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上篇 通過溝通讓孩子學會做人 (6)(2 / 3)

孩子不能像成人一樣理性、自製,他需要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提醒。這位母親用一種平等的方式與女兒交流,將道理分析得透徹、完整,同時,告訴女兒自己是最愛她的人,讓她自己選擇。父母對孩子包攬太多,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思考,他會想著什麼事情都有父母頂著,也就不去規範自己的行為,更不會去養自製能力。

—個有自製能力的孩子,將會更好地同父母溝通,同朋友交往,也能更好地學習、做事。父母切忌過多地溺愛孩子,而是在該堅守陣地時,寸步不讓,使孩子真正明白事理,懂得該克製時就克製。

□勇敢精神

勇敢,是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性格,特別是男孩子,更應該勇敢、剛強。

孩子的勇敢從哪裏來?

一歲多的日本小男孩福田文夫有點發燒,媽媽秀子急忙帶他到附近的醫院看病。醫生認真檢查後,說要打針,媽媽神情立刻緊張起來,與醫生反複商量,能不能不打,改服什麼藥。醫生堅持必須打針,媽媽無可奈何。但她心疼地凝望著孩子,滿臉痛苦的表情。這一切,都被孩子看在了眼裏,猜知打針不是痛快事。於是,他依照媽媽的表情,也做出了痛苦的樣子,一針紮下去,哭得死去活來。其實,打針並沒有多麼大的痛苦,如果媽媽事前不那麼緊張以至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孩子麵對打針本不會產生恐懼。

兒童教育家竹內正雄博士對培養孩子的勇敢心理,作過127例調查,證明孩子的心理形成主要受父母的影響,上述便是一例。在他的調查報告中,有一個做得正確的例子,很能說明問題:

某大學副教授岩鬆和光帶領全家到山區度假。一天,他們過一條10多米寬的山溪,上麵架著矮矮的窄窄的木板橋。雨後溪水湍急,浪花有時打在橋板上,似乎不大安全。岩鬆副教授特地仔細觀察看了一番,見木板橋麵雖有浸水,卻很牢固,且兩旁有護欄,不會有危險。他和妻子悄悄地商量了一下,認為應該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鍛煉兩歲的兒子的勇敢精神。於是,父親在前,媽媽在後,讓兒子走在中間,奶奶最後過橋。父親神態自若地脫掉鞋襪,往橋上走去,浪花打濕了雙腳,他毫不在乎。小兒子也學著爸爸的動作,把鞋襪脫掉,拿在手裏,但一看到浪花,顯出害怕的神情,猶猶豫豫不敢邁步上橋,他一麵喊爸爸,一麵回頭望媽媽,那眼光是想讓父母把他抱過去。已經走到對岸的爸爸向他招手,並親切地鼓勵:“快過來呀!”媽媽也沒有抱他,而是催促地說:“快走吧!爸爸都過去了!”孩子試著往橋上走去,但浪花一打,又嚇得縮回腳來。爸爸又喊:“不要怕!洗洗腳好痛快呀!”孩子終於一步一步走過橋去。這時,爸爸一把將兒子抱起來,誇獎道:“好孩子!真勇敢!”兒子曆經艱險,取得勝利,咧開小嘴笑了。

竹內正雄博士主張,家長應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有意識地主動培養孩子的勇敢性格,使孩子長大以後麵對困難和危險具有自覺性,能夠為美好理想而努力奮鬥;具有果斷性,能夠及時抓住機會,爭取成功;具有堅持性,能夠為了做好工作,兢兢業業。人的性格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後天的生活和實踐中,在教育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是培養和鍛煉的結果。因此,家長應該從孩子出生起,就注意孩子的性格培養和鍛煉。竹內博士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與60名家長協作,對有意識培養和無意識培養的幼兒各30名,從出生到6歲進行了追蹤觀察。事實證明,有意識培養的孩子92%具有勇敢的意誌行動。家長本身性格上的缺陷,往往是使孩子的性格培養造成失敗的主要原因。譬如,麵對某些稍帶危險的活動就擔驚受怕,遇到一些困難就退縮不前,這樣的父母定不會培養出勇敢的子女。尤其是某些家長,為了避免對孩子的安危操心,竟然采取一味拒絕的態度,不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反而認為這是為了愛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