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下篇 省時省力的7個學習習慣 (3)(1 / 2)

五、善問敢問的習慣

中國著名電視主持人楊瀾講過一個她自己的親身故事:

教授從兜裏掏出一張一美元的鈔票,高高舉起,漲紅了臉大聲說:“誰能提出一個問題,誰提問題我就獎勵他美元。”

他是美國人,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他講的是曆史與宗教,他講完了,問大家有什麼問題,誰也不吱聲,他請求大家提問,否則他無法理解學生聽懂了多少,但還是沒人舉手。教授有點兒不耐煩了,不,應該說,他憤怒了。他認為這是中國學生對他的不尊重。

“沒有哪一種知識是提不出問題的,難道我講的每一句話都無懈可擊嗎?是你們壓根兒沒聽課還是愚不可及?”他的另一隻拳頭敲打著桌麵。

課堂的氣氛緊張了,學生們嚇壞了。中國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被訓練著雙手背後,認真聽講,長大後開始記筆記。誰記得全,背得好,考試就能拿高分。提問的通常是老師。他期待學生們還給他曾經授予學生的正確答案。是的,中國的學生在十幾年嚴格的教育中學會了如何對付老師的提問,可我們自己不習慣提問,更不被許可反問,那樣是有悖於師生之道的,所以,在美國教授晃動的一美元下,學生們不知所措。

不明白的,我問,以求明白;明白了,還明知故問,因為可以通過對方的準確複述,讓自己掌握得更加準確,並且實現超越和突破。學問學問,勤學好問,好問別人,更要問自己,老師和父母應當鼓勵孩子提出好問題,自己尋找答案。

這就涉及到了問題意識,問題起著定向作用,是問題將孩子的好奇心引導到求知欲望上來。什麼是問題意識?它表現為孩子在學習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感到疑惑的實際問題,並產生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而這種心理狀態又驅使孩子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問題意識,有利於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有利於激發孩子學習的動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

提問是孩子在學習活動中的一種難能可貴的習慣。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提問習慣呢?據相關專家探討,認為至少有如下三個方麵:

A.營造氛圍,讓孩子敢問。父母和孩子角色平等,要變單向學習輔導為雙向互動;允許孩子“出錯”,父母對孩子的提問,哪怕是看來非常幼稚的問題,也都需要采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讚賞。

B.拓展渠道,讓孩子會問。當孩子還未養成提問的習慣或者所學知識較難時,可以和孩子進行討論,然後由孩子提問題。另外,父母也可以設計好問題,引導孩子模仿提問。提問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孩子初步掌握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後,就可以在學習輔導中留有一定時間讓學生獨立質疑,自我展示。

C.精心組織,讓學生善問。為了提高孩子學以致用的能力,父母尤其要引導孩子把學到的知識應用於現實生活,讓他們在解決新問題中再提出實際問題,為孩子的創新思維提供豐富的問題和情境。

總之,在家庭教育中,特別是學習輔導中,父母應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孩子多動、多說、多看、多問、多表現、多思考,讓他們自己“跳起來摘果子”,盡量多給孩子一點思考的時間和活動的餘地,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

六、隨手筆記的習慣

凡是學習拔尖的孩子,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一般都是有心人,再看看世界上有大成就的偉人也都如此。

做一個有心人最為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能隨時做一些筆記,隻要稍有所感,無論觀察到什麼,還是讀到什麼,或者是想到什麼,哪怕是一句話,一個字,都隨手記載在一個精心準備的小本子上。

文藝複興時期的大畫家達?芬奇就習慣於在自己隨身帶的一個小本子上記錄一些數字、圖形、文字甚至自己不可思議的想像,這些都是他偉大夢想的一個一個細節,正是這些細節構成了他的偉大成就。

英國著名政治家、作家邱吉爾即使打仗的時候,也注意隨手記載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正是這種意識,使他不僅成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而且使他成為一個著名的作家,他的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就是這樣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