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逃票省了錢,並且是一種“機靈”的表現。殊不知,父母的“小心眼”和縱容態度,會讓孩子更大膽地去做些錯誤的事情。
父母要教育孩子從小就堂堂正正地做人,不為蠅頭小利所動,也不去走歪門邪道。戴女士從一張火車票上讓孩子明白做人的原則。其實,生活中無時無刻都有機會建立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父母要行得正、站得直才能有說服力。父母要引導孩子成為正直、誠實的人。
□糾正不良行為
“少年偷針,大時偷金”。孩子可能會因為一些念頭而犯錯誤,父母要允許孩子犯錯誤,更要很好地去糾正孩子的錯誤之舉。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每一個人都應約束自己的行為,不給他人造成傷害;唯有如此,每個社會成員才可以享受平等、幸福的生活。瓊太太用明智的教育法使孩子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並且擁有了正確的道德觀,保持了良好的心態。
瓊太太發現9歲的兒子傑米開始從店裏偷東西,這種行為讓她大吃一驚。她仔細地想了想該怎麼辦。一天,當家裏隻有媽媽和兒子兩個人的時候,瓊太太把傑米喊進來,她用很慈善的眼光看著兒子,將他抱在膝頭。然後告訴他,她聽說昨天有人從一些店裏偷東西的事,她接著講自己在五年級時,曾從店裏偷過橡皮。她知道這是小偷行為,心裏很害怕。這樣做後,很長時間都覺得慚愧,有犯罪的感覺,所以認為這樣做很不值得,不應該,以後便不再這樣做了。開始時傑米試圖為自己辯解:“可是店裏有的是泡泡糖,拿一點也沒有關係。”瓊太太便仔細地同他討論起來:店主要賣多少泡泡糖及其它物品,才能賺足夠的錢付房租;付雇員的工資及進貨;有足夠的錢養家糊口;經營者也很不容易。再說這個商店不是我們的,是別人的,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傑米同意媽媽的說法,還說他從來沒有從這一角度考慮問題。他們又接著談到傑米和媽媽也不喜歡別人從自己家裏偷東西,最後傑米同意,他再也不會偷店裏的東西了,同時他要為偷來的泡泡糖付錢。
瓊太太用平等、真誠的方式去與孩子交流。她沒有去教訓孩子,而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孩子真正地認同了她的觀點。
正義與非正義隻有一步之遙,父母要多了解孩子,孩子有了錯誤行動之後,父母要明白孩子隱藏的動機是什麼,隻有對症下藥,循循善誘讓陔子心服口服之後,才能使他糾正不良行為,樹立正確的觀念。
□正義,需要大家維護
孩子有時會困惑地問家長:為什麼會有壞人?為什麼英雄會受傷?
現代的高科技傳媒,讓孩子更早地看到社會複雜的一麵。父母有時也會畏於邪惡的力量,而沒有伸張正義,又如何向孩子講述如此複雜的問題呢?
張先生同兒子一起看電視,報道了追趕歹徒的人受了九處刀傷,當時現場的群眾竟然沒有伸出手來對付歹徒。兒子問張先生,大家都來對付歹徒,叔叔會不會受九處刀傷?張先生說,正義,需要大家維護,可是,有些人缺乏這種勇氣,隻要大家攜起手來,正義是能壓倒邪惡的。兒子問:爸爸,如果你遇到歹徒會怎樣對待?張先生想了想說,孩子,正義,並不是意味著付出血的代價,正義,有時可以是智勇雙全的,遇到歹徒,如果力不抵敵,那麼,可以記下特征再報案,或者采取緊急求救等方式。兒子點了頭。
隻要大家都勇敢一些,正義一些,邪惡的勢力是難以有立足之地的。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看一些有意義的偵探片,讓孩子從中學會推理,也懂得了什麼是正義什麼是與正義對抗的。
英雄倒在戰場上是正義的;作家用筆激揚文字也是正義的(比如魯迅);音樂家奏出高昂激情的國歌也是正義之舉……
父母要讓孩子了解:正義需要人人來維護;正義,也可以用許許多多的方式來展現。
3.怎樣培養孩子懂得規矩?
□ 禮貌
在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中,禮貌也是促進人際交往的“粘合劑”和“潤滑油”。孩子最終是要走上社會的,試問,一個舉止粗俗、滿嘴髒話的人能受到人們的歡迎嗎?答案必然是否定的。這樣一個人縱然學識淵博,滿腹經倫,也無什麼前途可言。相反,一個人舉止得體,待人彬彬有禮,必定深受人們的歡迎,人際交往對他來說並非難事,有利於他今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