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學說 

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思想體係

十五、十六世紀的歐洲是地理大發現的時代,新的航路、新的人種的湧現,使歐洲人大開眼界,思想解放。

托馬斯?莫爾(1478~1535),文藝複興時期英國空想共產主義者。後因拒絕承認英國國王為國教首領,被判處死刑。莫爾本人對人文主義的研究和他在都鐸王朝的第二代國王亨利八世時期擔任的政治要職以及從事的社會活動,使他經曆豐富,見聞廣博。他善於觀察當時的社會狀況和弊端。當時的政治社會情況是,在亨利八世的統治下,王室巧取豪奪,草菅人命,對外尚武好戰,不講信譽,妄圖稱霸於一時。國王的一些寵臣不僅不為百姓說話,而且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在都鐸王朝卵翼下的英國貴族、大商人,為了自己發財致富,殘酷剝削勞動群眾,與政府狼狽為奸。百姓動輒得咎,性命不保。當時莫爾最關心的問題是貴族富豪的圈地運動。他們把成千上萬的農民趕出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園,把農民的土地改為牧場。被趕出的農民到處流浪,或餓死於溝壑,或淪為盜匪,出現了“羊吃人”的悲慘狀況。

基於上述情形,莫爾認為,亨利八世是個殘忍的暴君,對這種社會狀況表示不滿或控訴,都會招致意想不到的後果。所以,隻能用隱蔽假托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這個社會的批判和未來的理想。於是,他采用一種遊記體裁記述同一個航海者的談話的方式詳述他的理想國度——烏托邦。烏托邦是他用兩個希臘文名詞虛構的,意為“虛無縹緲之鄉”。全名為《關於最完美的國家製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書》。分《烏托邦》第一部和《烏托邦》第二部。《烏托邦》一書,反映了早期無產階級對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殘酷剝削的強烈抗議,同時描繪了作者的理想社會,對以後的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抨擊專製製度 描述理想國度

在莫爾的《烏托邦》第一部裏,莫爾借旅行家拉斐爾?希斯拉德的眼光評析出對16世紀初歐洲國家(主要是英國)基本政治製度和社會製度的看法。他尖銳地抨擊了英國的君主專製製度和專製君主的對外侵略政策,說這種政策不但使被侵略國家遭到蹂躪,也使本國民不聊生。在國內,君主為了貪圖私利而對臣民進行無情剝削,國王的謀臣們還隨時為剝削百姓找出這樣那樣的論據。國內的大批貴族不勞而獲,靠剝削在自己田莊上做活的佃農為生。這些貴族還擁有許多遊手好閑的仆人。隻要主人一死,他們就失去生活依靠,流浪挨餓,或從事盜竊。莫爾指出當時尚未鏟除的封建製度下的情況後,著重指出當時出現的“羊吃人”的問題。

這一過程的起點是羊毛需要量的增加和

羊毛價格的上漲。大地主們為了增加收入,就把自己的地產從經營農業轉為經營養羊業,把自己的全部土地改為牧場,把佃農從土地上驅逐出去。那些有少量地產的農民,在誘騙或暴力的迫使下,不得不賤價賣掉自己的地產,離開自己的土地。由於養羊需要的人手很少,這些大量的可憐的農民,無安身之地隻能到處流浪,或討飯為生,或淪為盜賊。和羊毛有關的所有業務都落到少數有錢人的手裏,他們隻顧自己的利益,貪得無厭,不考慮他人死活。莫爾認為,政府本應製止富人橫行霸道,強迫他們恢複農田和村落,讓被驅逐的農民能回來繼續從事農業和羊毛加工工業。可是政府卻用嚴酷的法律對付那些失去勞動機會的窮人。國家無非是與富人狼狽為奸。這一切罪惡的根源就是私有製的統治。莫爾認為在私有製度下,人民的個人生活根本得不到保障,無所謂正義,更談不上在正義基礎上的社會太平,富人盡可能地榨取窮人的財富,據為己有,造成這種局麵的結果也隻能是不管社會有多少財富,它總是落到少數人手裏;其餘人的命運隻有貧窮。前一種人一般都是凶狠奸詐的人,後一種則是謙虛純樸的人,他們每天都為社會福利而勞動。因此,莫爾認為要改變這種局麵的惟一辦法就是要從根本上徹底廢除私有製,建立公平合理的秩序,以保障人民的權利不受侵害。莫爾認為,局部性的改革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的痼疾。

