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想去上班,於是給單位打電話,說你生病了或者家裏出了什麼要緊事。
(2)孩子睡過了頭沒能上學,你卻給孩子寫請假條,說他病了。
(3)孩子身高已經超過了標準,你卻讓他買兒童票。
(4)你把單位的信封、稿紙、筆等小東西拿回家。
(5)帶孩子吃飯,開發票到單位報銷。 (1)
一些日常小事,我們看起來不值一提,但這些事情就可能會混淆孩子的價值觀。務必小心,孩子對我們的觀察是相當細致的,絕對超出大人的想像。
2.告訴孩子什麼是誠實。
不要想當然地以為孩子知道什麼是誠實,你可能向孩子提起過這個詞多次,但不一定孩子確實地知道誠實的定義,以及誠實的表現是什麼。
在談話中引入這個話題,你可以有多種方法。
(1)明白地給出定義:誠實,就是有勇氣對自己和對別人講真話。
(2)給孩子講以誠實為主題的故事,比如《狼來了》、《木偶奇遇記》、《寶葫蘆的秘密》等。
(3)給孩子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情況,讓孩子理解誠實的人在各種情況下的表現是什麼。
(4)如果孩子年齡足夠大,可以跟孩子進行一些敏感問題的討論,比如:醫生對瀕臨死亡的病人說他的病很快就會好,這是欺騙嗎?
(5)孩子年齡還小,可以用“表演”的形式說明誠實的人應該怎樣做。比如,發現孩子從父母錢包裏拿了錢,可以不忙著教訓孩子,可以讓爸爸媽媽合作,“演”一出戲,含蓄地告訴孩子,不能事先不告訴別人就拿別人的東西,就是家裏的東西也一樣。
3.留意對孩子的獎懲原則。
如果父母習慣用孩子取得的成績來作為獎懲原則,孩子說謊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上九十分獎多少錢,下六十分打幾十板,麵前這種機械化的標準,孩子會自然地想要贏得獎賞或避免懲罰。所以,要讓孩子不說謊,也就應該改變獎懲的標準,孩子隻要努力,不管最後成績怎樣,都值得驕傲。同時,倒是對孩子的好分數、好成績看淡一點,不要以此誇耀,更不要用過高的物質獎勵來刺激孩子。對孩子做錯事情、考試失敗,也不要用打罵、斥責等消極方式,以免孩子為保護自己而說謊。
4.強化孩子的誠實行為。
每當孩子表現出誠實的美德時,都要對之加以強化。辦法是具體描述孩子做對的事情,並且告訴他這表現了誠實的美德。這樣,孩子就會重複這種行為。比如:
“我知道,告訴爺爺你弄壞了他的小收音機很不容易,這需要很大的勇氣。你為人誠實,我很欽佩你。”
5.及時指出孩子不誠實的行為。
發現孩子的不誠實行為,要及時指出,並與孩子進行討論,這種行為為什麼是錯誤的。在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要孩子加以改正,比如,把在商店拿的東西送回去,給老師寫封信,說明自己在考試中作弊,等等。孩子改正了自己的錯誤,父母要加以鼓勵,告訴他這就是誠實和勇氣,我為你自豪。
衝突四:以自我中心
●什麼讓孩子自私自利
許多父母抱怨孩子自私,目前,這種現象的確見得不少,但是,我們首先得想想,孩子為什麼自私?不是別人,正是父母教會了孩子自私,因為父母讓孩子的世界裏隻有他一個人。
在公共汽車上我們常看見這樣的鏡頭:父母領著八九歲甚至十幾歲的孩子上車,如果有了座位,父母一定讓孩子坐下,而孩子也當之無愧、毫不遲疑地坐下。這是很小的細節,但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心理影響呢?孩子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他天經地義應該享受最好的東西。類似的情節每天在我們身邊上演:父母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卻對孩子有求必應,致使一些天真的孩子認為,爸爸媽媽天生喜歡吃魚頭魚尾,喜歡穿舊衣服。
再看看孩子上學,父母也巴不得孩子勝過所有的孩子。孩子沒當上班幹部,沒評上三好生,父母竟然向老師去要求!一些父母費盡心機為孩子找到珍貴的參考資料,給孩子的時候卻要加上一句:“不要給同學看見,大家都看了,你考試就沒優勢了。”父母過於激化孩子與同學之間的競爭:“××考試總得第一,你怎麼不學學?”
城市的孩子絕大部分沒有兄弟姐妹,也很少與夥伴們一起玩。再加上父母如此保護和嬌慣,他們怎麼能不自私自利?
