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1 / 3)

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1835~1910),出身在美國西部密蘇裏州的一個偏僻(pì)的山村。12歲時父親去世,因家貧而退學,進入印刷所當學徒,14歲時開始寫文章發表在當地的報紙上。17歲時第一次離開家鄉,到東部大城市闖蕩。以後又當過領航員、淘金者、記者,最後成為舉世聞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滿幽默和諷刺,雅俗共賞。

馬克·吐溫出身窮苦,但他的一生都維持著他那正直的“鄉下佬”的本色,並在一連串的不如意之中,寫下了那麼多震撼(hàn)世界文壇的作品,這正是他的了不起之處.也正是他的可愛之處。

喜歡冒險的天性

1835年11月30日,馬克·吐溫出生在美國密蘇裏州一個名叫佛羅裏達的小村子裏。父親約翰·馬歇爾·克萊門斯,是當地法院的一個法庭公務員。

馬克·吐溫的母親名叫簡·普蘭頓。她身材瘦小,但心地善良,心胸寬廣。她不僅給了馬克·吐溫無微不至的母愛,而且還言傳身教地給了他巨大的人格影響。

有一天,母親看到一個車夫正在用鞭(biān)子猛勁地抽打他的馬,就一把奪過了車夫手中的鞭子,並且逼著車夫保證以後不再對馬那樣殘忍了。由於她太善良了,使得許多被人追打得無處藏身的貓也經常跟著她來到家裏避難。有一段時間,馬克·吐溫家裏竟養了19隻這樣的貓。在母親的影響下,馬克·吐溫從小就養成了崇尚正義和善良的品格。

馬克·吐溫4歲半便上小學了。那個學校實際上隻有一間木板房與一個老師,即霍(huò)爾太太。霍爾太太經常給他們講解《聖經》。有一天,霍爾太太念到《聖經》裏的一句話“隻要祈求便可得到”,並解釋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論是誰,隻要他堅定虔誠虔誠(qián):恭敬而有誠意(多指宗教信仰)。地祈求他所想要的事物,他的祈(qí)求就一定會應驗。這使馬克·吐溫十分興奮。為了試試這句話是否能應驗,他立即悄悄地禱告起來。他祈求得到一塊薑餅,那是鄰桌小女孩天天帶到學校來吃的東西。馬克·吐溫早就想嚐一嚐它的滋味了……等他作完禱告睜眼一看,在他的桌邊正好放著一塊薑餅。馬克·吐溫高興極了。他以為是祈禱靈驗的結果。在隨後的幾天裏,馬克·吐溫便天天祈求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且態度相當虔誠和認真,結果一無所獲。以後他就再也不信霍爾太太的說教了。

1845年,馬克·吐溫10歲時,麻疹(zhěn)病突然在鎮上蔓延開來,奪走了許多幼小的生命。鎮裏一片驚慌。人人都惟(wéi)恐這種可怕的疾病傳染到自己的身上。馬克·吐溫的母親對自己的孩子們也非常擔憂。為此,她對孩子采取了嚴格看管的措施,不允許他們到處亂跑,並天天祈禱,不要讓孩子們傳染上這種可怕的疾病。但馬克·吐溫卻滿不在乎。

一天,麻診病又使一個叫比爾·鮑(bào)恩的小夥伴躺倒了,並且病勢十分危險。馬克·吐溫以前經常同他在一起玩,便想去他家看望,但母親不讓。馬克·吐溫便躲過大人的監視,悄悄地溜進了比爾家的院子。但轉眼的工夫,他便被比爾的母親發現,把他嚴厲地教訓了一頓後趕了出來。但是馬克·吐溫還是不死心,一天乘母親不注意,又溜了出去。這次,他沒有從前門進去,而是先在附近觀察了一陣,確信沒人看見後,才從後院神不知鬼不覺地進了比爾的房間,並且和比爾同床共枕。比爾病得奄奄一息奄奄一息:形容氣息微弱。,這使得馬克·吐溫十分悲傷。

不久,馬克·吐溫真的也被染上了麻疹,高燒差點奪去了他的生命……

少年馬克·吐溫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心,喜歡到野外去探險,他從中得到過快樂,也吃過很多苦頭。