由於對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莫爾希望找到一種寄托的出路,因此,莫爾的《烏托邦》第二部描述了在幻想的國度烏托邦島上實行的各種製度。莫爾通過借斐爾?希斯拉德之口,提出了他有關理想國的種種設想方案,這就是莫爾的“烏托邦”理想國。烏托邦的政治製度是民主製度,全體官員由公民選舉產生。下級官員(攝護格朗特)以家庭為單位選出,每30戶選出一名。高級官員(特朗尼菩爾和總督)由攝護格朗特選舉產生。

在社會經濟體製上,烏托邦社會在經濟上是個統一體,最大特點是財產公有,全部土地都是共

有財產。各地生產的一切產品都由國家的最高機關——元老院進行統計,進行再分配。生產的組織者不是整個國家,而是城市,基本經濟單位是家庭。家庭的產品全部交給國家,各戶可在指定的市場上領取需要的物品。家庭的實質就是一個公共作坊。這種家庭的基本標誌不是血緣關係,而是經濟上的結合。一個兒童如果不願意從事這個家庭所擔任的那種手工業工作,可以按照自己的選擇轉到另一家庭。一個家庭的經濟規模超過經濟上的需要時,國家可以把公民從這一家庭調到另一家庭去。烏托邦社會幾乎無例外地包括在家庭手工業體係內。

在農業運作方式上,在烏托邦王國中,農業很受重視,但是在這裏農業並不是一種職業。農業工作是按義務勞動的原則組織的,每人必須從事兩年的農業勞動,隻有特別愛好農村生活的人,才可以申請把這兩年的期限延長。烏托邦沒有真正的鄉村,鄉村裏隻有農場。人們從城市來農場做一個時期的工作後,又回到城市做自己的基本工作。烏托邦人每天工作6小時,有1小時文娛活動。

在社會管理上,烏托邦對城市人口嚴格限製,不得過分集中。除郊區外,每座城市規定隻有6000戶,每戶成年人少則10名,最多16名。如超出限額,則將多餘人口遷往人口稀少的城市。

在教育設想上,烏托邦重視國民教育和學術研究。莫爾認為兒童都應受到初等教育,一切教學都應用本族語進行。並第一個提出勞動教育的主張。莫爾主張不但要要求兒童讀書求知,還應重視他們的品德教育和培養。一般社會教育則著重提倡公共道德、集體主義和正當娛樂,以培養良好的社會風氣。對犯有重罪的人,罰做苦工或貶為奴隸。改造得好的,可減刑,甚至取消奴隸身份。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先由教士推薦並經行政官秘密投票選出。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可不參加勞動,如果不能勝任研究工作,仍然去勞動。勞動者自修有成就,可不做自己的手藝,專門做學問,等等。

理想社會藍圖 空想社會主義

莫爾的《烏托邦》對16世紀初英國的政治製度和經濟狀況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並揭示社會的不平等和勞苦大眾受剝削的主要原因。它是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第一個得出人類社會一切不平等的現象是私有製造成的這個極其重要的結論,它鮮明而真實地評述了原始積累帶來的經濟變化所造成的社會後果。這就是成千上萬的小農在圈地運動中普遍被剝奪了土地,處於衣食無著貧困狀態的真實寫照。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專論資本主義起源的第24章中,曾將其作為史料引用。單從圈地史方麵來看,《烏托邦》提供的史實至今仍然具有最珍貴的史料價值。

