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上篇 讓溝通更有效 (1)(2 / 3)

在大海邊啟發孩子有廣闊的心胸,通過孩子購物的小事教導孩子對人要有禮貌……教育應該和孩子的日常生活密切聯係在一起,而不是什麼抽象的東西。

●讓孩子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

讓孩子進行“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往往能讓孩子明白許多道理。

讓孩子進行“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往往能讓孩子明白許多道理。比如,不要拿別人的東西。如果父母隻是單純宣布幾條禁令,孩子恐怕過幾天就忘了。如果換一種方式,問孩子:“要是有人把你最喜歡的變形金剛玩具拿走了,你會怎麼想?”這個問題就能真正啟發孩子的思考。

孩子長大一些,可以多讓孩子換幾種角色。比如,讓孩子站在老師的角度想,讓孩子站在同學角度想,等等。用這種辦法說道理,孩子不但容易接受,還能讓孩子培養對他人的敏感、興趣和同情心。

●用事實教育孩子

讓事實給孩子一個教訓,這樣,擔保孩子記得牢。

威爾遜要到山裏去參加為期兩天的野營活動。學校向他們介紹了營地的一些情況,並為他們的準備工作提出了建議,讓孩子們自己回家去準備營地生活用品。媽媽問威爾遜是否需要幫忙,威爾遜說自己能夠照顧自己。在他出發前,媽媽檢查了他的行李,發現他沒有帶足夠的衣服,因為山裏要比平原冷得多,顯然威爾遜忽視了這一點。媽媽還發現他沒有帶手電筒,這是野營時經常需要帶的東西,但是媽媽並沒有給他更多的提示。

威爾遜高興地走了。過了兩天,等他回來時,媽媽問:

“怎麼樣,這次玩得開心嗎?”

威爾遜說:“我的衣服帶得太少了,而且由於我沒有帶手電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別人借,這兩件事搞得我好狼狽。”

媽媽說:“為什麼衣服帶少了呢?”

“我認為那裏的天氣會和這裏一樣,所以隻帶了平常穿的衣服,沒有想到山裏會那麼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該如何去做了。”

“下次如果你去佛羅裏達,也帶同樣的衣服嗎?”

“不會的,因為佛羅裏達很熱。”

“是的,你應該先了解一下當地的天氣情況,再作決定,是嗎?那麼,手電筒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想到要帶手電筒,可我忙來忙去,最後把手電筒給忘了。我想,下次野營時我應該先列一個單子,就像爸爸出差時列的單子一樣,這樣就不會忘記東西了。”

在媽媽和威爾遜的一問一答中,媽媽幫助威爾遜總結了這次活動的教訓。其實,這位媽媽完全可以在事先提醒孩子,但她認為,經驗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很重要的,因此,她沒有提醒孩子,而是讓事實給孩子一個教訓,這樣,保證孩子記得牢。

這個事例提醒各位父母,有時明知孩子有錯,也不要太早指出,否則,孩子要麼嫌你煩,要麼隨口答應,沒有什麼深刻印象。孩子有時需要吃點苦頭,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嘛。

●用故事點出道理

每個孩子都是喜歡聽故事的。生動有趣的故事往往比直白枯燥的說教更能激發孩子的興趣,也更容易讓孩子理解,故事中的道理也容易讓孩子接受。

孩子背著父母拿錢是常見的現象,他們第一次這樣做,心中並不一定有“偷”的概念。但如果父母處理不當,孩子形成不良習慣後就更難解決了。一位母親發現孩子偷偷拿錢,沒有責備孩子,而是編了個故事:

鼠媽媽準備了一小籃花生,這天她正打算給生病的鼠爺爺送去,卻發現少了好多。於是,她找呀找,鼠寶寶發現了滿頭大汗的媽媽,心裏很難過,原來是鼠寶寶肚子餓偷偷地吃了一些,又怕挨批評,所以不敢告訴媽媽。但最終,他還是走到了媽媽的麵前……

然後,母親讓孩子自己編下去,“鼠寶寶會怎麼說!”“鼠媽媽原諒了鼠寶寶沒有?”最後,再問孩子,想不想向誠實的鼠寶寶學習。鼓勵孩子做錯了事自己承認,並告訴他以後有什麼要求,可以向爸爸媽媽提出來,合理的要求大人都會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