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上篇 通過溝通讓孩子學會做人 (6)(1 / 3)

那時,我妻子經常要上夜班,我是中學語文教師,又是班主任,晚上需要下班輔導,很少有時間陪他們。我靈機一動,計上心來,做出了一個巧妙的決定:凡是父母都不在家的晚上,由上幼兒園的女兒口述一個故事,讀小學三年級的兒子要將它寫成作文,寫不出的字可查字典,也可用拚音代替。兩個孩子認為這種做法挺新鮮,且能解除無聊、寂寞,便欣然答應了。

寫過幾次以後,矛盾出現了。女兒“告狀”:哥哥偷懶,聽著聽著就煩了,玩這玩那的,老是不專心。兒子也“訴苦”:妹妹嬌氣,一說她又講了“那麼”時,她賭氣不肯講了,真拿她沒辦法!好在兩人8點半一定要睡覺,作文“任務”又非得完成不可,誰也不能“失職”,小兄妹“大目標”一致,鬧了好,好了又鬧,就這樣,講呀講,寫呀寫,兒子的作文本子居然寫滿了好幾本。

日久天長,女兒說話的語病明顯減少,“那麼”最終消失了,成了一個口齒清楚、語言流暢的小姑娘。兒子的“坐功”也逐漸練出來了,性格也較過去文靜,他已不滿足於單純地記述故事,還在作文中加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創造。一年之後,我宣布這項“聽寫訓練”勝利結束。

1962年的暑假,我兒子的習作《妹妹洗碗》竟在上海《少年報》暑期作文比賽中奪得了一等獎,特級教師臧慧芬還為這篇作文寫下了熱情洋溢的評浯:“這篇文章寫得十分形象、生動。一篇較短的記敘文,出現了老師、媽媽、爸爸、妹妹、小貝和‘我’六人之多,但寫得各具特色,沒有雷同或淩亂的感覺。特別是妹妹和哥哥的形象,更為感人。小作者注意選用個性很強的對話和細節刻畫人物,使讀者真切地感到:妹妹幼稚、天真,但在她水晶般的心靈裏,蘊含著勤勞、好學的寶貴品質。”臧老師的親切鼓勵使我們全家人十分感動,在歡慶之餘,連我兒子也誇獎起妹妹來了:“要不是她故事講得又多又好,我的作文水平還不會提高得這麼快呢!”

吳唯沛根據兒女的不同特點,讓他們相互配合,以致兩個人都獲效顯著。

父母可以根據自己的家裏情況,孩子特點,想出不同的良策來。有位家長,他的孩子也特別“不安分”,他苦口婆心地勸說都沒用。後來,他決心從引導她學書法入手來磨練她的性情。他為女兒買了筆墨紙硯,讓女兒隨意塗鴉,漸漸,她能沉下心來做事情了。總之,培養孩子的意誌品質有多種方法,家長隻要用心去想定會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自製能力

現代的孩子比較任性、愛發脾氣,父母寵愛有餘,而沒有培養他們的自製能力。

當孩子任性、生氣時,得到父母的遷就、讓步,他們會更為“難招架”。孩子的性格是可以調整和改變的,父母的態度、方式很直接、很重要地影響著他們。

有一篇《要離家出走的小姑娘》是這樣寫的:

友家有女初長成,溫柔隨和,知書達禮,屬於在學校在家裏都讓人放心的好孩子。可大家知道,一旦發作起來,溫柔者的脾氣,隨和者的執拗,通常是轟轟烈烈蔚為壯觀的。一天,寶貝女兒為一件事與媽媽發生了爭執,其實事情無不可商量,但雙方僵持起來,劍拔弩張,兩人火氣都挺大。女兒往小書包裏裝了兩件襯衫一把牙刷,聲稱要離家出走,做母親的心裏驚慌去強作鎮定,說道:”憑你還想離家出走,看你今晚住哪裏去!”誰料女兒胸有成竹:“我先住在小姑家,然後讓小姑幫我想辦法。”“哈哈,小姑家乘公共汽車要換兩次車,到××站換×路,再到××站換×××路。我的錢夠啦。”

這位母親後給我講起這個故事,說當時她腿都軟了,“虧她想得出還裝上牙刷!”須知那小姑娘當年剛剛小學三年級呢!“萬一……”一閃念間,母親真想對女兒舉手投降算了,畢竟又不是海灣戰爭,你死我活的。好在她還是及時穩住了自己,心知這次若是讓了步,以後再要堅持什麼原則可就難了。於是吸口氣鎮定一下自己,從容不迫地對女兒說了一番話:“真要離家出走,可不是小事。你不要那麼著急,把事情想清楚。我是你媽媽,你是未成年人,法律上我必須管著你,你如果真要離家出走,咱們先得去公安局辦個手續,解除母子關係。

從今以後我不再是你的媽媽,你也不再是我的女兒,然後你再出走,就和我沒有關係了。不過你得明白,走出這個門,你可就永遠不能回來了。雖然以後你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人再幹涉你,但無論你今後有什麼事,也都和這個家沒有絲毫關係了。生病啦、沒錢啦、交學費啦,隻能自己想辦法。要回來就回來,要出走就出走,那可不行。我建議你考慮仔細再作決定。至於我呢,雖然常批評你,但我畢竟是你的媽媽,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當然不希望你這樣做。不過你如果一定堅持,也隻好如此。”如此這般曉以利害。女兒沉默了一會兒,摘下肩上的小書包:“我不走了。”最後矛盾是怎樣解決的我已忘了,隻是記得,小姑娘此後再未用這個辦法“要挾”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