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上篇 通過溝通讓孩子學會做人 (1)(1 / 3)

1.怎樣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 引導孩子關心他人

獨生子女因為是獨生,家中沒有同齡夥伴交往,隻有成年人的嗬護,所以他們不太懂得關心他人、幫助他人。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深刻的,同時,要讓孩子學會去愛親人及他人,這才是健全幸福的生活。愛,是一門藝術,也是隨處都可能會有的。父母不要放過一些小事情,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往往能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教會孩子從索取愛到懂得愛別人,這是一位母親的教子感受:

今天,女兒放學回來告訴我,今天要早點兒吃中飯,她要去看望一個生病的同學。我感到欣慰,女兒已經知道關心他人了。其實像這類看望生病的同學,關心家庭困難的同學,去看望身體不好的老師等活動,女兒總是很積極的。然而,半年前的女兒還是個隻知道索取別人的愛,卻不懂得愛他人的孩子,特別是對她的奶奶。

女兒的奶奶住在鄉下,女兒與奶奶接觸少,因而與奶奶感情上似乎不親熱,更說不上關心二字。記得小時候帶她去奶奶家,都不願讓奶奶抱她,一抱就哭。奶奶對孫女好像也不感興趣,我也從沒看過祖孫倆親熱的場麵。無論老人的態度如何,我還是不想使女兒情感世界存有欠缺,一直想改變女兒對奶奶的態度。

去年上半年,女兒的奶奶冠心病發作,到城裏住院。因我的丈夫調到外地工作,因此,老人住院後的一切雜事我義不容辭地承擔過來。當天晚上送飯給奶奶,我把女兒喊著一起去,女兒卻很冷漠地說,外麵下雨啦,我還要做作業。我說不行,她是你奶奶,現在生病了你應該去看她。女兒這才同意去。每次帶女兒去看望奶奶,在路上總要買上一些食品讓女兒拎著送給奶奶,創設她與奶奶親近的機會,讓她幼小的心靈感受關心他人的快樂。然而女兒卻不解地問我:“為什麼要天天去看她?她跟我什麼關係?”我說她是你奶奶。“我奶奶在這裏。”因女兒從小就生活在慈祥的外婆身邊,和外婆特別親。

“她是你爸爸的媽媽啊,爸爸不在家,我們是不是要多關心她老人家,將你爸爸的一份孝心給補上?”繼而我又告訴女兒,生病的老人很寂寞,非常渴望別人的關懷。聽了我的話,女兒眼裏好像有淚水滾動,親情和愛心似乎打開了女兒自私的心房。奶奶住院後的一個星期天的下午,已經近傍晚,因招待鄉下親戚進城看望生病的奶奶,因此耽擱了去接學琴的女兒。等我準備去接她時,老師已叫了輛三輪車將女兒送回來。女兒一反往常生氣的麵孔,而是很高興地告訴我,是老師送她回來的。女兒感受到老師的愛心和關懷,顯得很開心。接著,她又主動要求我帶她去醫院看奶奶,在以後的日子裏,提起奶奶,女兒不再顯得冷漠,而是很關心地問問奶奶病情。有時在電視廣告中看到治冠心病的藥,她還記著告訴我給奶奶買。

女兒學會用心去愛人,不僅愛家裏人,也學會用愛心去對待老師、同學及她所能關心到的人和物,並且樂此不疲。

這位母親對女兒循循善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女兒也就明白了自己該怎麼去做。孩子,有時並不是有意去做錯事,隻是她不太明白。當你讓她明白之後,她會改變自己的方式。這位母親平等、真誠的交流,使女兒不僅知道關心奶奶,還主動關心同學。她點燃了女兒心中的愛火。父母對孩子的潛移默化、及時誘導,有時是至關重要的,甚至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父母的言傳身教會讓孩子變得更為優秀。父母要以愛的方式去教孩子學會關心別人,哪怕隻是幫別人倒杯水之類的舉動,孩子學會關心別人之後,會覺得生活得更有意義。一個會關心別人的人,必將獲得更多的愛心和機會。

□ 孕育孩子的愛心

一個自私、狹隘的人,他是不會從內心裏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同情別人、幫助別人的。孩子有時並不明白自己的行為是自私的、失誤的,父母要隨時加以正確引導。

前麵講到作家蘇杭教子有方,她說:“對於家庭教育,我覺得要以‘愛’為中心,要讓孩子懂得愛父母、愛朋友、愛所有的人。”

對當代青少年,蘇杭做了客觀分析。她認為,現在的孩子比父輩強,他們聰明、開化、身體強壯、知識麵寬、少盲從,但與父輩相比,他們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吃苦,別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缺乏愛心,不懂得尊重和幫助別人,缺少責任感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