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9),俄羅斯偉大作家。自1852年在《現代人》雜誌發表處女作《童年》以來,他創作了大量的世界一流的文學作品,其中以《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複活》最為世人矚目。晚年因痛苦的內心衝突及家庭糾紛離家出走,在冰天雪地之中,病逝(shì)於一個小火車站。

托爾斯泰是影響最大的作家之一。托爾斯泰在他的作品中歌頒了俄國人民的曆史創造力量,對沙皇專製製度作了不妥協的全麵批判和否定,創造了如安娜、列文、安德烈、瑪絲洛娃等許多不朽的文學形象。

喜歡思考的孩子

在莫斯科以南200公裏、離圖拉城不遠的地方,有一座風景優美的貴族莊園——雅斯納亞·波良納。這裏繁花似錦、綠樹成蔭(yīn),一片鬱鬱蔥蔥、禁止砍伐的森林更惹人注目。在林中空地的中央,是寬敞、古老的地主宅邸(dǐ)。1828年8月28日,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就出生在這裏。

雅斯納亞·波良納是列夫·托爾斯泰的外祖父沃爾康斯基公爵(jué)於18世紀末建造的。他的獨養女兒瑪麗婭·沃爾康斯卡婭,經常在園中嬉(xī)耍、侍弄花草和培植各種果樹。公爵(jué)小姐的房前是用細柳條編結的花壇,五彩繽紛的鮮花就像生長在花籃中一樣。

沃爾康斯基公爵去世後,瑪麗娜公爵小姐成了龐(pánɡ)大莊園的惟一繼承人。不久,她和1812年衛國戰爭的參加者、退休中校尼古拉·伊裏奇·托爾斯泰伯爵(jué)結婚。婚後,托爾斯泰一家人就搬來雅斯納亞·波良納。

尼古拉和瑪麗娘生了五個孩子,列夫是他們的第四個兒子,他下麵還有一個妹妹。一家人生活得幸福而和睦(mù)。父親尼古拉為人善良,性情爽直,頭腦機敏,有著一張和藹(ǎi)可親的麵孔和略帶憂鬱的眼神。母親瑪麗妞溫和、嫻(xián)靜、博學多才。她經常把英語、法語、意大利語的故事譯成俄語,講給孩子們聽。孩子們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圍著母親坐在大樹下,一邊嚼(jiáo)著黑麵包,一邊聚精會神地諦聽諦聽(dì):仔細地聽。著母親優美、迷人的童話故事。瑪麗娘喜歡親自教育子女,她不僅重視他們的文化素養,而且也注意培養他們的勇敢精神和優良品質。

不幸的是,小列夫才一歲半時,母親就去世了。列沃奇卡沒能記住母親的音容笑貌,但從父親和親人們的回憶中,母親博學、善良、慈愛的形象永遠活在他的心中。

母親去世後,照管和教育孩子們的責任就落到了父親和遠房姑媽達吉亞娜·葉爾戈爾斯卡婭肩上。達吉亞娜姑媽是個異常善良、溫和而富有同情心的婦人。她對任何人都和藹(ǎi)可親,而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她簡直是個出色的教育家。她教育孩子們要善待仆人和農奴,要懂得愛的快樂。小列夫很愛姑媽達吉亞娜,也很喜歡那位能講許多民間故事的農奴奶娘娜塔麗亞和仁慈的德國教師費多爾·伊凡諾維奇。

也許是從小就沒有母親的緣故,在托爾斯泰開始能跑能跳的時候,他便喜歡同幾個哥哥到野外去遊玩。

夏天,他們常乘馬車去附近的格魯特曼村。因為那裏有他們最愛玩的遊戲——抓魚。每次來到那個大水塘邊,他們都迫不及待地脫去衣服,或跳入水中暢(chànɡ) 遊,或拿出紗網撈魚,直玩到太陽西斜,每個人都變成泥猴一般才趕著馬車回家。

冬天,他們主要的遊戲項目是在莊園的院子裏堆雪人,或是跑到覆(fù)蓋著厚厚白雪的山坡上滑雪橇。小時候的托爾斯泰膽子大得出奇。他敢學著哥哥們的樣子從高高的坡頂上快速地往下滑。有一次滑雪時,他重心沒有掌握好,身體一下失去了平衡,重重地跌倒在地上。幾個哥哥嚇壞了,以為他摔得不輕。但是托爾斯泰一骨碌又從雪地裏站了起來,讓哥哥們虛驚了一場。