莫爾是資本主義社會中首先提出資本主義醜惡的實質、認識資本主義私有製罪惡本源的人。《烏托邦》的曆史作用不僅僅在於提出了私有製是造成人類社會一切不平等的社會根源,而且還提出了一個獨特的、統一的思想體係,並勾畫了一個在當時認為是理想社會的藍圖,成了對空想社會主義某些原理加以明確表述的一本著作,所以,在社會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它對後人的吸引力所以經久不衰,是由於它這套完整的思想體係是在新的時代,在資本主義關係的發展所奠定的基礎上產生的。在《烏托邦》問世以後,直到19世紀,先後有康帕內拉、哈林頓、摩萊裏、卡貝、傅立葉、聖西門、歐文等人撰寫著作,尋找自己的“烏托邦”,以寄托自己的社會主義理想。特別對18世紀後期歐洲的影響最大,這就是後人所知的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聖西門、歐文。他們所掀起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潮與莫爾的“烏托邦”思想有著千絲萬縷,承前啟後的關係。

近代科學史革命的閃亮明珠 

哥白尼的日心學說

歐洲在進入了14世紀以後的幾個世紀內,不論在思想文化或政治上都發生了巨大變革,並有重大發現。其中有三個最為突出,即社會製度上向資本主義過渡;文藝複興運動;新航線和新大陸的發現。

新航線與新大陸的發現,在實踐上有力地證明了大地為球形之說,豐富了人們的天文和地理知識,但同時也向天文學提出了許多新課題,而這些無疑對後來哥白尼創立日心說新思想的醞釀、形成有巨大影響。

哥白尼(1473~1543),波蘭天文學家,日心說創立者,曾在波蘭和意大利的大學學習,研究數學、天文學、法學、醫學,最大成就就是以科學的日心說否定了在西方統治一千多年的地心說。

哥白尼生活的時代,由意大利興起的文藝複興運動的浪潮已波及到波蘭了。經院哲學派與人文主義派之間鬥爭非常激烈,經常進行麵對麵的辯論。由於哥白尼在中學時期受文藝主義者思想的影響,大學中隨著文藝複興運動的深入發展,在一些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老師與同學的幫助下,他進一步解放了思想,他對人文主義思想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由於受教天文課的勃魯澤夫斯基的影響,哥白尼學到了豐富的天文學理論知識,而且培養了科學的治學方法和求實的科學精神,並且哥白尼堅定地選擇了終生從事天文學事業的道路,向來自於自然事物方麵的教會權威挑戰。

當時,天文學界占據統治地位的是托勒密的地心體係。托勒密提出地心說,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靜止不動的天體——包括太陽在內——都圍繞地球運轉。教會利用他這個學說,將它作為《聖經》創世說的一個例證,而成為中世紀宗教神學的理論支柱。而哥白尼就是一個產生在這時代的英勇向教會權威挑戰並揭示宇宙奧秘的巨人。

觀察研究探索 確立日心體係

14至15世紀,由於地理探險、遠洋航運的需要,天文觀測的精度逐步提高,地心說的破綻愈來愈明顯地暴露出來,根據地心說推算出來的春分日子竟比實際數多出10天。為了彌補理論與實測的差距,地心說的信奉者不斷增加虛擬中的天球均輪與本輪數目,使地心說體係變得越來越複雜繁瑣。到哥白尼時代,這些行星和恒星運動所必須遵循的“均輪”“本輪”數目多達80個,令人無所適從,難以置信。

