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上篇 通過溝通讓孩子學會做人 (2)(2 / 3)

父母要注重孩子禮貌行為的培養,才能讓孩子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人際交往。

楚楚的爸爸媽媽用一種積極、鼓勵的態度,讓孩子更有禮貌。

楚楚同媽媽一起上街,在過馬路時,楚楚看見一個老爺爺行動不便、便主動扶著爺爺走過馬路,之後,他們有這樣的對話:

“楚楚,你注意了沒有……”媽媽叫住了已經走到前麵去的孩子,“旁邊的叔叔微笑地看著你,後邊的阿姨向你投來讚許的目光,路邊的那位小妹妹還向你豎起了大拇指……”

楚楚一心扶著老爺爺過馬路,哪能注意到這些呢?

“楚楚,為什麼這麼多人都誇獎你呢?”媽媽適時地誘導著……

楚楚沒有回答,但從她的微笑中,媽媽明白:孩子已經知道,受別人誇獎的原因是她扶老爺爺過馬路。

楚楚隻是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情,細心的媽媽就通過這件事情與孩子一起尋找原因,進而讓孩子領悟到行為規範、行為價值的教育方法。媽媽與楚楚一起分析受到人誇獎的原因和尊重別人所受到的友好回報,運用了歸因誘導法。

楚楚同爸爸一起去買東西,爸爸在輕鬆、愉快之中讓楚楚養成更好的禮貌行為。

“阿姨,請換一杯酸奶,好嗎?”楚楚站起腳,笑眯眯地請求阿姨。

楚楚很快拿著換回的酸奶來到爸爸身邊。“楚楚,你後邊的那個叔叔也換酸奶,阿姨沒有像對待你那樣痛快地換給他,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楚楚搖了搖頭,她沒有注意到後邊的叔叔。

爸爸告訴楚楚:那位叔叔沒有禮貌,楚楚在換酸奶時用了個“請”字,所以,阿姨高興地答應了楚楚。

楚楚的爸爸著眼於關注孩子成功行為、正確行為,對此有目的、有重點地誘導。當孩子出現禮貌行為的時候,父母便與孩子一起分析原因,逐漸地在孩子腦中形成“條件反射鏈:禮貌行為  成功、讚揚。”

有些家長往往會頻繁地分析孩子錯誤的原因,失敗的原因,致使錯誤行為、失敗行為的表象充塞孩子的大腦。一遇刺激,這些行為便躍然而出,使孩子一錯再錯,家長要像楚楚父母那樣從積極的方麵,去幫助孩子關注成功,關注良好結果,去幫助孩子分析成功的原因,分析導致良好結果的原因。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會有閃光點,特別是父母具備較好的禮貌行為時,孩子會表現更優秀。隻要真誠地鼓勵、讚賞孩子的“禮貌”之處,就會使他變得更為彬彬有禮。

□語言分寸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可見“口”的重要性。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討人喜歡,說話有分寸。孩子將髒話掛在嘴上,或者將罵人的話語說出口,都不是件好事情,甚至會惹出麻煩。

朱貴滇家長是這樣對待“闖禍”的孩子:

去年的一天,院內有人養了一隻卷毛小狗,見人便汪汪直叫。兒子路過覺得有趣,也禁不住逗狗汪汪學叫了兩聲,恰好一退休老太太撞見,張口就挖苦道:“真是大狗也叫,小狗也叫!”兒子忍受不了,硬梆梆回敬道:“你才是狗!”老太太本就是一個愛占上風的人,立刻火冒三丈地罵道:“你才是小狗,你爹是大狗!”於是,老與小不顧廉恥的對罵展開了。我聞訊趕去,厲聲喝斥住兒子。氣勢洶洶的老太太立刻轉口,說是與別的人開玩笑,兒子不依不饒地揭底:“剛才旁邊根本沒人!”我把目光嚴厲地瞪住兒子,不容置疑道:“什麼叫尊老愛幼?你罵老人就不對!”見兒子委屈而忿然地回了家,我婉轉地勸走老人,回家又是批評又是講道理:“老太太罵你是不對,但她跟你奶奶是一輩的人、如果你奶奶錯怪你又罵了你,你難道可以回罵嗎?再說,老太太平白無故罵你幹什麼,充其量是開了個玩笑……”一番開導,兒子平和了,但疙瘩沒解開。

幾天後的一個雨天,兒子用彈弓打裂了老太太家的窗玻璃,而老人就坐在窗旁。她一邊慶幸窗子關著沒傷到人,一邊惡狠狠咒天咒地。我意識到事態的嚴重,甚至備下了一根細竹棍、兒子見我滿臉怒容,忐忑地承認是他所為,也痛悔地認了錯。我壓製住火氣,極其嚴厲地指出報複心理的危害性,以及假如窗子開著擊傷人的嚴重性。看得出,兒子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動。接著,我領兒子到老人家,由兒子真誠地向老人認錯,我也對自己的疏於管教向老人致歉。此時的老人也和藹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