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上篇 讓溝通更有效 (1)(1 / 3)

怎樣和孩子講道理?

不少父母都感覺跟孩子講道理是非常難的一件事:父母說得天花亂墜,孩子這耳朵進,那耳朵出;一不留神,孩子還逮著個錯反駁父母半天。

其實,孩子決不是聽不懂道理,隻是父母沒有掌握好說道理的方法。別說孩子,成年人也不喜歡坐在台下聽領導做報告,往往邊聽邊想:“又是一通大道理!”怎樣把“大道理”講活了,下麵教你幾招。

●在比較中明道理

父母想讓孩子接受一個新觀念,不妨把它與孩子腦子裏已經接受的“舊觀念”做個比較,用事實說話。這樣,孩子自然心服口服。

王帆是這樣接受了爸爸的“運籌學”理論的:

一天,爸爸把王帆叫到身邊問:“你知道什麼叫‘運籌學’嗎?”“‘運籌學’?不知道,說來聽聽!”爸爸說:“那好,我們先來做個試驗!”聽說做試驗,孩子來了情緒:“什麼試驗?”“煮方便麵!”說著,爸爸從櫃中拿出兩包方便麵,遞給王帆一包:“看誰煮得快!”“啊!小菜兒,我天天煮,起碼比你熟練!”王帆一邊說,一邊找剪刀剪開方便麵袋子,再燒水。爸爸正好和他相反,先燒水,再來剪袋子。結果是爸爸比兒子快了1分鍾。爸爸得意地笑道:“看到了吧,我隻不過是用等水開的時間來剪袋子,就比你快了1分鍾,這就叫‘運籌學’!”孩子有些不服,就省了1分鍾,也叫個“學”?

爸爸開始循循善誘:“你還記得爸爸上次接的那個工程嗎?”“記得,就是那個提前3個月完成的工程吧。大家都很佩服你的。”“對,就是那個工程,預期要2年完成,光備料大概需要1年時間。可這個工程建起來,工作日要1年半,如果照你煮方便麵的方法,那麼就耽誤了半年工期,那廠子和國家的損失都很大的。”

“噢,我知道了!”孩子頓時明白了,“你一定是先備了3個月的料就開工,然後邊施工邊備料,對不對?”“對,對極了!”爸爸十分高興。

從此後,王帆對運籌學越來越感興趣,而且有意識地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在做事前總是先策劃一下,合理安排。這樣,幹起來有條不紊,每天的任務,總能提前完成。每門功課,學得精而不厭。每辦一件事,可以說是事半而功倍!

●用科學依據說服孩子

直接讓孩子幹這幹那,孩子難得信服,但給自己的意見加上科學的根據,就是另一回事了。

一位母親最頭疼的是孩子挑食,不肯吃蔬菜。一天吃飯時,餐桌上有碟兒子深惡痛絕的胡蘿卜,孩子當然連筷子也不伸。母親忽然靈機一動,故意歎息著對兒子說:“你不吃這麼有營養的菜,真是太可惜。你知不知道?胡蘿卜裏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人要是缺了維生素A,就會影響視力,嚴重的話到了晚上眼睛就會看不見東西。”兒子不懂什麼維生素A,但對晚上看不見東西卻大為恐慌:“那是不是連電視也看不見呢?”“當然也看不見,這都是有科學根據的。”於是兒子躊躇良久,破天荒地主動嚐了一塊胡蘿卜覺得味道也並不是那麼可怕。就這樣,孩子挑食的毛病終於有了好轉。

自此後,母親便不斷有意識地推薦一些科學知識書刊給他看。比如說,換牙時,不能老用舌頭去舔,不然牙會長歪;生病服藥要按時,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藥效;吃飯慢嚼細咽,可以有助消化吸收……總之,孩子有什麼不良習性,母親便有的放矢地推薦什麼科學知識。也不壓他,也不逼他,隻是偶爾笑笑提醒他:“這都是有科學道理的。”兒子相信科學,在科學道理的引導下,果然改正了不少壞習性。

●結合實際情境說道理

同樣的道理,在不同的條件環境下說,效果就是不一樣。在特定情境下給孩子講道理,孩子不會覺得父母是在教訓自己,眼看、耳聞、親身體驗,他們對道理就會有更深的印象。

同樣的道理,在不同的條件環境下說,效果就是不一樣。在特定情境下給孩子講道理,孩子不會覺得父母是在教訓自己,眼看、耳聞、親身體驗,他們對道理就會有更深的印象。

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斯行健,是我國最早被列入國際知名學者名單的古植物學家。作為學者,斯行健絕大部分時間精力都用在科學事業上,在兒子斯葦的記憶裏,父親沒有教他寫過一個字,也沒有教他做過一道算術題。但是,兒子卻永遠記得這麼一件事。

全家難得一起去中山陵遊玩。他們從中山陵下來向靈穀寺走去時,不時發現路邊的山坡上有新露出的岩石,這時斯行健總是去敲打,以期能尋找到化石。他一敲就沒個夠,妻子多次催促他,他才起身繼續帶全家向前走。到了無梁殿,他不叫斯葦抬頭注意那投有一根梁的雄偉大殿,卻指給他看殿外屋簷下的青石塊。他指著石塊上一個個水穿的小洞,對斯葦說:“你看,一滴水的作用是很微弱的,但是長年累月地滴,就能把堅硬的石頭滴穿;搞科學研究就需要這種精神,隻要有一點時間就把它擠出來,用來學習、工作,隻要堅持不懈,你就會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