一次,吐溫和小夥伴們來到鎮外一個山洞口玩,這是一個神秘的山洞,是很久以前一個脾(pí)氣古怪的醫生發現的,據說他在洞裏藏了一門大炮和一些刀槍,他的十四歲的女兒因病去世後,他把她的屍體裝入密封的大玻璃瓶裏,用酒精泡著,也藏在洞裏,小夥伴們對此又好奇又害怕,但不敢進洞裏去看一看。

這次吐溫準備了許多蠟燭,和一個跟自己很要好的小姑娘安娜悄悄進了洞,洞裏潮濕陰冷,不知有多深。兩個人手牽手,深一腳淺一腳地走著,走不了多遠,突然四周響起一陣呼啦啦的聲音,一大團黑乎乎的東西朝兩人撲過來,“天哪,快跑。”安娜失聲叫起來,話音未落,吐溫手上的蠟燭已經被撲滅了,四周一片漆黑。

“別怕,是蝙幅,它們一見亮光就要撲滅。”吐溫鎮定地說道,重新把蠟燭點燃,兩人繼續前進。這個洞是一個地下迷宮,有許多通道和深坑(kēnɡ)彎彎曲曲,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以前曾經有個酒鬼闖進洞裏,在裏麵迷了路,呆了一個星期才被人們救出,後來他再也不敢來這兒了。現在,吐溫和安娜不僅沒看見什麼大炮,也找不到出屍了,他倆走了一個又一個洞,始終見不到一點亮光,盡管吐溫很仔細地節約蠟燭,但還是一根一根點完了。

“蠟燭一完我們就大聲叫喊,讓外麵的人聽見。”吐溫對安娜說道,安娜害怕地哭了起來。最後一根蠟燭隻剩下一點點了,正在緊急關頭,一陣隱隱約約的喊叫聲傳來,兩個順著喊聲走去,終於看見了遠處閃爍(shuò)著的火光,“薩姆,安娜,你們在哪兒?”是鎮上的人們在喊著他倆的名字,吐溫和安娜得救了。

除了山洞探險外,吐溫還喜歡到河裏遊泳,好幾次差點被淹死,有一次他被急流衝走,在水裏飄浮了好幾公裏才爬上岸,被水嗆(qiànɡ)得奄奄一息奄奄一息:形容氣息微弱。鎮裏的人都以為他已經被淹死了,開始朝水麵放炮,好讓屍體浮出來。

吐溫大難不死,全家人都為他感到幸運。不過,他的兩個小夥伴卻沒有逃脫厄(è)運,先後葬身水裏。

在一個悶熱的八月天,吐溫和幾個小夥伴在河邊玩耍,他們在一隻空船上表演跳水動作,10歲的克林特和其他孩子打賭,跳進深水區,一下子被急流衝得老遠。吐溫和夥伴們趕緊上前搶救,但克林特的頭隻在水麵上搖晃了幾下,就沉入水中再也沒了蹤影。

孩子們大聲呼救,鎮裏的人們趕來,坐著救生艇在河麵上搜尋,往水麵上放炮,還把一些灌(ɡuàn)上水銀的麵包圈丟到水麵上,這是當時人們在河上打撈屍體時的習俗,人們認為麵包圈要是碰到淹死人的地方,就會一直停在那兒不動。

後來,總算找到了克林特的屍體,被水泡得全身浮腫(zhǒnɡ),慘不忍睹慘不忍睹(dǔ):悲慘得不忍心看。形容極其悲慘。,吐溫和小夥伴們個個膽顫(chàn)心驚,雙手抖(dǒu)個不停。

可是,這件事過了不久,孩子們又把它忘得一幹二淨了,他們又像從前一樣貪玩好耍。三個星期後,又一個小夥伴被淹死了,這一次,被淹死的是全鎮公認的好孩子“小德仔”。

過了幾天,在一家人吃中飯的時候,媽媽拿出姨媽寫來的一封信,說是詹(zhān)姆斯表哥馬上就要來了,要帶吐溫到姨媽的農莊去玩……

等到了姨媽的農莊後,夜晚,他和莊子裏的人們結伴到樹林裏去打獵,他們領著狗群,在黑暗的樹林裏走得老遠老遠,一條狗汪汪地叫起來,表明有一隻樹狸被趕上了樹,於是他們就拚命跑過去,把這棵樹砍倒,樹狸被摔到地上,大夥兒發出一陣興奮的叫聲。吐溫喜歡這種緊張場麵,喜歡這種悄悄穿過森林,接近獵物的神秘(mì)氣氛(fèn),不過,他不喜歡人們捉住動物後把它們殺死,他十分喜歡動物,所以每次打獵時他又暗暗希望它們能夠逃脫。