小時候的托爾斯泰還特別喜歡幻想。有一次,會講故事的大哥給他講了一個綠色魔杖的故事,說是在森林的深處埋藏著一個法力無邊的綠色魔杖,上麵刻有能夠讓人們擺脫各種災難的“秘訣”,誰要是發現了它,隻要念幾遍秘訣(jué),便能夠獲得任何所期望的東西。這個故事使小托爾斯泰著迷不淺。他時常獨自一人跑進森林深處尋找這個綠色魔杖,希望成為第一個獲得這根魔杖的人。

還有一次,小托爾斯泰站在自家樓上的窗戶前,望著空中自由飛翔(xiánɡ)的鳥兒發呆。他想,鳥兒能夠自由飛翔,為什麼人不可以呢?隻要人學著鳥兒的樣子也就能飛起來了吧?想著想著,他便從樓上縱身跳了下去。結果卻令他很失望。他不僅沒有飛起來,反而摔得不輕,要不是家裏人發現得早,恐怕還會出危險呢。

托爾斯泰也是個感情豐富、富有同情心的孩子。每當他看到有小鳥不慎(shèn)從鳥巢中掉下來摔死或摔傷,看到家裏的廚師在宰(zǎi)殺母雞,便會憐惜憐惜:同情愛護。不已,為那些弱小生靈的悲慘命運而傷心。

托爾斯泰不到兩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因此,他經常想,母親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也經常向家裏的大人們詢(xún)問母親生前的一些事。通過大人們的講述,他知道母親是一個非常善良、溫柔的人。母親受到過良好的教育,精通五種語言,而且還彈得一手好鋼琴,對家裏的每個成員都很隨和。為此,托爾斯泰曾做過無數次懷念母親的夢。可以說,他在一生中都對“母親”一詞懷有深深的敬意。在他看來,“母親”這個詞代表了他童年時曾盡心渴求渴求:迫切地要求或追求。而又從未獲得過的那種溫情、關懷和撫愛,母愛是偉大而神聖的。

他在回憶錄中寫道:“在我的想像中,她是個高尚純潔、像神靈一般的人。因此在我的一生中,在和那誘惑誘惑(huò):吸引;招引。我的東西作鬥爭時,我總要向她的靈魂祈禱(dǎo),請求她給我幫助……”

可見,托爾斯泰雖然沒有體驗過母親給予的真切溫情、關懷和撫愛,但他卻從家裏大人們對母親的評價中,在自己的頭腦中,為母親塑造了光輝而偉大的形象。

對托爾斯泰一生影響最大的是他的父親。他是一個中等身材、體格強壯、性格活潑開朗的人。他喜歡騎馬、打獵,也喜歡和孩子們玩。他對家裏的傭人也頗(pō)寬容。家裏有一個叫吉洪的傭人煙癮(yǐn)特別大,有一天,這個傭人身上沒煙了,又不好意思伸手向主人要,便乘主人不注意時,悄悄地從主人的大煙盒裏偷拿了一把煙絲,爾後躡(niè)手躡腳地溜了出去。沒想到,托爾斯泰的父親在一麵鏡子的反射下,將吉洪的行為看得一清二楚。但是,他並沒有責罰這個傭人,隻是將這個傭人的行為當作一個笑料和家裏人談笑了一陣就過去了。這件事,為托爾斯泰樹立了待人要善良、寬厚的榜樣。

托爾斯泰童年的時候,父親就十分重視對孩子們的培養。他特意請了家庭教師來教孩子們學文化。托爾斯泰十分喜歡讀書認字,六七歲時便能寫很多字了。他還做了一個記事簿(bù),每天都要把一天中最值得記錄的事情寫下來。9歲時,他寫了一本名為《外祖父的故事》的筆記,本子上記滿了外祖父身經百戰的種種經曆,同時還在另一個本子上寫滿了各種格言。

托爾斯泰對文學藝術也很愛好。他很喜歡讀詩,而且對詩句的含義理解得也很到位,朗讀起來感情十分投入。有一次,父親偶然聽到他讀俄羅斯著名詩人普希金的詩《拿破侖之死》。那抑揚頓挫抑揚頓挫:(聲音)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的聲調將詩意表達得十分感人,在此之前他從未發現兒子還有這種超人的天賦天賦(fù):自然賦予;生來就具備;天資。。為此,他決定給孩子們創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

