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上篇 通過溝通讓孩子學會做人 (3)(2 / 3)

適度地讓孩子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不但可以訓練他做事的方法及技巧,培養他的責任心,更可滿足他的成就感,建立自信。此外,適度地讓孩子自己學會生活,會使他更能體諒父母的辛苦,尊重父母的勞動。

這是父母與孩子的一段對話:

孩子:“媽媽,我的剪刀呢?”

媽媽:“你交給過我保管嗎?”(事實上,媽媽很清楚孩子的剪刀沒有交給自己保管,這樣反問隻是提醒孩子那是他自己的事)

孩子:“沒有。”

媽媽:“那麼,你是不是應該想一想你把它放在哪裏了呢?”(引導孩子回憶剪刀的去處)

孩子:“我記得昨天用完,就把它放在電視機上麵,可是現在不見了。”

媽媽:“你用完沒有把它放回抽屜,現在找不到了,你說該怎麼辦呢?”(提醒孩子,東西沒有物歸原處,很容易找不到,並把問題拋給他,讓他知道這是他自己的事。但話中並沒有責備他的意思)

孩子:“我明明放在電視機上麵的嘛!”

媽媽:“可是現在明明不在那兒。你再想想看,還有沒有拿到別的地方去,或借給誰了?”(替孩子抽絲剝繭,提供他一些可能的假設,有助於他對問題的思考)

孩子想了想說:“沒有啊!會不會是爸爸拿去了?”(孩子也可能提出他的假設)

媽媽:“那你要不要去問爸爸呢?”(尊重孩子的看法,千萬不要說:“不會的,爸爸怎麼會拿你的東西呢?”這樣說隻會破壞親子和諧,也給孩子不好的示範。萬一被孩子說中,麵子更是掛不住)

孩子跑去問爸爸“爸爸,你有沒有看到我的剪刀?”

爸爸,“你的剪刀是什麼顏色的?”

孩子:“綠色的。”

爸爸從抽屜裏拿出一把綠色剪刀說:“看,在這兒呢!爸爸不知道你的剪刀該放哪兒,就先收在這兒了。還好你來問我,不然我自己都忘了呢!下次記住收好哦!”

如果孩子想不出來,媽媽也可以說:“我們一起來找找看好了。”讓孩子覺得媽媽關心他的事。

讓孩子自己去生活,就會讓他懂得要為自己負責,並學會生活的方式,養成良好的習慣,增長解決問題的能力。

□家庭的責任感

父母幾乎承擔了整個家庭的重任。他們為了孩子含辛茹苦,為了孩子省吃儉用;孩子卻沒有為父母想一想,沒有為家盡一份力。

讓孩子分擔家務,了解家裏的具體情況,更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覺得自己在這個家庭是有用的。這對每個成員的向心力及家庭氣氛,都有正麵的影響,因此,要讓孩子也有一些家庭的責任心。

賀吉範夫婦通過讓孩子當一天家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讓八歲的兒子當一天家,這是妻子的“革新”和“創造”。

一天下午晚飯時,桌子上沒有兒子愛吃的“紅燒鯉魚”,他把小嘴噘得老高,滿臉的不高興,任你怎麼勸說,他就是不動筷子,急得我渾身冒汗卻束手無策。妻倒不慌不忙,慢條斯理的問道:“磊磊,你知道市場上鯉魚賣多少錢一斤?”

兒子搖搖頭。

妻子又問:“磊磊,知道爸爸媽媽一月可以領多少工資嗎?”

兒子又搖了搖頭。

妻拿過一張紙,掏出笑,認真地跟兒子算起了經濟帳。兒子是二年級的學生,加減運算做的還挺熟練的。妻先報總收入,也就是她和我的工資總數,然後報每月的支出:水費、電費、煤氣款、米麵款、房租款、乘公共車款;另外,每月提取30元作全家購置服裝用款,再提出20元存入銀行,作為兒子將來上大學費用;扣除這些開支,餘款320元錢。每月30天,日平均生活費按10元開支,星期天另加5元,基本收支平衡。每日生活費不僅包括買菜,還包括油鹽、醬、茶等開支。算罷,妻對兒子說:“磊磊,咱家如果不計劃著花,每天都吃魚吃肉,你看行嗎?這還沒計算你每學期的學費、零花錢和人情往來呢!”

兒子的臉晴朗了許多,不情願地端起了飯碗,慢吞吞地吃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