還有一些場合,那是去獵取鬆鼠、野火雞和鴿(ɡē)子等等,必須早上去,遇到這種時候,吐溫總是天不亮就從床上爬起來,跟大人們一起出發,回來的時候個個興高采烈,滿載而歸滿載而歸:裝滿了東西回來,形容收獲極豐富。,隻是餓得發慌,趕緊吃早飯。農莊的野少生活使原本瘦得像個猴子一樣的吐溫變得結實強壯了。

就這樣,少年馬克·吐溫熟悉了林中的生活,他熟悉啄(zhuó)木鳥啄樹的斷斷續續的聲音;他認識雪地上兔子足跡的形狀,並懂得這兔子想要幹什麼;他彈一下西瓜,就知道這瓜是生還是熟;他追狐狸能一直追到它的老窩,也知道牛群在暴風雪中麵向著哪一邊;他還懂得怎樣趕在獵人之前把落在陷阱陷阱:為捉野獸或敵人而挖的坑,上麵浮蓋偽裝的東西,踩在上麵就掉到坑裏。裏的動物放走。

就在馬克·吐溫12歲的時候,家裏發生了一件非常不幸的事,他敬愛的父親由於病重而離開了人間。父親的死,使馬克·吐溫十分悲傷,但也使他更頑皮起來。一到放學時間,他便和幾個小夥伴到處遊蕩,還染上了抽煙的壞習慣。有一天,一個醉鬼流浪漢向他借火柴。馬克·吐溫便善意地借給了他。沒想到這個流浪漢用火不慎竟在村裏的班房裏被燒死了。盡管這事與他無關,但馬克·吐溫還是像做了一件壞事似的,並在隨後的100多個晚上,幾乎天天都做惡夢。這使得馬克·吐溫頑皮的天性收斂(liǎn)了許多。

父親去世後,家裏的生活一下失去了經濟支柱,生活立即陷入了困境。為了養家,哥哥奧裏思去外地當了印刷工人,姐姐通過教別人家的孩子彈鋼琴而掙點學費。為了不給家裏增加更多的負擔,馬克·吐溫也退學到社會上開始謀生了。

馬克·吐溫來到一家報館當印刷學徒。報館的老板兼(jiān)編輯(jí)阿門特先生是個非常刁鑽的人。他為了賺取更大的利潤,隻是供給馬克·吐溫吃穿,而不給工錢。其中衣服全是他自己穿過後不願再穿的舊衣服。由於馬克·吐溫的個子隻有阿門特先生的一半,所以,他那時穿的衣服不僅破舊,而且全像長袍一樣。

不久,馬克·吐溫的哥哥奧裏恩回到了家鄉。他決定自己辦一家報館,便把弟弟招回來幫忙。盡管是親兄弟也要明算賬。哥哥是報館老板,每周付給他3個半美元的工錢。從此,馬克·吐溫便天天在報館裏忙碌,很少有節假比他這個年齡正是應該在學校讀書的大好時光,可是貧困生活的枷鎖枷鎖:枷和鎖鏈。比喻所受的壓迫和束縛。卻早早地、無情地套在了他的脖子上。盡管如此,馬克·吐溫還是保持著開朗樂觀頑皮的天性。

大約十四五歲時,馬克·吐溫十分喜歡參加社會活動,曾在漢尼堡的一個禁煙組織裏當過一段時間的會員。到五一節時,這些小會員們就全體出動,身上圍著紅緞帶在大街上遊行。獨立節時他們又和消防分隊以及士兵們一起遊行。