1837年的冬季,他們舉家遷往莫斯科。

莫斯科的繁華,使托爾斯泰眼界大開。那一座座巍(wēi)峨宏偉的建築、車水馬龍的寬闊街道和衣著各異的行人,使他感到世界原來是如此的廣大。

但是,他不喜歡城裏人的匆忙與冷漠。在莊園裏時,所有人都相互熟悉,相互見麵總是別人先向他們恭恭敬敬地打招呼。可是,在城裏沒人向他們行禮致敬,人們的表還必情也頗(pō)為漠然。這種情形使得托爾期泰產生許多奇思怪想:城裏人對什麼感興趣呢?他們怎樣生活?孩子們都玩些什麼?

然而,沒等托爾泰進一步熟悉莫斯科,他便明白了一個道理,人與人之間其實都應該是平等的,不應該有天生的權貴。不久,他便同幾個哥哥一道溶入到這種繁華與廣大之中了。

就在托爾期泰開始熟悉莫斯科的城市生活時,一個巨大的不幸落在了他們的頭上。他們親愛的父親在去外省辦理事務的途中,突然得急病去世了。

父親的去世,使托爾期泰和幾個兄妹一下成了孤兒。這給托爾斯泰年幼的心靈帶來了巨大的創傷。他很長時間都生活在深深的悲痛之中,時常幻想著父親有一天能再次回到他們的身邊……同時,他也感到自己好像突然長大了。許多過去從未留心過的事務他開始留意了,許多過去從未想過的事他也開始思考了。悲哀化作了一種力量,化作了一種自立自強的精神。他決心先從完成好學業開始,將來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為了減少家庭經濟負擔,他們的監護人——亞曆山德拉·伊裏尼奇娜姑媽將托爾期泰的兩個哥哥留在莫斯科繼續上學,將年少的幾個孩子帶回原來的莊園。

托爾期泰再次回到莊園後,開始以新的視角來觀察這個家,特別是他能夠以平等的身份來看待家裏的農奴(nú),對農奴和他們孩子的艱難生活給予(yǔ)了無限的同情。

托爾期泰12歲那年,他們的監護人亞曆山德拉·伊裏尼奇娜去世了。父親的二姐佩拉格婭·伊裏尼奇娜成了他們兄妹的新監護人。佩拉格婭·伊裏尼奇娜的丈夫住在喀(kā)山,於是他們又一起搬到了喀山居住。

喀山是一省的經濟文化中心,其中的喀山大學在當地很有名氣。不僅附近的學子想到這裏深造,就是遠在他省的學子也希望能到這裏讀書。

托爾斯泰也想進入這所大學讀書。但是他的年齡太小,僅有13歲,還不夠進入大學讀書的年齡。姑媽便安排他先在家接受老師的指導,準備報考這所大學。

那時,托爾斯泰一心想成為一個外交家,所以對學習外語下的功夫最大。托爾斯泰對語言的領悟(wù)與記憶能力很強,先後學習了英文、法文、德文、阿拉伯文、拉丁文和土耳其韃靼韃靼(dá dá):古時漢族對北方各遊牧民族的統稱。明代指東蒙古人,住在今內蒙古和蒙古國的東部。文,此外,還學習了數學、文學、曆史、地理和邏輯學等課程。

1844年5月,也就是托爾斯泰16歲時,他參加了大學入學考試。他大多數科目考試成績都不錯,但是拉丁文、曆史與地理的成績沒有達到基本的分數線。

對於一時的挫折挫 折(cuò):失敗;失利。,托爾斯泰沒有氣餒(něi)。他回到家後,再度閉門苦讀,終於通過了補考,成為喀山大學的一名大學生。

在喀山大學,托爾斯泰進入了東方語言學係讀書。凡是在這個係學習的大學生畢業後,基本上都能到政府的外交部門任職,所以,托爾斯泰當外交家的願望可以說將能如願以償(chánɡ)。

