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上篇 讓溝通更有效 (2)(2 / 3)

爸爸從未板起臉孔教訓他,而是喜歡用這種點而不破的方式同他進行平等輕鬆的討論,讓他觸類旁通,明白更多的事理。有時,爸爸喜歡同他玩多項選擇的遊戲。爸爸會談論家裏的一件事情或談論發生在京京身邊的一件事情,他們就這件事情列出無限多的選擇答案,再一一篩選,並說出原因。這種多元化的選擇,使京京看事情越來越深刻、準確,考慮問題更為細致、周全。

●同病相憐

與孩子談話時,最關鍵的一環就在於孩子如何將這些談話同他自己以往的經驗和感受聯係在一起。以求與孩子感情產生共鳴。

與孩子談話時,最關鍵的一環就在於孩子如何將這些談話同他自己以往的經驗和感受聯係在一起。父母應盡可能與孩子談雙方都熟悉的情況,認同的事情。一定要讓孩子有了切實的感受,他們才會產生共鳴,才會體諒你的心情,你的話才會產生效果。

父親:“上次足球比賽,對方的前鋒在你們禁區摔倒了,你明明沒有碰到他,裁判卻非說你犯規,結果被判罰點球,你們因此輸掉了那場比賽。隊友都過來責備你。還記得當時的感受嗎?當時爸爸就在看台上,我看到……你的淚水含在眼眶裏,硬是沒有掉下來。可是,爸爸知道,你的心在痛哭……孩子,今天,你們校長和我談你在學校的表現時,我就是這種感受。”

父親知道,這段經曆對孩子來說,真可謂刻骨銘心的痛,所以,通過喚起孩子對當時情景的聯想,使他切身體會到父親此時此刻的痛苦心情。孩子的心有了很好的預備,就好像撒種前的鬆土,你後麵的話語才會真正進入他的心。

美國電視連續劇《成長的煩惱》中有這樣一個例子:

剛上小學的小兒子本恩因不同意配合一個同學在考試中作弊,那個同學便聲稱要打死他,並約定時間要與他“較量”,嚇得本恩不敢在這個學校上學了。父親傑生知道後,便給本恩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他小時候,和一個同學競爭進入一個球隊,那個同學聲稱如他不退出,便要與之“較量”,嚇得傑生急忙退出了。十幾年後,傑生又碰到了那個同學,兩個成年人回憶往事,那同學說:“幸好當年你退出了,那時我真害怕和你較量。”本恩從爸爸的故事中受到啟發,於是他硬著頭皮“像男子漢般”地赴約,結果,對方反而不敢“較量”了。

傑生通過自己小時候的一段不那麼漂亮的經曆喚醒了兒子主動捍衛自己權利、應付生活的挑戰的決心和信心。這是一種輕鬆而有效的溝通方式。父母在少年時成長經曆往往與孩子有著許多共同之處,無論是正麵的經驗或反麵的教訓,都因其貼近孩子生活而容易與孩子取得感情上的共鳴。孩子通過這些有血有肉的事例學會如何把握自己的生活,也學會如何理解認識自己的父母。

●鼓勵孩子提問

允許孩子提問,鼓勵孩子提問,這是與孩子進行輕鬆有效的溝通的基本原則之一,同時又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良方妙策。

孩子心中埋藏著各式各樣的問題,這是孩子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表現。允許孩子提問,鼓勵孩子提問,這是與孩子進行輕鬆有效的溝通的基本原則之一,同時又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良方妙策。

即使孩子有的問題問得“出格”,父母一時答不上來,那也不要緊,隻要實事求是地告訴孩子,等自己查到了有關資料再作答複。這樣的態度隻會提高自己的威信,有利於與孩子密切交流。有位家長說得好:

兒子上了幼兒園,每天晚上,他總纏著我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開始我十分自信地認為,一個大學生“對付”一個幼兒提出的問題,那還不是小菜一碟。誰知,他提出的問題就不那麼簡單了。

如“為什麼橡皮擦有彈性?”、“為什麼人傷心時會流眼淚?”為此,我把兒子提出的“難題”用本子記錄下來,有空暇時就進行認真的準備。有時還去圖書館、閱覽室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