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沒有人生下來什麼事都會幹,隻有在實踐中不斷地鍛煉才會變得聰明、能幹。父母要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出了紕漏,遇到問題時,正是孩子從中吸取教訓、增長知識的好機會。
關穎女士介紹過兒子幹家務的“典故”:
有一天,兒子剛剛考完試沒課在家閑著,而我為趕寫一篇稿子在電腦前忙碌著,眼看快到吃午飯的時間了,我對兒子說:“今天你當一回媽媽,我當兒子,做飯的事全歸你了。冰箱裏什麼都有,你看著安排吧,做完了叫我。”兒子頓時來了精神,得意地說:“你就別管了!”我依然做我的事。可我聽得出來,他用鍋煮了飯,用微波爐熱了菜,又聽到油炸東西的聲音,隻是不知炸的是什麼,也多少有點兒擔心:“他知道放多少油嗎?”“油會不會濺出來燙著他?”不過,想到剛才兒子那自信的樣子,我按住自己硬是沒動地方。“還是讓他盡情地自我實現一次吧!”我的心漸漸平衡了。
然而,沒過多會兒,兒子捏著自己的手衝進屋裏:“二級燙傷!”我急忙放下手裏的活兒,隻見他食指上的一塊皮被燙白了!我趕緊找出燙傷膏給他塗上,又纏了“創可貼”之後,才問起這“二級燙傷”的怎麼回事兒。原來,兒子是在炸春卷。我所擔心的“放多少油”、“油濺出來”的問題沒有發生,隻是在春卷炸完了端鍋的時候,煤氣爐上的爐圈被碰歪了。兒子是個利索人,便立即用手將它扶正,隻是忘記了那東西還帶著可將手燙傷的高溫,於是便有了這“二級燙傷”。
我從來不知道燙傷如何分等級,其實兒子也不知道。“二級燙傷”,隻不過是他在第一次感受燙傷時,來的一把幽默!
關穎像很多父母一樣擔心兒子有所閃失,但她還是給兒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她認為,孩子幹家務,最需要的就是自信;大人過多地幹涉和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她相信,“二級燙傷”是空前絕後的,而且兒子不會白白地領教這次“二級燙傷”。
關穎認為沒有天生的懶孩子。她確定她兒子和許許多多孩子一樣,在他們身上有很多的閃光點,自己動手做事也有很大潛力。關鍵是當父母的如何認識孩子,如何指導孩子。
也許,孩子可能會將事情做得一塌糊塗,但正是在這種磨練中學會做事。在孩子勞動的時候,家長會心疼、難過,但是,當您看到孩子在勞動中健康成長,你會由衷地感到欣慰。
□體會勞動的艱辛
父母為孩子終日辛勞,隻是期望他能用心學習。孩子有時未必能體量父母的艱辛,反而會與同學攀比,誰的玩具更高檔,誰的鞋子是名牌……
專家們說,讓孩子從小做些家務,可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珍惜勞動成果、珍重家庭親情、尊重他人等品質,他們長大以後自然比那些“四體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
知名醫生王有國的成材就受益於母親對他的勞動教育,這是他的一些敘述:
現在常有家長埋怨孩子,什麼都不會做,這不能怪孩子,家長也有責任。拿我來說吧,你說怪不,我明明是個男子漢,卻長了一雙姑娘的繡花手。
其實,怪也不怪,我這雙靈巧的手,純粹是媽媽給我的。
我很小就死了父親。跟著媽媽煎熬日子。媽媽有一個原則,一切讓我自己動手。
我剛剛記事兒,可能隻有三歲,我就幫媽媽姐姐一起糊火柴盒。開始不會糊,不是漿糊塗得不勻,就是抹得到處都是,有時還把材料給毀壞了。一次我又弄壞了,姐姐打我,不讓我動手。可媽媽說:“讓他學會幹,不然將來誰養活他!”媽媽一遍遍手把手教我製作,直到我最終學會。5歲那年,我跟姐姐比賽,我糊了100個,她才糊82個,我的質量比她還好。從此,我對自己有了信心。
媽媽是紡線能手,三天能紡一斤棉花,我也想學,姐姐說男孩子學紡線有啥出息。可媽媽說:“讓他學,手巧了幹什麼都有用!”
紡線可不是容易事兒,一手搖紡線車,一手拉線,搖了幾圈,倒一倒,把拉出來的線纏在穗子上,兩隻手配合不好是絕對不行的。開始我不是把線紡得老粗,就是把線拉斷,棉花浪費了不少。可媽媽並不責備我,還是指點我繼續幹。結果,我又學會了,而且紡得又快又勻。後來學校搞勤工儉學,我竟成了紡線組的老師兼組長,我們掙出了全班的書費和學雜費。
念小學時,媽媽就讓我自己學縫被子、襪子。後來中學住校讀書,這些活我不僅都是自己幹,而且幹得比女同學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