參加社會活動使馬克·吐溫長了不少見識,也鍛煉了一些膽量,不過,有時也使馬克·吐溫出了一些洋相。

有一次,馬克·吐溫參加一個晚會。他在晚會上的小神話劇裏扮演一個小熊的角色。為了能把小熊演得維妙維肖維妙維肖:形容描寫或模仿得非常好。,他在台下下了不少功夫,直到臨上場前還想練習練習。在後台的更衣室裏,他脫光了衣服,還沒有換上小熊演出服便迫不及待地練習起來。他一會兒倒立,一會兒左蹦右跳,嘴裏還不斷地發出熊的咆哮(xiāo)聲。凡是熊能做的動作他幾乎全做了一番,熊不能做的動作他也發明了不少。他想,他的表演一定會很成功,一定能一鳴驚人一鳴驚人:比喻平時沒有特殊的表現,一幹就有驚人的成績。就在他全神貫注地投入練習時,突然從屋裏的一架屏風後爆發出一片女孩子們的格格笑聲。無疑,她們目睹(dǔ)了馬克·吐溫赤身露體的表演全過程,羞得馬克·吐溫簡直無地自容,一把抓起自己的衣服飛也似地跑了出去……

還有一次,村裏來了一個表演催(cuī)眠術的人。他對自己的功力大吹大擂(léi),說是隻要口中念念術語,將手中的魔碟在人的眼前晃晃,就可以使任何一個人立即進入睡眠狀態。為了讓人們相信他的表演是真的,他還在一個街角處設立了表演場。

馬克·吐溫早就聽說過這種法術,但從來沒見過。他想,在光天化日之下能被一種神秘的功力所催眠,那一定是件妙不可言的事情,便想親自體驗一下催(cuī)眠者的功力。於是,他搶先坐在專供候選人坐的那排椅子上,並緊盯著催眠者手中的魔碟。但是,試了幾次他也沒有困頓的感覺。為此,他感到非常失望。但是他不想讓大家同他一樣失望,便假裝困得打起了瞌 (kē)睡。這下那個催眠術者高興了。他徑(jìn)直走到小馬克·吐溫的身邊,對小馬克·吐溫進行一番專門的暗示。小馬克·吐溫便隨著他的暗示添油加醋地表演起來。這下子,那個催眠術者更加高興起來,不斷地向人們宣揚自己功力的神奇。

不過,小馬克·吐溫很快就認識到建立在虛假基礎上的東西其實分文不值,尤其是對自己幫助了那個自稱會“催眠術”的人欺騙了大家而慚愧慚愧(kuì):因為自己有缺點,做錯了事或未能盡到責任而感到不安。。後來,他把事情的真相告訴了大家。

1853年的一天,馬克·吐溫聽說紐約正在舉辦一個世界博覽(lǎn)會,那裏展出著來自世界各地無數的新鮮物品,便帶著一顆天不怕地不怕的心和僅有的十幾美元去那裏見見世麵。

博覽會琳琅滿目琳琅滿目:比喻各種美好的東西很多(多指書籍或工藝品)。的商品及大都會繁華的景象開闊了馬克·吐溫的眼界,也深深地吸引了他。他覺得世界真大,真有趣。他很想再到幾個地方去走走,但是沒有錢。為此,他開始找工作做。每做一段時間的工作,他便用掙來的錢去遊覽一段時間。

1856年夏天的一個夜晚,氣候悶(mēn)熱,房間裏沒有一絲風,吐溫坐在床上讀一本亞馬遜河探險家的日記,這本書勾起了他對快樂的童年的回憶。他興奮起來:

“你聽聽這一段,亨利。”他忍不住對弟弟叫道,這時亨利已經快睡著了。

吐溫念了一段關於亞馬遜河邊叢林中印第安人打獵的迷信行為的描述,他一邊念,一邊笑。那裏的人相信,如果拿槍去瞄(miáo)準一條蛇,這條槍就會變得像蛇一樣彎彎曲曲;而醜陋(lòu)的鱷(è)魚則會帶來黴(méi)運,如果你拿槍朝鱷魚開過火,這支槍就再也打不出子彈了。

馬克·吐溫從書中了解到,亞馬遜河叢林中到處都有珍奇的動物,老虎、河馬、犀(xī)牛、豔麗的鸚鵡、還有在高高的樹上活蹦亂跳的猴子。他喜歡動物,愛和各種動物交朋友。原來這個蠻(mán)荒之地才是動物們的樂園啊,他在動物園裏看到的猴子是用籠子關起來的,那裏的猴子卻是快樂而自由的。他憎(zènɡ)恨籠子,被籠子關起來的動物是多麼可憐啊……

“我想去開開眼界,看看這條亞馬遜河。”吐溫還在眯眼想著什麼,弟弟亨利開口了,“這條河有幾裏寬,水深180英尺,那比密西西比河還大,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啊!”

