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教子納諫
【原文】
夫王者高居深視,虧聰阻明,恐有過而不聞,懼有闕而莫補。所以設鞀樹木,思獻替之謀;傾耳虛心,佇忠正之說。言之而是,雖在仆隸芻蕘,猶不可棄;言之而非,雖在王侯卿相,未必可容。其議可觀,不責其辨;其理可用,不責其文。至若折檻壞疏,標之以作戒;引裾卻坐,顯之以自非。故忠者瀝其心,智者盡其策。臣無隔情於上,君能遍照於下。昏主則不然。說者拒之以威,勸者窮之以罪。大臣惜祿而莫諫,小臣畏誅而不言。恣暴虐之心,極荒淫之誌,其為壅塞,無由自知。以為德超三皇,才過五帝。至於身亡國滅,豈不悲矣!此拒諫之惡也。
——選自《唐太宗集》
【譯文】
帝王高高在上,深居宮中,耳不聰目不明,唯恐有了過失也;聽不見人說,隻怕有了缺點而得不到補正。所以安排招樹木,以期有人來進獻諫言;自己虛心傾聽,接受正確的意見。言之有理,即使是奴仆,砍柴人,也不能不聽;說得不對,即使是王公卿相,也未必接受。議論觀點正確,不要求他分析得怎樣;道理有實用性,也就不要求文字寫得好。朱雲進諫攀折殿檻,漢成帝用保留原檻來表彰他直諫;師經進諫投瑟撞壞了窗子,魏文侯特地留著壞窗戶讓人引為鑒戒;辛毗諫魏文帝曹丕,竟拉扯他的前襟,袁盎勸諫漢文帝,不讓慎夫人與皇後同坐,使人主能看到自己的過錯。所以,忠臣肝膽相照,謀士盡其心智。為臣的決無二心對上,為君者就能恩澤天下百姓。昏君就不這樣。他擺出威嚴將遊說者拒之門外,對進諫的人窮加罪名。這樣一來,大臣害怕失去俸祿而不敢進諫,小臣害怕殺頭而不敢多說。為君者便放縱暴虐,極盡荒淫,思想閉塞,毫無自知之明。還認為自己德行高於三皇,才能超過了五帝。結果導致身亡國滅,難道不可悲可歎嗎!這就是拒進忠諫的惡果啊。
蘇洵誡子“善處”
【原文】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選自《戒子通錄》
【譯文】
車輪、車輻(湊集在車輪中心圓木轂上的直木)、車蓋、車軫(車箱底部四麵的橫木),都是車上的重要部件,設在車前供人憑倚的軾好象是無所作為的。雖然這樣,少了軾,那麼我們看見的將不是一輛完整的車子了。軾啊,我就怕你不講究外在的文采啊。
天下的車沒有不順著車轍行駛的,但是講到車子的功勞時,卻沒有轍的份。雖然這樣,但車翻馬死,災禍也不會波及到轍。看來這個轍,處於禍福之間而善自處啊。轍啊,我懂得避免災禍的道理了。
陸遊誡子“恭謹”
【原文】
後生才銳者最易壞,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子,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遊處。如此十許年。誌趣自成,不然其可慮之事蓋非一端。吾此言後人之藥石也,各須謹之,毋貽後悔。
——選自《放翁家訓》
【譯文】
子孫後代中鋒芒畢露的人最容易變壞。若有這樣的人,做父母的應當提高警惕,引以為憂,切不可以麻痹大意。一定要經常地認真地嚴加管束,叫他們熟讀經書和諸子百家的書。教訓他們必須寬容、厚道、恭敬、謹慎,切莫讓他們與輕浮的人來往和相處。能夠這樣堅持十餘午,那麼誌向和情趣就會自然養成。要不然,發展下去令人憂慮的事情決非一件。我所說的這番話是後人的良藥,可以預防他們的過錯。各人都要謹慎,不要留下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