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身體語言
●無聲的語言
一個孩子說:“父母為我盡力創造了最好的學習環境,對我的生活關懷備至,可是在這寬敞舒適的屋子裏,我卻感到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總覺得爸爸那嚴厲冷峻的目光在背後緊緊地盯著我,媽媽潑婦似的尖聲叫罵時常在我耳邊回響,我總是處在緊張、焦慮、不安之中,有時甚至失眠。”另一個孩子說:“在學校裏同學們都說我性格活潑。可是在家裏我像個木頭人,死氣沉沉,我做了什麼錯事,我父親就拳打腳踢。從3歲起,我就記住了爸爸那凶狠的臉。好幾次打我時,我甚至想去死。”
父母對孩子的傷害不一定是打罵,很多時候,父母的目光、聲調、動作對孩子帶來的是難以言傳的刺激。同樣,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信任、尊重、欣賞……許多時候也不需言語表達,讚賞的微笑,善意的拍拍肩膀,信任的注視,溫柔的愛撫……它們比千言萬語更有力量。
科學研究揭示,人們每天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時間是很少的。研究者全德威勒發現人們每天平均講話的時間隻有10~11分鍾,其他的交流都屬於非言語交流。隻要人們彼此在對方的感覺範圍內,其交流即是一個不間斷、不停息的過程。外國心理學家測定人們表達思想情感時,55%的成分需要借助於身體各部位做出的姿態和動作,38%借助於聲音,隻有7%是借助於言語。可見,身體語言在人們溝通之間的地位。
目光、聲調、表情、動作……這些無聲的語言,往往對你的孩子有著更大的影響。
●以暗示法教育孩子
孩子具有較強的模仿性,而且喜歡模仿大人的一舉一動。因此,父母不妨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來對孩子“潛移默化”。這種方式稱為“行為暗示”。行動暗示法是一種勝似說話的身體語言,用行為向孩子傳達信息的方法,它能誘導孩子良好行為的出現。
楚楚興致勃勃地在玩積木,媽媽朝她笑了笑,不聲不響地拿來積木的筐子,將一塊積木放了進去。
過了一會兒,楚楚還在玩積木,媽媽朝她笑了笑,走近她的身邊,又往筐裏放了兩塊積木。
這時,楚楚注意到了媽媽的行為,也模仿著媽媽的行為,開始將積木放入筐內,一塊,一塊,又一塊……
在楚楚收撿積木的時候,媽媽又悄悄走開了。
楚楚是個愛勞動的孩子,她正在洗自己的手絹,剛剛學習洗東西的楚楚把肥皂沫搞得滿地都是。媽媽沒有吱聲,因為媽媽知道這時候批評孩子,可能會挫傷孩子勞動的積極性。
楚楚洗完了手絹。媽媽拿來抹布,抹了兩下地上的肥皂沫,將抹布遞到楚楚手上,便去幹別的事了。
聰明的楚楚明白媽媽的意思,接過抹布蹲下來,一點點把肥皂沫和濺出的水擦幹淨。
環境整理幹淨了,媽媽把楚楚抱在懷裏,親了親說:“楚楚會洗手絹了,真能幹!”
“爺爺奶奶你們來看,楚楚把臉盆、肥皂都放得整整齊齊的,連地上的水都擦幹淨了,真不簡單。”媽媽又讓大家都來欣賞楚楚的行為。
媽媽將玩具放入筐子的行動傳達的信息是”收拾玩具”;媽媽用抹布擦肥皂沫的行動所傳達的信息是“整潔環境”。媽媽用孩子能夠明白的方式去暗示她,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利用行為的暗示提醒孩子該做什麼,孩子不會覺得自己受到教訓。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模仿父母的行動本身就是一種有趣的遊戲;對於大一點的孩子而言,他們往往不希望父母說得太多,這時,行為暗示又是一種巧妙而善意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