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一個目標去做事
一些家長適應了這個競爭的社會,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侯,大多教孩子要競爭,要獲勝,要比同齡人強。
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需要精誠團結,在共同的大目標下努力把事情做好。雖然生活在一個競爭取勝的社會,但社會需要的不是你死我活的爭鬥,不是相互殘殺,而是共同發展。
父母們都希望孩子像中關村的知識英雄那樣有出息,然而他們的成功就得益於:團結協作,圍繞一個目標去做事。
在家庭裏,如何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呢?父母要在孩子們心中建立起家庭是一個生活團體的概念,每個人都要各司其職,相互幫助,才能生活圓滿。
到郊外野餐是孩子們十分喜歡的假日活動之一。勞動節的周末,威爾遜和埃迪的父母要帶他們去州裏的國家公園爬山然後野餐。臨行的前一天,一家四口人商量了該如何進行準備:媽媽負責去超市買食品,爸爸準備烤肉的爐子,9歲的威爾遜提出負責所有餐具,11歲的埃迪負責準備調料。媽媽提醒他們是否列出一個單子,一則防止遺漏,再則若有家裏不夠的物品,可及時去買。威爾遜很快就列出了單子,請媽媽過目,隨後便開始準備;而埃迪卻跑到外麵找鄰居的孩子玩,媽媽警告他帶齊調料,否則野餐不會好吃。埃迪一邊往外跑一邊說:“放心吧,我會帶好的,別擔心。
”媽媽不大相信他會準備齊全,想自己來做,爸爸卻提醒她應當給埃迪一個鍛煉機會,不要越俎代庖。媽媽想了想便沒有再督促埃迪,而埃迪也很開心地玩到很晚才回來,到廚房裏忙了一會兒,搞出來一袋子瓶瓶罐罐,便上樓回房去睡了。第二天一早出發,媽媽並沒有再檢查埃迪的準備工作,一家人高高興興上路了。走了兩個小時的山路,選好了野餐的地點,大家開始準備午餐。等肉烤熟後,每人倒了一杯飲料,整理好盤子,圍著野炊點的木製桌椅坐下,開始往烤肉上倒調料。“埃迪,烤肉汁在哪裏?”埃迪伸手到袋裏去找,怎麼也找不到。“我記得從冰箱內拿出來的,怎麼會沒有?”“你有沒有列在單子上?”“我沒有列單子,我記得我把所有的調料都拿出來了。”埃迪又翻了一遍,大家都在那裏等著,埃迪最終沒有找到,不覺慚愧地低下了頭。
埃迪父母選擇不參與的方式來讓他懂得如何協調自己與他人的利益,使得整體活動得以進行。
家長到訓練孩子的合作思維法,就讓他與團體或家庭圍繞一個目標去做事。孩子從小在家庭中學到的知識,培養的精神,都會滲透到他們的性格中去,而在長大後帶入社會。一個懂得合作精神的孩子會很快適應工作崗位的集體操作,並發揮積極作用。
□信任、相處之道
少年朋友們渴望獲得友誼,渴望與他人交往,卻又不知道怎樣去做。朋友之間的交往一定要相互信任,如果缺乏信任,雙方互相猜疑,友誼便不複存在了,當然,也會失去與他人合作的基礎。
信任,是美好的東西。家長要信任孩子,同時也要讓孩子信任他人。這是《人生十六七》裏的一段故事:
12歲的希恩?雷登是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學生。不久前的一個下午,他放學回家,剛下校車,就背著書包直奔電腦。小小的房間立刻響起電腦鍵盤的清脆聲音。
他正要退出互聯網上一個“聊天屋”時,看到一個新的名字——蘇珊?西克斯在熒光屏上閃爍。她的簡短信息用粗體字寫道:“有人能幫我嗎?”希恩喃喃自語:“一個不懂規矩的新手,究竟發生了什麼?”過了一會,對方回話說:“我呼吸困難,救救我!”希恩很生氣,以為對方在開玩笑,想罵她一頓,但信息接著出現了:“救救我,我呼吸困難,下半身失去知覺,我無法離開我的椅子。”希恩認為對方在假裝癱瘓。但從對方的操作程序上觀察,蘇珊不是在開玩笑。希恩在互聯網上查找別人的反應,沒人理睬她。
希恩注意到,熒屏上又出現“我向你保證,這絕不是玩弄騙局,請幫幫我的忙”的字樣,他不再猶豫,馬上打電話給911。
在得克薩斯州頓縣警察局值夜班的是女警官阿密?斯密特,上任剛一個月,幸好有經驗豐富的警官德勃拉?斯拉特臣跟她在一起。希恩的媽媽夏朗說:“我的兒子在互聯網上碰到一個呼吸十分困難的人,需要立即救助。”阿密正準備站起來,派遣救護車趕往出事地點,以為是可能有人心髒病發作,就對對方說:“好吧,她在什麼地方?”夏朗說:“在芬蘭。”阿密驚呼:“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