托爾斯泰是個喜歡獨立思考的少年,進入大學沒多久,他便發現讀大學並非自己所想像的那麼理想。大學裏脫離實際的課程令他非常失望。他覺得與其讓大好的光陰白白跑掉,還不如自己認認真真地讀幾本有意義的書更好。但是,這在大學裏是不容易做到的。繁重而又枯燥(zào)的學業壓得學生們每天都得埋頭鑽在書本裏。老師更是嚴格限製學生們看一些社會上出版的所謂閑書。這使得托爾斯泰感到上大學像受刑一樣難受,一邊是充滿哲理與情趣的文學名著,另一邊是枯燥無味而又繁(fán)重的學業……看來兩者隻能選定其一。

何去何從?托爾斯泰進行了激烈的思想鬥爭:放棄學業而自由地讀書,就等於放棄了優裕(yù)、顯赫(hè)的外交官的仕(shì)途;而放棄了自由讀書去專攻學業,則又會失去早一天飽覽人類文化精髓的時機。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他還是選擇了自由讀書的道路,為此他決定退學。

盡管老師和同學們都為托爾斯泰的退學感到惋(wǎn)惜,但是,他們都認為托爾斯泰是一位與眾不同的學生,放棄了大學的讀書生活,一定是要進一個更為寬廣的大學進行深造,所以,在為他送行時,都祝願他早日實現自己的理想。

回到家中,托爾斯泰把自己關在一間書房裏,每天專心致誌地讀著世界著名作家的作品,如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niè)金》、席勒的《強盜》、果戈裏的《死魂靈》、屠(tú)格涅夫的《獵人筆記》等。在閱讀中,托爾斯泰進入了一個又一個文學名家的思想世界與客觀世界。從中,他似乎尋找到了許多人生真諦。

在眾多的文學名著中,他比較喜歡讀盧梭(suō)的作品,覺得盧梭作品中談的人和事就像是自己經曆過的事或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一樣,甚至覺得盧梭的作品就像是專門為他寫的。因此,他越讀越愛讀,一口氣把盧梭的20卷作品一卷不漏(lòu)地全部讀完了。為了表達對盧梭的崇(chónɡ)拜之情,他摘下了宗教信徒們常戴的十字架,而隨身佩戴了一個印有盧梭頭像的紀念章。

大量的閱讀,開闊了托爾斯泰的視野,也使他對自己的宗教信仰產生了動搖。當時托爾斯泰一家人全都是東正教徒。從童年起,家裏的長者便開始向他灌輸灌輸:輸送(思想、知識等)宗教教義。家裏按照教規幾乎每天都要舉行宗教儀式。但是,托爾斯泰自從閱讀了大量書籍後,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他在回憶錄中說:“從15歲起,我開始讀哲學著作……我已自覺地背棄了教義。我從16歲起停止了禱(dǎo)告,根據自己的意願不再去教堂,不再齋(zhāi)戒 (jiè)。我不相信童年時灌輸給我的東西了。我惟一的真正的信仰,在那個時候就是對善的信仰。”

由於思想觀念發生了一些變化,托爾斯泰對周圍的一些人和事也有了新的認識。比如,他不再僅把農民當成是一般人,而是當成“我們的哺(bǔ)育者和我們的教師”。

不久,托爾斯泰家對父母的遺產進行了一次分配,托爾斯泰將大部財產都分給了兄妹,自己僅保留了少部分土地及祖輩們留下來的莊園。這樣,他就成為了這個莊園的主人,並擁有眾多的農奴。

對於家裏的農奴,托爾斯泰充滿了寬容與愛意,從不對他們隨意支使,也十分同情他們悲苦的生活。盡管他對管理莊園並沒有什麼經驗,但是他還是躊躇滿誌躊躇滿誌(chóu chú):對自己的現狀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農民們擺脫貧困,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為此,他按照自己的意願,對莊園經營管理方麵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些改革。同時,他還希望解決農民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改正他們由於愚昧(mèi)和迷信而產生的缺點,使他們熱愛善……”

有一年,莫斯科地區遭受了自然災害。地裏的收成很不好。他不但沒有加重農奴們的勞役,反而一次又一次地開倉對他們進行賑(zhèn)濟。不僅如此,他還把自己的一部分森林也交給農民自己支配。對特別貧困的農戶,他還直接用現金去接濟。

