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親進述了這樣一段往事:
女兒3歲多的時候,有一天在床上舞起了被單兒,累得紅撲撲的臉兒上滲出一層細細的汗珠。她剛剛在電視上看過“海之魂”舞蹈表演,自己也要當一回舞蹈演員。我的眼睛被女兒掀起的天真的浪花濺濕了,情不自禁地讚歎說:“多美的舞蹈啊,大海的女兒!”女兒一下子驚住了,仿佛自己真的走進了童話世界,不得不提出現實的疑問:“啊,你是大海?”我嚴肅地搖了搖頭說:“不,我們都是大海的孩子。”女兒拍手歡呼,指著我的鼻尖說:“你成了小孩兒了!”說完,浪花又在她的小手裏歡跳起來。
多麼美好的親子溝通!父母隻要有心,就一定能在孩子各式各樣的遊戲中找到交流的最佳契機。
●說話中多用形象、類比的方法
父母的語言,可能是具體生動、敏銳有力的,也可能是空洞、愚鈍、幹巴、軟弱的。父母隻有使用具體形象的話語,進行生動類比,才便於孩子接受和理解,才能打開通往孩子心靈的道路,也才能富有趣味,讓孩子感受真正的快樂。
6歲大的小豪坐父親的汽車,問“為什麼前麵那輛車子會冒煙?”父親答:“小豪會吃飯、喝水,而運動以後,不要的東西就變成‘尿’和‘糞’,排泄出來。車子也是一樣,吃進去汽油就像你吃了飯一樣,才有力氣跑;發動了車子,汽油使用後會變成黑煙,從車後排出來,就仿佛是車子在‘尿尿’一樣。所以要把窗子關上,才不會吸到臭味。”這是將車比喻成“人’的答法,使問題回答得很形象,也能使小孩很容易了解。
如果父母是從汽車的原理等理論去闡述,那麼,會使孩子感到枯燥乏味,並且難以理解。生活中,孩子會經常冒出許許多多的“為什麼”,父母可以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理解力運用不同的類比方式去說。父母多用形象的比喻會使自己的語言更富有吸引力和藝術性,孩子在快樂交流的同時,也會吸收父母的語言藝術和才華。
怎樣讓溝通更幽默?
●從小處著眼
要使溝通更幽默,父母應該從小處著眼,於生活細節之處創造輕鬆愉悅的氣氛。
幽默的語言不僅是談話的調料,而且是智慧的火花,是心態開放的表現,也是一種調節家庭關係的潤滑劑。這樣做,既可保持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有效交流、情感溝通,又能引導孩子養成一種幽默的思維習慣與表達方式,有助於孩子掌握與人交往的藝術,可謂明智之舉。
要使溝通更幽默,父母應該從小處著眼,於生活細節之處創造輕鬆愉悅的氣氛。蘇杭是天津市作協的一位作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母親。在他們家,一家三口人都有綽號。綽號的內容總在變換,善意的褒貶通過幽默的形式表達出來。她愛人近年來睡覺添了打呼嚕的毛病,吵得她和女兒難以安睡。女兒送給他一個“呼嘯山莊”的雅號。蘇杭經常替別人排憂解難,絞盡腦汁、費盡周折,甚至夜不能寐。當事情有了好結局,她就高興得好幾天神清氣爽,為此,家人叫她“幫忙綜合症”,女兒自小動作不緊不慢,大家都形象地叫她“樹獺”。樹獺這種動物,動作反應慢,終日趴在樹上,星期一給它打一針,星期四才叫疼。因此,父母一招呼“樹獺”,女兒就笑著加快了動作,比煩躁的催促更管用。
經常在餐桌上講一些笑話,或白天見到聽到的有趣的事兒,這可以使整個家庭充滿歡笑,洋溢著快樂的空氣。近年來流行的“機智問答”或“腦筋急轉彎”也很宜於在家庭中進行。
—什麼字經常念錯?
—“錯”字。
—鐵放在外麵會生鏽,金子放在外麵會怎麼樣?
—會被人偷走。
這樣一些具備幽默感和趣味性的問答,對造就家庭幽默氣氛達到親子間的有效溝通是十分有利的。
還有一種“接龍”的遊戲也是家庭成員互相交流娛樂的有趣方式。例如,“今天買的魚呢?” “貓吃了。” “貓上哪兒去了?” “貓抓耗子去了。” “耗子呢?” “鑽地洞了。” “地洞呢?” “地洞被水淹了。” “水呢?” “水澆花園了”……一個人接著一個人一口氣快速不停頓地說下去,隻要一停頓就算輸了。
父母應該努力培養自己的幽默感,愉快開朗的父母才能培養出愉快開朗的孩子,這樣的父母和孩子才能造就愉快的家庭。
●引人入勝
用幽默的方式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引導孩子深入思考,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