●讓孩子懂得感恩
我們經常聽見一些父母抱怨,埋怨孩子不懂事,埋怨孩子不知道體諒父母。可是,如果父母對孩子隻是一味地奉獻,一味地寵愛,而不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做的一切,了解父母內心的真實感受,孩子又怎麼能“懂事”和“體諒”?
讓孩子擺脫自我中心的第一步就是讓孩子懂得感恩,學會體諒父母。下麵是幾條辦法:
不要給孩子“開小灶”。父母吃什麼,孩子也跟著吃什麼。除了一些孩子專用的營養品(其實那些營養品也可吃可不吃),所有的東西都應該大家分享。你可以注意一些細節,比如媽媽分水果時,不要先讓孩子挑,而是先給孩子的爸爸,等等。
不要隻給孩子買東西。一家人上街購物,不要隻考慮孩子的需要。比如說,孩子穿的鞋小了,要買一雙新的,而爸爸也需要買一件新襯衣,你不妨在上街之前先把情況向孩子說明,比如說“我們先去買爸爸要的襯衣,然後給你去挑鞋子,好嗎?”你甚至可以讓孩子幫著爸爸挑選衣服。
有時,家裏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經濟不寬裕,買了鞋子,可能就沒有足夠的錢買襯衣,這個時候,父母也要向孩子說明。比如說:“因為你的鞋子實在不能穿了,需要買新的,爸爸雖然也需要新襯衣,但還可以等一段時間,這次先給你買鞋,你應該謝謝爸爸,對嗎?”有的時候,如果孩子的需求不是非常緊急,應該教孩子放棄自己的一些利益,滿足家人的需要。其實,即使家庭經濟比較寬裕,也可以不時這樣做,不要讓孩子認為,他的需要永遠是第一位的。
不要讓孩子享受最好的東西。孩子看到同學朋友穿名牌用名牌,難免不羨慕,父母呢,一想別人的孩子有,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就不能有?再多的錢也願意掏。其實這樣的做法,對孩子並沒有什麼好處,甚至有副作用。我們建議:孩子的衣著用具,以簡單實用為上,一個原則就是基本與父母的用品處於同一檔次,或者略低一些(因為孩子的衣服用具需要不斷更新)。
不要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如果父母對孩子的保護過多,那麼孩子就會漸漸習慣父母的包辦代替,就會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難再感謝父母對他們所做的一切了。就像一位母親,習慣了每天早上伺候孩子吃早飯,甚至連雞蛋殼都幫孩子剝好,一天,孩子命令式地說:“這蛋剝得不好,我不要,你再剝一個。”母親沒有答應孩子的要求,讓孩子自己剝。但孩子走後,母親陷入了深思:什麼時候,自己從“母親”淪為“保姆”和“奴仆”的呢?這不是孩子的過錯,而是自己心甘情願,什麼事都替孩子做,自己降低了自己的位置呀!
父母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一講自己的工作艱辛。其實,每一位父母在工作中都是摸爬滾打過來的,都很不容易。但是,父母們卻愛給孩子一張笑臉,給孩子一些超淨的環境,父母們總怕艱難的生活現實會給孩子壓力。如果父母們能經常告訴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惱,那麼孩子會在體諒和感恩中漸漸長大。
●讓孩子懂得分享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個特征就是“獨”,占有欲強,什麼東西都想要,不願意與人分享。這種情況如果持續下去,孩子與人的正常交往就會受到影響。
幫助孩子交朋友。一般情況,孩子居住的社區都會有和孩子同一學校甚至同班的同學,鼓勵孩子上學、放學和他們一起走,還可以在一起玩,一起做作業等。孩子在班級裏也會有自己的朋友,鼓勵他們把朋友帶回家。父母也可加強與親友的往來,比如,幾戶有著差不多年齡孩子的人家一起出外郊遊,這一定是很有趣的。孩子與朋友的關係密切了,他會自然而然懂得分享的重要。
讓孩子參加一些需要合作的活動。比如足球、排球,還有合唱隊、話劇團、科學實驗小組等等,這些活動都需要多人的共同合作,參加這些活動,孩子會在與他人的合作中找到快樂,也會逐漸學會更好地與人合作。
鼓勵分享的行為。注意孩子的行動,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一定要明白地描述孩子究竟做了什麼事,這樣他將更可能重複這樣的行為。比如:“你和琳琳分享你的玩具,這樣做非常好”,“你把那本你最喜歡看的故事書借給小莉,這表明你很大方。”
強調分享對別人的影響。對孩子指出,他的分享行為對別人的意義,就能強化孩子的這種努力。“你讓建建玩你的玩具,他很開心,你看見他玩得多高興了嗎?” “小華看了你借給他的參考書以後,成績進步了,這是你的功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