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上篇 讓溝通更有效 (2)(1 / 3)

你和孩子之間是否有過這樣親密無間的深層次交流呢?如果沒有,那你真該向這位母親好好學習,試著打開孩子的“話匣子”。

●使用對待大人那樣的口吻

父母像對待大人一樣對待孩子,孩子就會努力使自己的行為像個大人,才能與父親的態度相配。

很多父母都有過類似這樣的經曆:送孩子去幼兒園或學校時,孩子又哭又鬧,不肯讓父母走。有些父母任由孩子哭鬧撒嬌,有些則狠心轉身而去,這兩種作法都會在某種程度上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障礙。

同樣是要與孩子分別,不同的態度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西方有個傳統,夫婦在周末要單獨外出回味一下戀愛時的浪漫時光,以促進彼此的情感。但如何說服年幼的孩子安心在家裏等候是個大難題。我們看看這個父親是怎麼做的:

他先蹲下身來,取得和孩子同樣的高度(甚至有點仰視),然後,一本正經地同孩子談判:

“先生(他稱自己的孩子為先生),媽媽陪伴了你整整一周,是不是應該輕鬆一下?”

“是的。”孩子點點頭。

“我是否也應該有這種榮幸,讓她來陪陪我呢?”

“我想是的。”

“那麼,先生,你可不可以把媽媽借給我一個晚上,讓她陪陪我,順便也輕鬆一下呢?”

“那好吧。你什麼時候還給我?”

“嗯……你上床以前,”父親想了想說,“如果你能說服阿姨允許你晚睡的話。”

“好,你把她帶走吧。但你要答應我照顧好她。”

“交給我好了。順便說一句,寶貝兒,我為你驕傲。謝謝!”

試想,出門前父母著裝打扮時,孩子還會哭鬧嗎?我想整個晚上也不會的。因為是他自己作出的決定。孩子在同父親的交談中,人格得到尊重,自尊心得到保護。他感到自己是個大人了,因為父親顯然是像對待大人一樣對待他的。所以孩子就要努力使自己的行為像個大人,才能與父親的態度相配。他為此必須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以不使尊重自己的人失望。孩子就是這樣得到造就的。

孩子一般在一歲半到兩歲時,就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就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就能把自己作為一個整體看待了。孩子有了主體意識,常常表現出“自作主張”、“不聽擺布”的小大人的特點,尤其是在3歲~5歲和12歲~15歲這兩個時期,可以說是獨立性最強的“倔強期”。父母如果能尊重孩子的這種獨立性,並給予適當的理解和鼓勵,在交流中把他當作大人看待,孩子一定會感到父母對他的尊重和理解,他們的感情會與父母更為接近,他們也會以自己的成長來回報父母的深愛。反之,如果父母在所有事情上為孩子包辦代替,或在孩子表現出獨立意識時一味指責孩子任性、執拗、不聽話,那麼不僅會引起抵觸、發生衝突、傷害感情,而且會壓抑孩子的獨立性,使孩子變成依賴性很強的低能兒。到那時,你再鼓勵他獨立自主、敢說敢做,那就很困難了。

●抓住孩子的興趣點

從孩子最感興趣的地方開始與孩子交流,孩子談話的興趣會大大提高。

孩子對談功課沒興趣,但是一說起動畫片、足球賽和電腦遊戲,那個興高采烈、手舞足蹈,你不想讓他說都不成。這也給父母提了個醒,和孩子討論,為什麼不能從孩子的興趣點著眼呢?

京京的爸爸就是這樣做的。有一次,京京考試失敗了,唉聲歎氣,爸爸叫他吃飯,他也毫無反應。爸爸沒有繼續勸他吃飯,而是自己打開了電腦,開始玩遊戲。當他玩了一陣之後,虛心地問京京為什麼總是過不了關。有電腦遊戲高手之稱的京京,也就過來好為人師,與爸爸展開了一場精彩而有趣的遊戲玩法的討論。爸爸極為認真地參與,並誇兒子聰明,比自己強。

京京告訴爸爸,多練練就會熟悉的。爸爸說:恐怕他真的是太老了,學不會了!京京說:我也隻是玩得多一些而已,一開始也隻能過第一關,再過第二關……

交流了半天遊戲經驗,爸爸拍拍兒子說:“我們一起來闖關吧,”京京點了點頭,會心地對爸爸一笑。這句雙關語的含義看來孩子已經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