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應尊重孩子什麼呢?
一是尊重孩子的頭腦。即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意願,尊重他們的選擇。父母對孩子的設想總難免與孩子的願望和興趣發生衝突,這時候,父母一定不能逼迫孩子遵照大人的決定去做,隻要孩子的選擇對其生理心理的發展不會帶來害處,就應該給孩子這個權利。或者,父母覺得自己的決定更好,那也要跟孩子擺事實講道理,要說服不要壓服。
二是尊重孩子的雙手。不要給孩子太多禁令,這也不許動,那也不許動。要盡可能讓孩子多做事,尊重孩子做事的權利,即使孩子做事總是做錯。
三是尊重孩子的嘴巴。尊重孩子的提問,對孩子的每一個問題加以重視,或者與孩子共同討論,或者啟發孩子獨立思考,或者與孩子共同尋找答案。尊重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對自己的事務以及家庭生活的其他事情自由發表意見,並與父母商量解決。尊重孩子的“胡說八道”和“信口胡說”,那裏麵往往埋藏著可貴的想像力。 四是尊重孩子的空間。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從家庭和學校的“兩點一線”中解脫出來。
五是尊重孩子的時間。讓孩子有自由活動的時間,尊重孩子休息、玩耍、遊戲、夢想的時間與權利。
如何尊重?
要建立溝通,我們必須從內心去尊重孩子的需要。具體怎麼做呢?下麵介紹的幾點值得注意。
●想得細一點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這就要求父母從孩子自身個性的特點出發尋找獨特的教育方法。但有一條可以說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那就是:父母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細致地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性情喜好。
父母是和孩子最親密的人了,但是不是最了解孩子的呢?曾經有人做過一次調查,給父母出了一份考卷,上麵列了幾十道題,這些題看起來很有意思,比如:
你的孩子最崇拜誰?
你的孩子感覺最興奮的一件事是什麼?
從小到大,哪一件事對孩子打擊最大?
孩子最感興趣的一次活動是什麼?
……
當然,這些父母的孩子也得到了同樣一份問卷。把父母與孩子的答案兩相對照,人們驚奇地發現,沒有一位父母能答對一半以上的問題!這些父母可能熟悉孩子身上最微小的一顆痣長在什麼地方,卻怎麼也弄不清楚孩子崇拜的偶像是叫邁克爾?喬丹還是叫邁克爾?傑克遜。
如果對孩子談不上了解,即使有了尊重孩子的良好願望,恐怕很多時候也要落空。因為你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我們建議那些渴望了解孩子、與孩子建立良好溝通的父母,用心做點“笨工夫”。拿一個筆記本,時不時記下點什麼。比如你的孩子今天高興了,他為什麼事高興;他今天和你談話時透露了什麼信息……不用太長時間,你就會有收獲。
●想得開一點
父母與孩子的許多矛盾往往是因為父母“想不開”。比如讓孩子學鋼琴,孩子打死也不想學,父母這就“想不開”了。一是我花這麼多錢給你買鋼琴、請老師,你還“狗咬呂洞賓”? 二是別的孩子都在學,你不學,以後萬一升學有“加分”,你豈不是吃虧?三是都說學鋼琴提高智力什麼的,還能陶冶氣質,反正學總比不學好。這麼一說,孩子當然得跟父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