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文明未來 皈歸宗教

對於人類文明的未來,湯因比把宗教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認為人類發展的最後目的和歸宿是融4大宗教(基督教、大乘教、伊斯蘭教、印度教)於一體的統一宗教。他認為宗教是一種更高級的文明——所謂“第三代文明”,能解決科學所不能解決的道德問題。宗教管感情,科學管理智。人類的感情、潛在意識、心靈活動等等科學是無能為力的。湯因比強調人類的和諧和共處。

湯因比在晚年,中國在他的思考中占有分量大大增加。湯因比將西歐的生活方式同中國的生活方式進行了比較。他認為西歐的生活方式是運動的、變化的,而中國生活方式的本質核心是穩固性和安定性,他進一步發揮說:“如果繼續西歐現在的統治,產生文化的統一及融合的話,西歐式的變動性與中國式的安定性就能和諧地配合起來,從而,對於人類說來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不僅使人類的生存成為可能,而且能確保人類幸福的方式——或許就會誕生。”湯因比晚年對中國文化的精髓體會更深,他認識到在中國,人文精神超過宗教觀念,大乘佛教未能排擠掉儒、道的事實,不得不承認他自己曾經堅持的“統一教會創造第三代文明”的論點未必適用於中國。他在逝世前兩年(1973年)作出預測,21世紀將是亞洲的世紀,而東亞文明的主體是中國,所以21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他的這一論斷比西方一些政論家、曆史學家和經濟學家的類似預測至少早了10年。

湯因比的理論核心是所謂“文化形態史觀”,或稱為“曆史形態學”。由於湯因比創立了獨特的曆史哲學思想以及《曆史研究》在世界範圍的發行,西方學者稱他為當代最偉大的史學家,國際性智者,與愛因斯坦、史懷哲、索羅金、羅素等通哲相並列,並把《曆史研究》稱為“20世紀精神史上最重要事件之一”。亨利?格魯爾德在《20世紀代表性人物》中評價:“不論世人對湯因比的理論反應如何,可是我們得承認,這個思想照亮了龐大的曆史。而且以若幹理論、事實以及同代中偉大詩人的直覺,把曆史支撐了起來。”

同時,湯因比的文明理論是一個極為龐大的體係。在其內部,包含有一些科學的種子和為後人所繼承的有價值的思想。但它內部的矛盾和舛誤也不少。

他的哲學和史學觀點帶有明顯的唯心主義的烙印。他的“文化形態史觀”難以建立縝密的科學體係,但他立論的出發點影響深遠。

十九世紀時代精神的精華 

孔德的實證主義學說

在17世紀開始的實驗科學到了19世紀初已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特別是以牛頓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學日趨完善。但自然科學不是孤立的現象,它是有其文化背景的。牛頓出現在英國不是偶然的,英國曆史悠久的經驗論哲學傳統是牛頓學說的文化土壤。歐洲近代哲學史上曾經出現過英國經驗論和大陸唯理論的長期論戰,到了19世紀初這一論戰已經分出了勝負,注重觀察、分析、歸納的英國經驗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因為它和近代實驗科學的方法是一致的。大陸唯理論哲學明顯地受到冷落,特別是德國的思辨哲學更是自然科學的普遍反感。19世紀30年代產生的實證主義,體現了這一時期重事實、重經驗的時代精神,因而引起自然科學家的強烈共鳴。

實證主義的產生也和當時的社會曆史密切相關。資產階級革命的炮火摧毀封建王朝和宗教神權的統治,工業化也使社會的物質財富與日俱增,但人與人之間的對抗日益加劇,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間天國並沒有建立起來,人權宣言也並沒有改變社會下層貧困愚昧的悲慘命運。無產階級奮起反抗現存秩序,與整個社會製度形成尖銳的對立。抽象的人權教條改變不了殘酷的現實,人們寄希望於一個整治社會弊端的藥方。科學既然能夠改造自然,也應該能夠改良社會。時代需要建立自己的社會科學。這種社會科學不是從原則出發,而是以事實、經驗為基礎。建立新型的社會科學的初步嚐試是由法國哲學家孔德首先做出的。孔德(1798~1857年),法國實證主義的代表人物,著有《實證哲學教程》等。

實證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除了法國哲學家孔德外,還有英國哲學家穆勒和斯賓塞。實證主義是現代西方科學主義思潮中的一個開創性的哲學流派。

