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上篇 尊重,是溝通的前提(1 / 3)

上篇:用心靈溫暖孩子的心靈

我們更“重視”的往往是自己

尊重,本質上是內心無限重視。

還記得你談戀愛的時候嗎?你的心上人的每一句話對你來說都好比一道聖旨,你小心翼翼,揣摩戀人最細微的想法。那個時候,你是“重視”你的戀人的,你“認真對待”他(她)本身,而不是他(她)的工作成績或者錢包的“容量”。

可是對孩子呢?

你是否曾細心觀察、耐心傾聽、用心感受他(她)的願望和要求、歡樂和痛苦、夢想和煩惱?

你是否隻想“認真對待”他的學習成績?

你是否對孩子這樣說:“我的話,你聽也得聽,你不聽也得聽?”如果是,那麼再想想你是否曾對你重視的其他人說過類似的話?比如對你的領導、你的愛人,或者你的朋友?

由此可見,許多時候,我們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是在“重視”孩子,其實,我們更重視的是我們自己。

在我們重視孩子的學習,希望孩子出人頭地的時候,我們往往重視的是自己的虛榮。

在我們重視孩子的成長,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盡夢想的時候,我們往往重視的是自己的願望。

在我們重視孩子的將來,認為“我是在為你好”的時候,我們往往重視的是自己的判斷。

在我們重視孩子是不是“聽話”、是不是“守規矩”的時候,我們往往重視的是我們的權威。

另外,父母們最喜歡扮演過來人的角色了,總是認為自己是為孩子的將來著想,現在孩子不理解,今後肯定會感激。其實,這種想法有很大的邏輯漏洞。

首先,人最珍貴的財富是生命,而生命的每一段曆程都是同樣的珍貴和無可取代。讓孩子犧牲今天的快樂,換取明天的“可能的”幸福,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其次,人最珍貴的財富是他自己的生命。中國曆史上有許多皇帝,他們的權勢財富都不用說了,但他們就是不快樂,為什麼,因為當皇帝不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宋徽宗更想當個詞人,明萬曆更想當個木匠,李後主大約更願意當個風流浪子。無論一樣東西有多好,如果那不是他想要的,對他也沒有什麼用處。

所以,各位父母,當你在說“我是為他的將來考慮”時,仔細想想,你可能正在剝奪孩子最珍貴的東西。

尊重是溝通的前提

因為隻有尊重孩子,你才可能走進孩子的心靈,你們之間才可能有愉快的溝通。

因為孩子希望被重視(你自己也一樣),得到尊重和信任的孩子會展現出更多的潛能。

因為孩子會依照你對待他的方式對待他人和世界,不被尊重的孩子往往很難學會尊重他人。

而尊重應該是全方位的。

時代的發展很快,若幹年前,孩子們最大的快樂還是能在家裏有點餘錢的時候買點零食吃,現在的孩子們會動不動對父母說:“這是我的隱私權。”許多父母對此搖頭歎息,大感“世風不古”。

這是事實,但我們恰恰應該為此感到高興。如果總讓孩子停留在討糖吃的程度,那時代豈不是沒有發展了?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就提出,人的需求是分等級的,在生存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後才可能有較高級別的需求,如受到尊重的需求,自我發展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等。今天的孩子的需求比過去的孩子更多也更高了,這是很自然的,同時也是一種進步。

談到尊重孩子、教育孩子,我們首先要理解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他們不僅僅需要吃喝睡眠,不僅僅是被教育的對象,他們擁有和成年人一樣的人格尊嚴,擁有受法律保護的多種權利;他們雖然不成熟,但一樣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他們的觀點和意見即使有些不切實際,卻同樣經過了自己的思考;他們的情感、直覺、想像力甚至比成年人強得多。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