信,在信中講解一些有趣的故事和親切的問安。他在信中有意地講了一個聖經中的故事:描寫上帝毀掉了一個國家,毀掉了這裏的一切,趕走了居民,那些快快活活的人們如今都發出痛苦的呻吟①……暗示君主應管好國家大事,不要讓黎民百姓通受痛苦。

歌德從山裏回來,假意向君主辭行。不出歌德所料,君主想盡一切辦法要把他留下。他給歌德一座漂亮的郊外別墅(shù),讓他住下,請求他幫助料理事情。

歌德的心裏隱藏著魔鬼靡非斯特的宏偉計劃。他要把小君主造就成為大人物,他要在公國內建立巨大的功業,他要用自己的全部才能和智慧去奮鬥,他希望自己做了大臣以後,也像自己作為一個作家那樣偉大。

君主終於頒布一道命令,吸收歌德參加自己的樞(shū)密會議(公國中最高級的權力機構)。這樣一來,在中樞領導機構中形成了兩派:少數派擁護歌德,主張建立新的製度;多數派都是老貴族,他們以首相弗(伍)裏茨(cí)為首,堅決維護傳統的保守的政治製度。老首相對任命歌德為樞密顧問官提出抗議。他向君主提出,如果讓歌德參加樞密會議,他就辭職。在這兩難之中,君主聽從了母親的教導,對這位父輩的老臣不好讓他辭退,要勸說他留下。另外,一定要吸收這年輕的朋友歌德,一道來管理國家。君主得到母親的支持,他堅定下來,決心照母親的辦法辦,極力勸說老首相留下來。加之歌德對老首相謙卑(bēi)退讓的態度,終於使老首相弗裏茨留了下來,與歌德一道共事十年之久。

歌德在樞密會議中,沒有一個明確的職務範圍,他隻是君主的一個助手,重大的政策他沒有權力參加製定,隻是幹一些具體的事。在他從事國務活動的前四年內,歌德的主要成就是把廢棄了四十多年的伊麥利納烏的采礦業恢(huī)複起來,使公國獲得經濟上的利益。

歌德30歲的時候,他當上了國防大臣和公共事務大臣。歌德當了國防大臣和公共事務大臣,才真正地掌握了實權。他打破沿襲的舊製度,進行新的改革,要確確實實地發揮自己的作用。歌德的得勢,使老首相弗裏茨有大權旁落的失落之感。他對歌德的飛黃騰達飛黃騰達:比喻官職地位上升很快。無可奈何,隻有暗中嫉(jí)恨而已。

這時歌德,認真地研究了軍事、法律、國家情況、居民生活情況和各種政策。接著在樞密會議上提出他的政策方案,但遇到很大阻力。歌德還大膽地提出:與一些小公國結成君主聯盟,來對抗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大國對他們的欺壓。然而,軟弱的魏瑪君主,對這事連想都不敢想,豈容歌德這樣去做,就連普魯士國王要強行在他的境內征兵,他都不敢反抗。作為國防大臣的歌德反對這種征兵,也無濟於事無濟於事:對於事情沒有什麼幫助。。歌德看到農民的貧困,想把大地產分成小塊土地,分給眾多的小佃農。然而這更辦不到。盡管如此,歌德仍努力地要管好這個國家,隻是有了疲倦和處境困難之感。

歌德來魏瑪近8個年頭時,任樞密議會議長的人,因私自動用公款被革職。魏瑪君主命令歌德接受議長的職務(權威最高的大臣),並賜予他貴族身分。這樣一來,國家事務都堆在歌德的身上。他想改革製度,富強國家的想法又抬起頭。他又提出一係列改革計劃,但都沒有實行得通。

這裏的官僚們對歌德這個鑽進宮廷裏的暴發戶,根本不信任他們自視甚高,以維護神聖製度的身分與歌德對抗。歌德這時才明白。完全靠他一個人就想來戰勝根深蒂固根深蒂固:比喻基礎穩固.不容易動搖。的舊秩序的代表者們是不可能的。他曾想到用強權統治,強硬地幹下去。但他是一個自由的詩人,曆來憎惡強暴,他當然不肯這樣幹。最後,隻能感歎地發牢騷(sāo)說:“需要的不過是保持原樣,這裏現在的政策就是如此。”歌德開始進一步妥(tuǒ)協遷就舊的勢力。其實,歌德的內心充滿了失敗的痛苦和絕望。

歌德來到魏瑪,整整從政了十一年,他已經厭惡他的政治生涯(yá),厭惡他目前的生活方式。所以,他決定從這裏逃跑。1786年他離開魏瑪到意大利去旅行。

歌德向魏瑪君主請了一個不定期的長假,他要自由。安靜地生活一段時間,也想利用這段時間,到他向往已久的意大利去旅行,用新鮮的空氣來恢複他的身心健康,用新的環境、新的印象來啟迪自己的心靈。他還準備在異國他鄉的羅馬住上幾年,安安靜靜地將自己的著作編成選集出版,甚至他還打算在這裏度過後半生。