“你想去?我可是決定要去了。不光是看看,說不定還要可以做生意呢,那裏有許多珍貴的木材,我們可以去辦個種植園,你瞧,書上是這樣說的……”吐溫站了起來,激動地要把書拿給弟弟看。

“你真想去?”亨利一下子清醒過來,他知道吐溫是個敢說敢做的人。

“那還用說,去定了。”

馬克·吐溫實在太想出去闖蕩了,開開眼界,碰碰運氣,簡直是不顧一切。

隻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路費。哥哥歐利恩還是那副德性,不善經營,給吐溫發的工資很少,還不夠他抽雪茄(jiā)的花銷。吐溫想盡辦法籌(chóu)集路費,但沒有用,隻好一天天熬著,盼著哪一天能出現奇跡。

夏天過去了,秋天過去了,到了11月份,奇跡還真出現了。

這天,寒風呼嘯,馬克·吐溫悶悶不樂地在街頭閑逛(ɡuànɡ)。他低著頭,百無聊(liáo)賴地盯著自己的腳尖,幾張紙片隨風飄動,從他身邊擦過。其中有一張在他腳邊停留了一下,又輕悠悠地飄走,讓一堵牆擋住了,落到地上。

“一張鈔票?”吐溫趕緊上前撿起來,果然是一張50元的鈔票。

吐溫在街頭張貼了失物招領的啟事,一連等了4天,沒人來領。“天助我也,給我送來了路費。”馬克·吐溫決定不再傻等下去,立即動身去亞馬遜河。

“亨利,你不是說過很想去嗎?跟我一起去吧!”吐溫和弟弟亨利的感情很深,希望和他結伴而行。

“恐怕……媽媽不會同意的。”亨利從小誠實聽話,長大後做事一直小心謹慎謹慎:對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發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婉言拒絕了哥哥的這一建議。吐溫沒打退堂鼓,決定單槍匹馬去幹。

為了多籌(chóu)集點路費,吐溫又到了一家印刷所打了幾個月工,到第二年4月,他實在等不及了,就花16元錢買了一張船票,沿河順流而下,邁出了到遙遠的亞馬遜河探險和開發的龐(pánɡ)大計劃的第一步。

輪船以爬行的速度在河上行駛,21歲的馬克·吐溫站在甲板上,覺得一切都是那樣新鮮,眺望兩岸的崇山峻嶺是一種享(xiǎnɡ)受,初春的陽光沐(mù)浴在身上,心情顯得格外愉悅。

既然要到亞馬遜河去探險,就得熟悉水情,了解輪船的習性。馬克·吐溫想方設法到駕駛室去觀察,和領航員聊(liáo)天。輪船上有個領航員叫畢克斯,是密西西比河上第一流的領航員,他見吐溫對領航很感興趣,就破例讓吐溫操縱舵(tuó)輪,吐溫雙手緊握舵輪,心裏得意極了。

兩個星期後,輪船到了一個城市,停了下來,吐溫神氣活現地問別人,有沒有到亞馬遜河去的輪船?得到的答複是:十幾年內都不會有輪船去亞馬遜河。有人甚至說100年。

這時吐溫身上隻剩下十塊錢,亞馬遜河探險的夢像肥皂泡一樣迅速地破滅了。他趕緊返回船上,懇(kěn)求畢克斯收留他當學徒,糾纏了3天,畢克斯終於答應了吐溫的懇求,條件是交500塊錢學費,100元現付,餘下的錢可以等吐溫將來當上領航員後再付。輪船到家後,吐溫找姐夫借了100元,同畢克斯拍板成交,從此就在密西西比河上開始了四年之久的航行生涯。

驚險的曆程

1861年初夏,美國南北戰爭打響,炮火蔓(màn)延到密西西比河,所有的船隻被迫停航,馬克·吐溫失了業。

“是擁護北部還是南部呢?”馬克·吐溫跟家鄉的許多人一樣,不知道如何是好,他反對打仗,他的一些朋友加入了北方軍隊,另一些朋友加入了南方軍隊,正在自相殘殺,他為此而感到痛苦。他回到家裏。

一天,馬克·吐溫正在屋子裏走來走去,思考著自己該幹些什麼,門外傳來了敲門聲,吐溫的母親小心翼翼地把門打開一條縫,仔細地看了看門外的那人,然後讓他進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