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在不斷失誤、不斷完善中走過來的。父母不能像要求大人一樣要求孩子,要寬容、理智,同時,要讓孩子自己負責。他會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失誤,並認真地去總結教訓、改正錯誤。父母要及時指出孩子的過失,用民主的方式,去分析、交流,但要讓他去麵對問題、解決問題。父母沒有讓孩子對自己的教育產生距離感,同時,又起到了應有的效果。
5.怎樣糾正孩子的撒謊習慣?
□及時點破
孩子真的誠實嗎?教育家艾克曼將誠實稱之為“家庭生活的重大事件之一”。他指出無論你如何教養孩子,他們遲早會對你說謊。孩子愈大,謊言愈高明,而且說謊得逞又逃過處罰,謊會越來越多。每次說謊心中的猶豫最強烈,還會自問“該或不該”,但惡例一開,原先再三思量的能力就喪失。
幼童明白撒謊不好,但他們並不知道撒謊是什麼。兒童捏造謊言有時是出於善意的、社交性的。不管是什麼理由,都要進行適當引導,對待不同的謊言,不同的謊言動機,使用不同的方式。善意的、無意識的謊言可給予點破。
丁宏是這樣對待讚讚的謊言的:
那一天,我在外麵給母親打電話交待一件事情。讚讚正由外婆帶著。末了,我問我媽:讚讚在幹嗎?母親說她正在看書,並且問她:媽媽電話聽不聽?
“不聽,不聽。”小讚好像很不耐煩。我想象得出她的頭正搖得跟撥浪鼓一樣。這可能是打擾了她的“故事情節”。
讚讚快滿3周歲了(還差2個月)。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她變得喜歡玩角色遊戲。
讚讚常常自稱“老師”,講故事給娃娃聽;或者自稱“醫生”,給小動物們打針。每每這個時候,讚讚都相當投入。
想到這裏,我說:算了,不願意就別勉強。
可是,外婆已經把話筒遞到了讚讚手裏。於是,耳邊馬上傳來女兒甜甜的聲音:“媽——您好,我正想您呢。”
我一愣,她正想我?瞎說八道。
我脫口而出:“不對,女兒,你剛才還說不聽不聽呢。”
小讚不好意思地笑了。
放下電話,我就在想:我們的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學會說謊的?從這麼小嗎?那太令人遺憾了。
分析這件事情,讚讚並沒有說謊,至少沒有刻意地想說假話。也就是說:小讚這麼做,絕對是無意識的。
可是,這種“無意識”的行為卻隱藏著一種“有意識”的心理。那就是:要討好媽媽,希望得到媽媽的誇獎或者表揚。
小孩子爭取得到小紅花或者小紅旗,這是好事,無可非議,關鍵是要實事求是地得到它。每朵小紅花裏麵不能摻水分,每麵小紅旗裏麵也不能有虛假。
作為母親,我所能做的就是及時地戳穿“詭計”,不讓謊話得逞,不讓孩子嚐到“甜頭”。
比如剛才,讚讚說正在想我。如果回答:那媽媽太高興了。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無形中,助長了不真實的東西,久而久之,從萌芽發展為真正的謊言。反之,如果及時地點破,慢慢地,孩子就會覺得“騙人”達不到目的,並沒有多少意思。這樣,缺點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糾正。
□巧點拔
孩子較小時可能不太懂得不的含義,他可能會做一些錯誤的舉動,比如拿爸爸媽媽的錢卻不說,他會認為是一家人沒關係。父母可以巧點撥,使孩子改正自己的錯誤行為,而變成誠實的孩子。
有一位家長是這樣點撥孩子的:
我兒子第一次拿家裏的1元錢,就被我發現了。當時,我們沒有驚慌,經過慎重商討,決定在適當的時候演一場戲給兒子看。
3天後的中午,我們一家3口正在吃午飯時,我告訴愛人包裏的100元錢不見了(當然不是真的),愛人說他拿去用了。我故作生氣地說:“你怎麼能沒告訴我,就拿我包裏的錢呢?”愛人解釋道:“因為有急用,沒來得及告訴你,事後又忘了,對不起。”這時,隻見兒子驚訝地問:“媽媽,我們是一家人,爸爸不能拿您的錢嗎?”我告訴他,爸爸可以拿媽媽的錢,但必須事先跟媽媽說。否則,媽媽會以為錢丟了,這樣容易造成誤會,並且爸爸這樣做也是對媽媽的不尊重……我還想說下去,隻見兒子低下頭,輕輕地說:“媽媽,對不起。”我和他爸爸會意地交換了目光,故作不知地問:“怎麼了,兒子?”“媽媽,我星期二拿了您的1元錢,我以為家裏的錢可以隨便拿,就沒有告訴您。”我微笑著問:“拿1元錢,做什麼用?”“我們班長生病了,他喜歡吃棒棒糖,我給他買了一根。你們大人不是也買東西去看望病人嗎?”我趁勢說:“寶寶真懂事,富有愛心,是個好孩子。媽媽應該表揚你,隻不過……”我故意放慢語速,兒子馬上接著說:“事先沒告訴您就拿了家裏的錢,應該挨批評。一次表揚一次批評,互相抵消。”他話音剛落,我和愛人就哈哈大笑起來,兒子也靦腆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