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上篇 通過溝通讓孩子學會做人 (7)(2 / 3)

每天我都寫三件家務活在紙上,由她選擇一項最適合的幹並說出原因。拌涼菜是她最喜歡幹的事之一。每次她都舉著調料問:“放多少鹽?”原來這就是她的病根,她不相信自己,又怕擔責任,所以要問個明白。於是我在拌菜這項活前添上“根據自己的口味”幾個字。女兒不問了,嚐了又倒,倒了又嚐。自信心樹立了,女兒的毛病自然改過來了。

孩子不斷嚐試,就會發現事情可以怎麼去做。當他發現了自己能做好事情的時候,他就不必什麼事情都依賴父母。張女士從細節入手,使孩子得以順利地成長。

“你能行!”父母要對孩子如此說。父母要多給孩子機會,哪怕他做得一塌糊塗,也要讓他大膽地做。孩子有時會有許多想法,但他們真正去做的卻很少很少。孩子可能不知道怎麼做,可能有畏難情緒,也可能懶於去動手。父母可以開些家庭討論會,讓孩子提出建議、想法,給予肯定,並積極鼓勵他們去做。父母可以讓孩子多參加各種活動,讓他們多去參與,他會發現自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父母對於孩子的生活、學習、做事等多方麵都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責任心。自立而又有責任心之後,他會較容易產生自信心。

讓孩子自己去走路!這樣,孩子在跌打滾爬之後,會走得更自信、更有力。

□尋回信心

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有時是無知者無畏。當他們遇到困難或者出現差錯時,他們可能會迷茫、困惑,失去信心和勇氣。因為孩子年齡小,他們克服困難的能力要差一些,戰勝挫折的心理素質較弱一些;他們容易具備勇氣,又容易失去勇氣,所以,父母的教育方式至關重要。

王衛紅是這樣去幫女兒尋回信心的:

兩歲的女兒主動幫我擺放餐具,在每次的誇獎中,她都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可是,有一次,她不小心打碎了一隻小瓷碗,便不再幫我擺放餐具了。

看著她膽怯的樣子,我決心幫她尋回自信心。我先給她講述小瓷碗的製做工藝,讓她了解到瓷器是很容易摔破的,教給她拿放瓷器的方法,而後又讓她知道做錯了事情應該尋找原因,接受教訓,繼續努力去做,一定會成功。

小小年紀的女兒似懂非懂地點著頭,在我充滿鼓勵與期待的眼神中,她得到了信心和勇氣。於是她很坦然地接過我手中的小瓷碗,繞過客廳,輕輕地放到餐桌上。然後,衝著我笑了,我也微微地笑了,彼此分享成功的喜悅。

王衛紅在孩子做了錯事之後,沒有去抱怨、責備孩子,而是幫她分析原因,鼓勵她去努力做事。

孩子出錯或失敗時,他們可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錯。父母耐心、認真地去分析,會有利於孩子總結教訓,改掉錯誤。父母,有時也可以分析自己的失誤,讓孩子明白生活、學習中出現差錯是可以理解的;出了差錯之後,再認真去改,會獲得成功。

一個科學家,他可能會在一百零一次試驗失敗之後才獲得成功。科學家會將他的失敗看作是得出了一種排除的方法,以及少走彎路的方法。

父母要用寬容的心,熱情的態度,使孩子擁有信心,走向成功。

10.怎樣培養孩子與人相處?

□讓孩子自己解決衝突

孩子與孩子之間吵吵鬧鬧是很正常的。成人與成人之間也會有矛盾、衝突等。父母不要總是充當一把保護傘,而應把解決衝突的責任和權利更多地交給孩子。一方麵,父母不能永遠伴隨孩子的左右,而各種衝突卻將在孩子的一生中不斷發生,越早培養孩子獨自解決衝突的能力越好;另一方麵,成人的思維方式與兒童的思維方式是有差異的,成人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得出的結論去判定問題的性質,去解決問題,往往會把問題複雜化。

父母可以去理解孩子遇到麻煩、矛盾時的心情,也可以對他進行適當的解釋、分析、判斷,但真正去麵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還應該是孩子本人。

一位家長是這樣對待孩子的求助的:

維維垂頭喪氣地回家來,含著眼淚對媽媽說:“他們不帶我玩了,他們說我不守規則。我幹嘛要聽他們的,他們有什麼了不起,我也不理他們了!顯然,維維和小朋友們鬧矛盾了,他受到了小朋友們的排斥。被小朋友拒絕一起做遊戲,對孩子來說是痛苦的,維維嘴上雖說“永遠不理他們”,但他悶悶不樂的樣子,顯出他受挫後的不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