駁形而上學 實證三階段

孔德之所以被人們認為是實證主義哲學學說的開創者,是由於他最早提出實證主義的原則。孔德使用的“實證”一詞最初來源於聖西門的著作。聖西門曾說:過去是“神學的時代”,現在是“實證的時代”。但孔德則明確地把自己的哲學稱為“實證哲學”,認為這種哲學是以近代實驗科學為根據的“科學的哲學”。他把“實證”一詞明確解釋為“實在”、“有用”、“確定”、“精確”、“有機”、“相對”等意義。實證主義原則要求反對一切虛妄、無用、不確定、不精確、絕對的東西,要求向人們提供實在、有用、確定、精確的知識。

孔德認為:一切科學知識必須建立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經驗是知識的惟一來源和基礎。除了以觀察到的事實為依據的知識之外,不可能再有其他任何知識。他要求把知識限製在經驗的範圍之內,不要去討論經驗之外的那些問題。他把這一要求當作實證主義的原則。

孔德的這一思想繼承了英國經驗論的傳統,把經驗這一範圍當作科學知識的界限。人的認識不能超越這個界限,超越這一界限所討論的事情,是得不出確切的知識的,也是毫無意義的。

孔德的實證主義原則主要是針對傳統的形而上學。這種形而上學並不是指與辯證法相對立的思想體係,而是指傳統哲學中的那些關於超驗事物的學問。形而上學這一概念的所謂“形”,是指有形體的、可以為人感知的事物,所謂“形而上”是指那些無形的、無法感知的東西。

孔德認為,形而上學所研究的那些對象,永遠不能進入人的直接經驗。也就是說,永遠不能為人所感知。既然這些對象永遠不能被我們感知,我們又怎麼能了解它們的性質呢?既然我們不能了解它們的性質,又怎麼會有關於它們的知識和學問呢?然而古往今來的哲學家卻對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發表了無數的議論,寫下了無數的著作。這些貌似深刻的思想,都是一些虛妄無用的東西,它們並不能被稱作知識,因為它們無法被經驗所確認。對於這類形而上學的問題,實證主義的態度是拒絕討論。我們人類的理性解決不了這些高不可攀的玄學問題,把握不了事物的那些無法感知的內在本性。

孔德認為如果我們人類精神不去鑽研那些無法解決的問題,而僅僅限於在一個完全實證的經驗的範圍內進行研究,仍然是大有可為的。

孔德把實證主義看做是“科學的哲學”,而科學的任務在於認識規律。實證哲學學說認為所有的現象都服從於不可以改變的自然規律。但是這些規律是屬於經驗現象中的東西,不是超驗的本體。他把規律看做經驗或感覺之間的某種“不變的先後和相似關係”。科學的任務就是發現經驗中的這種“不變的先後關係和相似關係”,而不是超出經驗去做進一步的探討。

科學隻能敘述事實,而不能說明事實;科學隻問是什麼,而不問為什麼。孔德以牛頓的萬有引力為例,我們隻需知道萬事萬物服從於這一規律,隻需知道兩個物體之間引力的大小與它們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它們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也就足夠了。至於這種引力或重力的本質是什麼?它們的原因是什麼?這些問題已經超出了經驗的範圍,經驗根本回答不了這些問題。實證哲學應該拒絕這些問題,因為探索事物的所謂始因或目的因,對於我們來說,乃是絕對辦不到的,也是毫無意義的。隻能把這些問題交給神學家去想像或交給形而上學家去論述。作為科學的哲學是不去探究終極原因的。

科學的任務首先是發現經驗或感覺之間不變的相互關係,然後再去簡化這些相互關係。所謂簡化也就是精確化。

孔德認為,自從實驗科學產生以來,社會規律則從未被人們發現。隻有他才發現了“一條偉大的根本規律”。這條規律就是:我們人類的每一個知識部門,都先後經過三個不同的理論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神學階段,又叫做虛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形而上學階段,又叫做抽象階段;第三個階段是科學階段,又叫做實證階段。人類的精神受其本性的支配,在每一個領域的探討中,都相繼地使用了三種性質不同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神學方法,其次是形而上學方法,最後是實證方法。

神學階段是宗教神學觀念統治人們思想的階段,是人類智力的搖籃。它所探尋的目標是“萬物的內在性”。這一階段具有擬人的特點,一切以人的形象來比擬。人們用人的形象虛構出一個超自身的主體——神,用神來說明萬事萬物的運行,把神作為現象背後的“動力因”和“目的因”。

形而上學階段是神學階段的另類偽裝,這時人們仍然致力於探尋經驗之外的“萬物的內在本性”,但是不再用虛構的神來說明萬事萬物,而是用蘊藏在世界之中的抽象的“實體”來說明各種現象。實體是不能感知的,是超驗的非人格力量,是現象背後的“動力因”和“目的因”。

