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你先去儲藏室把吸塵器拿出來,媽媽教你怎麼用。”讓孩子自己拿吸塵器,下次要用時,她就知道該到哪裏拿。
“你看,這兒有一個插頭,把插頭的線輕輕地拉出來,插到插座上,這樣就通電了。這裏是開關,往上推就開始吸了,吸完後把開關往下推就停止了。”
“吸的時候要記住扶好吸塵器的管子。還有,角落的地方也要吸到哦!”媽媽很仔細地指導小惠使用吸塵器,並教她如何吸角落的灰塵。她希望孩子每學一樣東西都能夠學得很徹底,而不隻是為了一時好玩。
小惠依著媽媽的指示操作了片刻,遇有不清楚的地方,媽媽會再示範一次。
“會了嗎?”媽媽問。
“我會了。”小惠得意地回答。
“那就交給你了!媽媽先去做別的事。”說完放心地把吸地板的工作交給小惠,自己便去清潔廚房了。
“媽,我吸完了。”
“這麼快呀!媽媽來檢查看看。”媽媽四處看了看說:“嗯!果然吸得很幹淨,謝謝你了!小惠真能幹。”
媽媽的讚賞給了小惠信心和樂趣。
孩子有時並不是懶惰,而是因為不願意接受父母的命令,而不去勞動。父母以平等的口氣說話,讓孩子自己選擇做事的方式,他就有了勞動的主動性和自由性,自認為樂在其中。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要求孩子做一些家務,並非完全出於勞力的需要,更多的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與合作精神。
父母鼓勵孩子做家務時,要讓孩子獲得新鮮感,並讓他覺得在顯示能力,還讓他有種為家庭生活做貢獻的自豪感。
□把生活變成學問
許多家長都對孩子有過這樣的教導:“隻要你好好學習,要什麼都給你,家裏的什麼事情也不用你做。”在一些家長看來,孩子的惟一任務就是學習,學習好是成材的惟一條件。而勞動是孩子的負擔,參加勞動必然影響學習,因為孩子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
其實,在勞動中也能增加孩子的知識以及對事物的認識,這要看家長如何去溝通:
“你願不願意幫媽媽量米煮飯?”
“好啊!”“好,媽媽教你。這是電飯鍋專用的內鍋,這是量米用的量杯,一杯米大約可以煮兩碗飯。我們家三口人,你量兩杯米放到鍋裏……好了嗎?你現在把米洗幹淨,然後量兩杯半的水放在鍋裏和米一起煮……”這個過程,五歲以上的孩子大概都可以完全自己操作。如果是較小的孩子,你可以示範第一杯,其餘的由他自行操作。比較困難的是洗米的動作,要輕、要快,雜質才容易除去,又不致把米中的營養成分洗去太多。你可以把孩子的手多做幾次,也可視情況讓孩子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
“好了,現在把電飯鍋插頭接到插座上,按下這個白色的按鈕,紅燈亮就表示開始煮了,煮好了,它自己會彈起來哦!”
“煮飯就這麼簡單啊?”孩子驚奇地問。
“就是這麼簡單!”
現代孩子過得太舒服了,許多人結了婚都還不知道如何煮飯、該煮多少米、該放幾杯水。如果自小能有學習機會,當不至於發生這種情況。而在這次煮飯過程中,孩子不但學會了如何煮一鍋香噴噴的飯,更在無形中獲得了關於數量的概念。若家裏有不同的米,如糯米、紫米等,更可拿出來比較,讓孩子認識不同的米的特性及用途。而由一顆顆硬硬的米,變成一鍋香軟的飯,更可以使孩子驚訝半天呢!
家庭,就可以為孩子提供學會生活的機會。
廚房是一個絕佳的學習場所,除了米之外,你還可以讓孩子認識排骨和其他部位的豬肉有什麼不一樣;你也可以教他分辨各種不同的魚、青菜或豆類。此外,廚房中有各式各樣的調味料及各種功能的廚具、餐具,一次讓孩子認識一種,相信僅是廚房,就可以挖掘出無窮無盡的親子話題。
孩子原本就是通過生活去學習,但是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今日,有太多的人過於注重形式學習,而忘了最基本、最方便也最實在的生活學習。因此往往造就出一個個高智力、低生活技能的孩子來。處在父母羽翼保護下的孩子,並不容易顯現問題,可是一旦展翅高飛、獨立生活時,困難,挫折便一個個展現出來。
當然,許多父母由於時間、能力限製,可能很難提供孩子充裕的學習機會,但是如能利用假日偶爾為之,反倒可以增加不少生活情趣呢!
□讓孩子自己動手
在父母心目中孩子永遠是孩子,總要在父母的嗬護之下。孩子掃地怕掃不幹淨,孩子洗衣服怕洗不幹淨,孩子搬煤怕累著,孩子燒水怕燙著,動輒嫌孩子笨,動輒就不耐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