過去,莊園裏一直沿襲(xí)著體罰農奴的製度,托爾斯泰對此很反感。他成為莊園的主人後,將這一製度取消了。

然而,令托爾斯泰不能理解的是,農民們對他並不信任,有的把他當作一個怪人,有的認為他是想通過搞一些新花樣為自己攫取攫取:掠奪。更大的利益。

此外,附近一些地區的地主對托爾斯泰的改革措施也十分不滿。他們聯合起來反對托爾斯泰,使他心裏加上了一層重重的壓力。

托爾斯泰對地主們的反對並不在意,因為,這是他意料中的事,但農民們的態度卻使他有些傷感。他覺得自己美好的願望受到了打擊,受到了曲解。

盡管托爾期泰一些天真、善良的改革計劃幾乎都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但是,他對俄羅斯農民的現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的思想也更成熟了。他感到,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僅靠一個人的力量不行,僅靠幾項對農民的優惠(huì)措施也是不行的。要想改變不合理的現狀,必須要從改變人們落後的觀念、落後的思想做起。那麼,采用什麼方法與途徑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他苦苦思索了很長時間。最後,他選擇了寫作的方式,希望通過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故事來影響與感化人們崇(chónɡ)尚真善美,丟棄假惡醜。

然而,他也意識到,僅靠自己在莊園裏的生活經驗及從書本中學來的知識還不足以寫出有深刻思想內容的東西。於是,他決定離開莊園,前往外地去見世麵。

戰場、異國與家鄉

尼古拉大哥在高加索服兵役。托爾斯泰在大哥的建議下,於1851年5月到了高加索。從此,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開始了他一生難忘的戎(rónɡ)馬生涯。

高加索山脈是亞洲與歐洲的分界,許多山峰海拔在5000米以上。在高加索群山環抱的山村裏,住著強悍(hàn)的本地山民,他們不甘於沙皇的統治。沙皇的軍隊駐紮在此,就是為了對付他們,以防騷(sāo)亂的發生。

1851年的6月,托爾斯泰平生第一次參加了戰鬥。他戰勝了內心的恐懼,表現得十分勇敢。為此,總司令接見了他。

“你好啊!我們年輕的鷹,不愧(kuì)是軍人的後代,你是什麼軍銜?怎麼,才是個誌願兵士?”

“將軍閣(ɡé)下,我還沒有正式入伍呢。”托爾斯泰有點難為情地回答。

“伯爵(jué),你的父親曾參加過1812年的莫斯科保衛戰,你的外祖父曾經是陸軍元帥,你作為世襲(xí)軍人的後代,有著遠大前程。你正式入伍吧!”總司令說。

“是!將軍閣下,遵從您的命令,我願為沙皇陛(bì)下效勞。”

托爾斯泰正式參軍,成了四等炮兵下士。

沒有戰鬥的時候,托爾斯泰常常躺在營帳外麵,嘴裏嚼著甜絲絲的草根,仰望著浩瀚(hàn)浩瀚(hàn):形容廣大。無垠的天空,眺望巍峨的崇山峻嶺,聆(línɡ)聽草叢中蟋蟀的鳴叫。多麼美啊!托爾斯泰一直想把自己內心的真切感受寫下來,告訴別人,也讓大家分享他的這份感受。一種強烈的創作欲望衝擊著他。

他常常回憶起雅斯納雅·波良納的童年生活,想起故鄉的樹林、果園、白色的樓房、溫暖的客廳,想起家人團聚(jù)時共敘天倫之樂的美好情景。他決定寫一部以《童年》為題的小說。

他小時候記的日記一直帶在身邊,這對托爾斯泰寫作《童年》幫助很大。他以親身的生活經曆為基礎塑(sù)造了小主人公尼古林卡的形象,描寫了他純潔美好的童年生活。寫完後,他將手稿譽(téng)抄了三遍。他沒有用自己的全名,而是署(shǔ)了姓名的前兩個字母:列·尼。他將手稿寄到了彼得堡的《現代人》雜誌編輯部,他同時還給雜誌的主編,俄國著名詩人涅克拉索夫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懷著焦急的心情等著您的評判,這一評判也許將鼓勵我繼續做我心愛的工作,也許將使我把已經寫好的東西付之一炬。”

一個月以後,托爾斯泰收到涅克拉索夫的回信。信中告訴他《童年》已被編輯部采用,並說:“我不知道您的續篇的情況,所以不敢武斷,但我覺得作者是有才氣的……請將續篇寄來。您的小說和才華都使我很感興趣。”