哥白尼帶著這些疑問研讀了古希臘人的哲學與天文學著作。他驚奇地發現,古代哲人不僅有地靜說的主張,也有地動說的主張,甚至還有人,如薩摩斯的亞裏斯塔克,提出了日心說的構想。他從畢達哥拉斯的著作裏得到了一個堅定的的信念,即應當用簡明的幾何圖像來表示宇宙的結構和天體的運行規律。哥白尼接著研究了各類行星的運動規律,發現每顆行星都具有3種周期性的運動,這即是一日一次的自轉、一年一次的公轉和相當於歲差的周期運動。若把這些行星運動規律與日心說結合起來,亦即地球也賦予這3種運動,則托勒密體係中不必要的複雜性就可以煙消雲散了。對古典著作的研究和對曆代天文資料的分析,使哥白尼在求學時代就逐步樹立起日心說的信念。

為創立科學的天文學理論,哥白尼首先要探索的問題是大地的形狀,因為這是建立宇宙結構體係的基礎。

哥白尼對古希臘哲學著作進行了研究,發現有很多學者對大地形狀、宇宙形狀進行了長期的探索。特別是畢達哥拉斯學派指出,球形大地懸於空中,並不是靜止不動的,月光是太陽的反射光,這是驚人的創見!此外,亞裏士多德也在理論與實踐上論證了大地是球形的。

在此基礎上,哥白尼又進行了大量的天文觀察工作和實際科學考察,而提出大地的形狀是球形,並在不斷地運動著。哥白尼又根據物體運動相對性原理做了進一步的科學解釋。他說:“無論觀測對象運動,還是觀測者運動;或者雙方同時運動,但不一致……如果假定是地球在運動,也會顯得外物體做方向相反的運動。”他又進而指出:“天體的周日運動也是這樣的。人們假定地球不動,天體每天繞地球自東向西轉一周,同時,地球本身繞自己的軸心自西向東晝夜轉個不停。”

哥白尼從理論和實踐上對“地動”作了科學說明之後,又對托勒密等人所鼓吹“天動” 而非“地動”的種種奇談怪論做了有力的駁斥。

哥白尼不僅考察論證出“地動”,而且考察證明了地球有兩種運動:一種是“地球自西向東地繞軸晝夜自轉”,一晝夜轉一周。正是由於這種運動,使整個宇宙看起來,像順著“回歸年”即赤道作相反的運動。另一種運動,是地球的公轉,地球帶動了月球同其他行星一起圍繞太陽運動。正是由於地球的這種運動才有了春、夏、秋、冬的四季之分。

這樣,哥白尼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觀測之後,基本上弄明白了地球運動的問題。把他創立宇宙結構的新體係的研究工作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接著,哥白尼動手自製了許多觀測儀器,一種是測行星距離的“三弧儀”,一種是測太陽中天時高度的“象限儀”,還有一種是測天體在天空任何處的高度的“三角儀”。

哥白尼堅持幾十年如一日地觀測天象,在這長期觀測中,他進一步認識到,所有行星應當有一個共同旋轉的中心,這個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陽。這些新發現,為他寫作《天體運行論》,探索宇宙結構的新體係,提供了大量的準確而有價值的材料。

1521年後,哥白尼著手《天體運行論》的寫作。這時,他遇到了一個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宇宙的中心問題,這是哥白尼宇宙天體結構新體係——日心說的核心與靈魂。而“地心”還是“日心”兩大天文學派、兩種世界觀爭執已久。1543年《天體運行論》出版。

哥白尼決心擺脫那些違背真理的錯誤觀念,去探索追求真理。

對古希臘羅馬哲學有很深研究的哥白尼認為,整個世界是個相互聯係的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事物是這樣,宇宙天體也應當是這樣。因此,他堅持在攻克宇宙中心問題過程中,從觀測宇宙天體現象入手,而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努力地探索宇宙天體的規律。

根據他的觀測成果及對此的深入研究,他認為,如果說地球還能有別的運動,那就一定是與其他行星一樣的運動,即圍繞太陽中心的運動。由此,他得出一新結論:“太陽是宇宙的中心。正如人們所說,隻要‘睜開眼睛’正視事實的話,就會看到星體的合理秩序與宇宙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