歌德於1786年9月離開魏瑪。他不帶侍從和仆人,隻身一人,穿著普通人穿的衣服,隱姓埋名,自由自在地上路了。他先到了風景秀麗的阿爾卑斯山。雪山、森林、山溪、草地、多變的奇峰怪石,這美麗的大自然使歌德像孩子那樣狂喜。歌德在這裏還撿到一塊嵌(qiàn)著碧石的石英石,閃閃發光像寶石一樣。歌德一邊研究它的構成和特質,一邊玩賞著它。他把它帶到意大利,後來又帶回魏瑪,像一件珍品那樣收藏著它。

歌德翻過了阿爾卑斯山,穿過了勃倫納山口,來到意大利北部的一個小城鎮——維琴察。他在這裏逗留了幾天。他換上意大利市民穿的衣服,整天地逛(ɡuànɡ)市場,和市民聊(liáo)天,跟孩子們一道玩耍,像一個遊手好閑的流浪漢。

歌德沒有帶仆從,穿衣吃飯,住店乘車,花錢記賬,什麼都得自己幹。開始他覺得笨手笨腳,慢慢地熟練起來,人也變得活躍了。他深有感觸地說:“如果一個人倚(yǐ)仗著別人服侍過活,就會提前變得衰老!”

接著,歌德來到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這裏有哥特式、文藝複興式、巴羅克式的大教堂,有鍾樓,有宮殿、有修道院,像一座建築的博物館,歌德對這些建築讚揚備至。他隻在這裏住了兩個星期,就急於到羅馬去。因此,在經過斐(fěi)拉拉、波倫亞、佛羅倫薩等地時,都是走馬觀花走馬觀花:騎著馬跑看花。地一掠 (nu)而過。

歌德一到羅馬,立刻就去瞻仰瞻仰(zhān):恭敬地看。梵(fàn)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

歌德來意大利的目的不是遊山逛景,而是學習。他學習的興趣很廣泛,他要學繪畫、雕刻、戲劇、音樂,還要研究礦物、植物、氣象、建築流,以及意大利城市的誕(dàn)生和發展曆史。

歌德住在畫家季什別因家裏的目的,就是想在這裏學習繪畫。

歌德過去主要是畫大自然的寫生畫。來到意大利以後,他準備學習畫人物畫。他憑著過去學習的解剖學知識和繪畫的技巧,采用一種濃塗的筆法,畫了一些人的頭部和軀幹。他除了去觀賞一些名家的繪畫以外,還跑到西斯廷教堂臨摹(mó)米開朗基羅的《末日審判》。歌德對植物向來有興趣,從魏瑪到意大利,他一路上搜集了許多植物標本。當他在西西裏島上第一次看到棕桐樹的時候,他覺得櫚(lǘ) 樹的形狀很像原始植物的樣子,進而發現亞熱帶的植物多是這種形狀。於是他研究起原始植物和植物演變的曆史。後來回到魏瑪,他還興致勃勃興致勃勃:很感興趣,喜好的情緒。地跟席勒講起研究原始植物的成果。歌德到晚年,對植物學做出了貢獻,他除了編寫一整套植物分類的文章以外,還提出一個大膽的科學論斷:一切動植物也許都是從一種原始的形態中發展起來的。歌德老人在葡萄園之中的多爾布格宮居住時,還寫了一篇葡萄栽培新方法的文章。

歌德在意大利逗留期間,特意跑到伊麥納烏采石場去考察。他帶著地質學家用的小錘(chuí)子,鑽入地下的礦洞裏,采集各種石頭的標本。他曾三次到維蘇威火山區,觀察研究火山噴發出來的熔(rónɡ) 岩。從此以後,歌德一直與一些研究地質的學者有聯係,與他們交換一些有關地質礦物學的看法。1825年左右,地質學家們把找到的針鐵礦,稱之為“歌德礦”,以它作為歌德研究地質學功績的標誌。

關於建築學,歌德從小就喜歡,上大學時曾寫過《德意誌建築術》的論文。為他的父親設計過家裏房屋的建築藍圖,為斯特拉斯堡鄉村的牧師設計過住房藍圖,也為改建魏瑪宮殿畫過藍圖。

歌德在這次旅行中,由於熱衷於自然科學的研究,影響了他的文學創作。他本來想在這裏動手寫好《浮士德》。他買了許多稿紙,也試著寫了兩場,寫得不好,很快就扔掉了。

因此,有人責備歌德,說他不應浪費時間去研究自然科學,而應集中精力寫詩,還說,有了自然科學的頭腦不利於寫詩。然而,歌德卻不這樣認為,他堅信自然規律與藝術規律之間有一種必然的和諧 (xié)關係,相互之間不是排斥的,而是相輔相成的。

在意大利兩年了,他埋在心底的那個庸 (yōnɡ)人的歌德又複活了。具有青春活力的歌德,忽然覺得自己衰老了,覺得自己最多也隻能活十幾年,死亡的情緒籠罩著他。他想回到德國,回到魏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