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上篇 通過溝通讓孩子學會做事 (5)(2 / 3)

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駕駛自己的飛機,共飛行了四次,最後一次飛行59秒,距離260米,這一天標誌著第一架飛機來到人間。從摘月亮→想造神奇的大鳥→製成飛機,這無疑是大膽思考的結果。

萊特兄弟發明世界上第一架飛機,是在他們父親的啟發下聯想、思考所取得的成果。

家長們要像萊特父親那樣,重視對孩子想象力的開發和引導,不要把孩子的種種“幻想”和“發明”,斥為“胡思亂想”和“不務正業”。

家長們鼓勵孩子大膽思考,如果是新奇的,即使錯了也要鼓勵,因為重要的是培養他們敢於思考和靈活思考的思維方式。

□處處是創造地

有的家長會說:“就我們家孩子的智商,連個算術題都解不出來,還能創造?”其實,每一個人都具有創造力,隻是程度不同而已。陶行知先生認為,對於一個有誌者來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德國作家、理論家盧多爾夫?維恩巴爾格也認為創造才是教育的最高範疇,隻有呼喚出學生內心深處的創造潛能,才是國家與人類進步的根本前提。他在著名的演講《知識、教育與人生》中說:“人不光是一麵鏡子,用來折射創造,解釋創造他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擁有天賦的權利和力量,在現有的世界中搶占一席之地。他應該以這種創造活動去維護和鞏固這種地位,牢牢立足於現在,去從事反映其短暫一生的創造……”而家長們的責任,正是最大程度地開發、保護孩子的創造精神。

父母們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寬鬆的、支持性成長的環境,就能讓孩子更好地探索和創新。

上海市的裘苑,是一個普通的小學生。她在全國第三屆“億利達青少年創造發明獎”評選活動中,以自己的小發明“無空耗微動傳感報警器”奪得了此次活動的桂冠。有人問她:是怎麼取得這樣的好成績的呢?她認為受益於爸爸對她的啟發。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裘苑參加了少年科技站的活動,她很想和別的小朋友一樣,也發明出許多好玩又好用的東西。可是,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她什麼東西也發明不出來。看見小夥伴們小發明小創造一件又一件,她很著急。她想不出自己應該做一些什麼,有時候好不容易想出一個方案,一看旁邊的同學早已做出來了。

爸爸看出了她的苦惱,給她講了一件趣聞:國外出租車也是招手就停,可有時由於行人多,司機看不見招手的人。有人想到這是因手的目標不明顯造成的。於是,那人就發明了一隻大大的充氣塑料手,外出時折疊好放在口袋裏,等到需要時隻要一吹氣,那塑料手就張大了。用它向司機招手一招就靈了。結果這隻塑料大手很受歡迎,發明者自然獲得了專利。爸爸意味深長地說:“可見世界上的事情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從哪裏去想?就從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去想。”

裘苑覺得自己頓時開了竅。

一天,她在家裏發現了幾隻蟑螂。那些蟑螂可真是猖狂,像坦克一樣在廚房裏爬來爬去,根本不在乎裘苑的氣憤。憋了一肚子氣,裘苑的眼睛突然一亮:對!就發明一個滅蟑螂器。她找來一個廢棄的舊手電筒,裏麵放一些食物,那些自命不凡的蟑螂都乖乖地爬了進去。裘苑用它消滅了許多蟑螂。

女孩子們喜歡穿裙子,可上體育課不方便,每次要換成褲子也是夠麻煩的。裘苑靈機一動,發明了一種方便裙。裙子由兩個部分組成,裏麵一層是短褲,從腰帶處再翻下來一層就是裙子,燈籠似的,不過它與普通裙子不同,它的兩邊裝了兩條拉鏈,上體育課時,拉鎖拉開,裙子朝上一翻,肩膀處再一扣,馬上就變成了一條馬甲連褲衫。那真是又好看又方便。這條方便裙在全國青少年創造發明比賽中還獲了獎。

裘苑的父親用講故事的方式鼓勵、啟發她,以致於她學會了從日常生活出發,在短短的兩年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小發明。

父母要做個有心人,利用一切機會訓練孩子的想象力,並讓孩子學會在不經意的小事上注意到新的東西,及時抓住,或許就抓住了成功的機遇。

□“胡說八道”有益創新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創造力,創造力可以從五個方麵來評估:敏感性、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精確性。

聽話,順從的孩子很難具備這些,這是一位民主家庭的母親的感受:

我與孩子相處是非常自由而不拘形式的,也很少拿出“我是媽媽”的威風來。有時候被孩子吵煩了,我會扮演孩子,吵吵他、鬧鬧他,讓他知道“無理取鬧”不是一件好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