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向孩子不斷施壓,認為隻有壓力才有動力,有動力就會有成績。孩子則認為讀書隻是為了父母,是被動的、無奈的,甚至會厭倦。當孩子覺得是自己在主動地學習時,會有更高的效率。父母對待孩子應該像放風箏一樣,握住手中的線,讓它相對自由地飛翔。
韓紅玉認為: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他沒有陪讀,也沒有請家教,他盡量減少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性,讓孩子自己去麵對學習,去承擔責任。韓紅玉介紹了他的教子經驗:
二年級的時候,老師每天都讓學生回家做一篇口算交上去,但隻發給一張口算片子。兒子拿回來說:“別的同學的父母都複印很多張留著每天使用,我們怎麼辦?”我給他找來幾張複寫紙,讓他每3天複寫一次,再用複寫的口算片子每天答一張。有一天他寫完語文作業就到晚上10點多了,再複寫口算片子累得手指直發抖,就哀求我說:“媽媽,幫我抄一遍好嗎?”我就拉過他的小手給他揉,並對他說:“自己的事情還是自己做,不要依靠大人。”孩子眨了眨眼睛,似乎聽懂了,就又埋頭抄寫起來,等到抄完篇子,算完口算,已經是深夜11點半了。
孩子在寫語文作業的時候,遇到不會寫的字常來問,我並沒有一說了事,而是找來字典耐心地教他使用方法:遇到不會寫的字怎麼查,遇到不認識的字怎麼查。此後,字典就成了孩子的半個語文老師。當孩子對數學應用題不會列式而求助於我時,我並不急於幫助他列出算式,而是啟發他反複分析例題,深刻理解各項已知條件和所求未知數之間的等量關係,並分析所做習題與哪一條類型的例題比較接近,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在列式過程中注意體現出哪些區別等等。講完這些道理後,還是讓他自己去動腦筋列算式。通過這種一點一滴的培養,使孩子逐漸養成了依靠自己而不依賴別人的良好習慣。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孩子在學習上遇到難題已習慣於自己鑽研,經常“啃”書本到深夜。
對於孩子放學後的業餘時間,我也不強行安排他如何學習,而把自主權交給孩子,告訴他隻要把老師當天講過的內容都弄懂,“消化”了,就可以去和小朋友玩。所以,孩子小學階段的學習有張有弛,對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到初中一年級時,孩子的學習成績在全班列第五位,我就對他講:初中的學習內容多了,需要比小學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你認為自身還有潛力的話,希望你的名次能往前挪一挪。孩子默默地點點頭。初二時,孩子的學習成績已經名列全班第三,後來,又進入到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二。前不久,在承德市民族中學的全校師生大會上,當校長宣布“王凱揚同學獲得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特等獎”時,我的兒子邁著堅定而又自信的步伐登上了領獎台。
韓紅玉給了孩子適當的引導,也給了一定的發揮空間。試想一下,她一手包攬,會培養孩子學習的自覺性嗎?孩子主動去努力,才能真正去解決難題,取得成績。
每個孩子的心裏都有一定的求知欲,父母要珍惜孩子的求知欲,並且盡力去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了學習責任的孩子才能更好地珍惜時間,更大限度地施展才華。
□生活的責任感
媽媽一大早起來做早點,做好之後,再哄孩子起床,甚至還會為孩子穿衣服、倒洗臉水等。媽媽簡直成了“萬能媽媽”,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必要的、不必要的;在焦頭爛額之餘,也不免傷心地抱怨孩子不懂事,都這麼大了還不能體諒自己的辛苦,為自己分憂。
其實這些媽媽若能冷靜想想,不難找出前因後果及症結所在。事實上,很小的孩子便能為自己負責,甚至分擔家務。不要以為讓幼小的孩子做事是一件殘忍的事,也不要以為事事為孩子效勞便是愛他。表現愛的方式有很多種,“萬能媽媽”的這種愛是最沒有效率也最易招來抱怨的。
除此之外,比較嚴重的問題是,這樣的媽媽很容易教養出沒有思考力、沒有判斷力、不負責任、不能吃苦耐勞的孩子。將來長大了,他們在社會上沒有一點競爭力,工作幹不了,自己當老板又不行。到那時,難道他還要回來找媽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