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用行動暗示時,最好能把握時機,比如楚楚的媽媽拿來筐的時間,應該是楚楚已玩了相當一段時間的積木,該轉入其他活動的時間;拿抹布來的時間也應是恰好楚楚晾完手絹的那一刻。太早或太遲都產生不了好的效果。
父母要想暗示成功,首先要在孩子心目中樹立信賴和尊敬的形象,孩子就會更容易去模仿接受。另外,父母要明確地傳達暗示的信息,讓孩子注意並領會暗示的信息。
為了鞏固暗示的結果,必須把行動暗示法和隨機強化法結合起來運用。當孩子良好行為出現時,要給以讚許、鼓勵以及適當的獎賞。
巧妙使用行為暗示:一是行為暗示的幾種方式:以父母的行動“帶動”孩子;給孩子的行為預備用具和必要條件;指示行為對象,如髒亂的床鋪等。二是行為暗示的技巧:抓住有利時機,在孩子心目中樹立可尊敬信賴的形象;對孩子良好行為加以鼓勵和強化。
●表情
羅曼?羅蘭說:“麵部表情是多少世紀培養成功的話語,比嘴裏講的更複雜千萬倍的語言。”隻要平時留神觀察,就不難發現,口才不錯的人必定有豐富的麵部表情,他的表情為他的話提供了最好的注解。我們也常有這樣的體會,喜歡聽人麵對麵講話,這就是因為麵對麵時,表情與語言的和諧能讓交流更加順暢。
有些父母喜歡表情嚴肅地出現在孩子麵前,認為這樣會有威信一些。
其實,這樣一種姿態卻無形中拉遠了與孩子的距離,也減弱了你的語言的分量。還有,在與孩子說話時,最好和孩子處於同一高度,不要一方站著另一方坐著,這也是因為平視的角度能讓孩子“讀懂”你的表情。比如,孩子站著,你坐在沙發上批評他,而他“無精打采”,眼睛看牆,或者做小動作,這表示他對你的批評並未認真聽取或心裏不服。這時,你可以讓他坐在離你一尺左右的地方(親密區),目光注視著他,音調平和稍低。通過身體語言的調節,你能在與孩子的交流中處於控製地位,也拉近了與孩子的心理距離。
在與孩子談話時,表情呆板、僵硬是最不可取的,這其實是向孩子傳遞了這樣一種信息:我對你說的不感興趣。相反,如果父母根據交流的內容、方式變換表情,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你用言語表達對孩子的希望時,聲音和緩而堅定,目光明亮而信任,身體挺直而前傾,這些都能用來補充說明你內心的真實情感。
父母還應知道,狂躁、憤怒的表情其實是沒有力量的,孩子也許會懼怕你的怒火,但他並不會因此對你信服。低沉的、緩慢的語音比怒吼有效得多;嚴肅的、冷靜的表情比因憤怒而扭曲的麵部神經更能教育孩子。
華卉的爸爸高大魁梧,幼小的華卉和爸爸站著說話時,必須揚起頭來看爸爸。她覺得難受,就向爸爸提意見:我要像瞻仰偉人一樣看你,這樣不公平。爸爸很虛心,馬上就改。女兒很小的時候,他把她放在櫃子上,他站著和她交談一小時;長大一點後,他就把她放在沙發前的茶幾上,他坐在沙發上和她談;現在女兒長高了,他們倆每天中午吃完飯就坐在沙發上交談一小時。父女兩個,每天平起平坐,堅持了11年。
華卉很喜歡同爸爸聊天。爸爸總是很投入很愉快地與她交流。在談話中,爸爸的表情很豐富。他會為華卉身邊的趣事而開懷大笑,也會為女兒童話般的敘述配以滑稽的怪臉,更多的時候,他是微笑地聽女兒傾訴,或者微笑地與女兒交流……女兒會俏皮地模仿爸爸做出的各種怪臉,會細細回味爸爸快樂著自己的快樂,爸爸的微笑會讓女兒在任何一個時候都能獲得力量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