又過了一個月,托爾斯泰收到涅克拉索夫的第二封信:“尊稿即將刊登在《現代人》第9期上。我仔細讀了校樣,覺得這部小說要比我第一次讀時好得多。我可以肯定作者是有才華的。我認為對您這樣一個初學寫作者來說,深信這一點,目前比什麼都重要。”

這兩封信使托爾斯泰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也更堅定了他從事文學創作的決心。

《童年》一發表,當時的作家都對它大加讚賞。著名作家居格涅夫寫信給涅克拉索夫說,這是一個大有希望的天才,如果寫作能引起他的興趣的話。他向他表示祝賀、敬意和歡迎。另一位俄國著名作家陀(tuó)思妥耶夫斯基當時正在西伯利亞流放,他寫信給一位朋友,請這位朋友打聽一下,這位神秘的有才華的列·尼是誰。反應最熱烈的,要算是作家巴納耶夫了,他是《現代人》的編輯,他在自己的熟人中間到處奔走,朗讀《童年》的片斷。有一次,屠格涅夫和他的幾位作家朋友在涅瓦大街上散步,遠遠看見對麵走來了巴納耶夫。屠格涅夫趕緊對朋友說:“巴納耶夫來了,讓我們躲開他吧!”

一位不知情的作家奇怪地問:“為什麼?你們吵架了嗎?”

“沒有。不過我得避開他,因為他一看見我就準會向我朗誦起《童年》的片斷。”

那幾位朋友頓時哈哈大笑。

托爾斯泰初試筆鋒,就獲巨大成功。於是,他一鼓作氣完成了童年的續篇《少年》和《青年》,這是充滿激情的三部曲。同時他還創作了《一個地主的早晨》、《襲擊》等作品。

在高加索的一次冒險行動中,托爾斯泰差點成了當地山民的俘虜。那是1853年6月的一天,天氣非常炎熱,托爾斯泰和一個好朋友沙多,加上另外四個護送的士兵,護送一隊載重馬車去往另一個要塞。車隊在山路上跋涉,走得非常緩慢,托爾斯泰無法忍受這種單調煩悶的行程,就對沙多說:

“沙多兄弟,咱們走得太慢了。我們倆騎快些,趕到車隊前麵去,怎麼樣?”

於是沙多和托爾斯泰違反了行軍紀律,越過車隊到了前麵的山坡上。他們讓另外的士兵在山穀中前行,自己走上山坡,觀察周圍的動靜。就在剛剛走上山頂的時刻,他們就看見了三十來騎人馬向他們駛來,他們正是當地的韃靼山民!托爾斯泰趕緊向山穀下的夥伴報警,並和沙多拚命沿著山脊向後狂奔。當時沙多騎的是一匹托爾斯泰平常騎的跑不快的馬,而托爾斯泰卻騎著沙多的壯馬,一會兒,沙多落後了,韃靼人包抄上來,眼看就要開槍射中沙多,托爾斯泰不能舍下沙多,他想返身保護危急之中的朋友。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駐軍中的哥薩克騎兵出現了。是要塞的哨兵報的警。他們脫險了。原來韃靼人隻想活捉沙多,因而沒有向他射擊。

托爾斯泰後來將這次經曆略作改動,寫成了短篇小說《高加索的俘虜》。

19世紀中葉,沙俄帝國不斷向外擴張,1854年土耳其對沙俄宣戰。已是炮兵準尉的托爾斯泰被調往塞瓦斯托波爾前線作戰。

塞瓦斯托波爾是俄國黑海沿岸的一座港口城市。這裏風景優美,有遼闊的天然海港,但那時已被彌漫的硝煙和戰火包圍。俄國軍隊士氣高昂。海軍上將親臨前線視察,他慷慨激昂地向官兵發問:

“弟兄們,決戰的時刻到了,你們敢死嗎?”

“我們敢!烏拉!(俄語,萬歲的意思)”士兵們齊聲呐喊。

為俄羅斯而戰的狹隘的愛國主義使托爾斯泰熱血沸騰。他在戰鬥中表現得沉著、勇敢。戰鬥間歇,他趴在掩護的地方寫作。士兵們奮不顧身的英雄氣慨、臨終前的痛苦呻吟,在他的筆下栩栩如生地再現出來。他寫成了三篇有關塞瓦斯托波爾戰鬥的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