實證哲學是人類精神發展的最後階段。在這一階段,人類的精神承認不可能得到絕對的知識,不再以虛構的超自然主體或抽象的實體來解釋經驗現象,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追求各種現象的內在原因。而是把知識局限在經驗事實的範圍內,一切知識都以實證和事實為基礎,也就是以實證主義原則為基礎。這一階段是人類知識發展的最高階級。

孔德還認為人類智力發展的根本規律表現在許多方麵。無論個人、各門學科乃至人類社會的發展都必然經過這三個階段。

個人的發展經過這三個階段:童年時期是神學家,愛好神話和虛構的東西;青年時期是形而上學家,喜歡抽象的原則和崇高的理想;壯年時期是物理學家,不再好高騖遠,不再喜愛虛無飄渺的虛構和抽象,而是比較實際,比較現實了。

各門學科的發展也經曆了三個階段。早期的科學知識受神學支配,中期受形而上學支配,力

求在經驗的現象背後去尋找抽象的物質或精神的本性;近期進入實證時期,隻在經驗中去

發現現象的規律。

人類社會也經曆這三個階段:古代是神學的社會,社會充斥著君權神授的觀念,這是君主政治和絕對權威的時代,僧侶是社會的領導人;中期是形而上學階段,在政治領域人們大談“民主”、“自由”、“平等”之類的抽象的形而上學原則,這是人民主權的時代,法學家居於領導地位;未來的社會是實證的社會,這一階段強調的是社會問題,而不是政治問題和個人權利,這是工業的階段,是專家的時代。

從曆史發展的過程來看,孔德所提出的三階段思想有許多牽強附會的地方。盡管他舉出了不少關於三階段的例證,但人們也可以舉出大量相反的事例。孔德提出三階段的思想主要是為了說明實證科學和實證哲學的進步性,把實證階段看做人類精神發展的高級階段。這是他可取的地方。

另外,孔德認為個人智力的發展同樣經曆了人類思想發展的三階段。這一思想無疑是十分深

刻的。

孔德把形而上學的抽象看做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把它看做宗教神學的改頭換麵。他完全忽視了抽象思維在科學理論中的意義和作用。我們知道:原子這一觀念是由古希臘的形而上學家們提出的,盡管它是一個非實證的概念,但近代實驗科學家在說明化學現象、電學現象和光學現象時都使用了原子概念。科學理論離不開抽象思維,正是“超驗”的原子觀念使人們能夠恰當地說明和解釋經驗事實。孔德完全否定形而上學在實證科學中的價值和意義,這是一種狹隘的經驗論偏見。

實證精神 科學理性

孔德的實證主義學說的實質在於堅持知識的實證性,具有實證性的知識才是科學。自17世紀以來的實驗科學的發展體現了強烈的實證精神。這種精神強烈地影響了19世紀初的知識界,使他們逐漸疏遠、摒棄形而上學的思辯哲學。而19世紀初的時代精神就是實證。馬克思最初是黑格爾思辯哲學的信奉者,馬克思早期也致力於用抽象的、超驗的本質來說明人的異化。到19世紀40年代中期,馬克思的思維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他從思辯哲學的陰影中走出來,用現實、經驗的眼光來考察人。馬克思這一思想轉變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整個思想界盛行的實證之風無疑是馬克思思想轉變的重要原因。馬克思說:“思辯終止的地方,即在現實生活麵前,正是描述人們的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實證的科學開始的地方。”可見,馬克思對實證精神持有積極肯定的態度,因為它是科學理性的體現。

孔德肯定實驗、經驗,反對探討超驗的形而上學問題,這無疑有它深刻的一麵。但是,他認為科學隻能敘述事實,不能說明事實,隻問是什麼,而不問為什麼。這一觀點則失之片麵。牛頓不滿足於僅僅知道行星按照慣性定律在自己的軌道上運動,還要進一步去問最初的推力來自哪裏。這並不是毫無意義的形而上學問題。超越經驗,既可能導致神學(上帝之手)也可能推進科學(太陽係的演化)。孔德強調經驗和事實是符合科學精神的,但不能把它僅僅理解為當下的經驗和已有的事實。進一步去問為什麼,可以把科學認識引入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 拯救美國經濟危機的經濟理論 

凱恩斯的經濟學說

羅斯福總統執政期間,美國終於實行了新政,就是國家幹預經濟,是美國式的國家壟斷資本 主義。

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幹預,要求經濟學做出相應的理論論證。而傳統的經濟學即主張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經濟學,認為在市場機製充分發揮作用的情況下,不會發生危機,也不存在失業。麵對30年代大危機,它提不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又提不出醫治的辦法。於是產生了西方經濟學的第一次危機,而新古典學派鼓吹的有關市場機製的樂觀論調一掃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