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方法總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
——愛因斯坦
從前,有一位國王,決定出一道題考一考他的大臣,以便從中選拔出智慧、勇敢的人擔任要職。他把臣子們領到一扇奇大無比的門前說:“這是我們王國中最大的門,也是最重的門。請問,你們當中誰能把它打開?”
大臣們都知道,這扇門過去從沒打開過,所以,他們認為這門肯定是打不開的。於是,一些大臣望著門不住地搖頭;另一些人則裝腔作勢地走上前去看一陣,但並不動手,因為他們不想當眾出醜;還有人甚至猜想,國王或許另有用意,所以,靜觀其變才是最穩妥的態度。
這時,有一位年輕的大臣向大門走了過去,隻見他雙手猛力向大門推去,門被豁然打開了。原來,這扇門本來就是虛掩著的,沒有鎖也沒有插栓,任何人都能輕易地推開它。
這個大臣最終得到了國王的獎賞,並獲得了重要的職位。
這個大臣之所以能被重用,正是因為他敢於嚐試不怕失敗的行動。
其實,失敗是孩子的權利,父母應該允許孩子失敗,在西方國家,父母就非常尊重孩子的這種權利。當小孩子摔倒了、打架了、光著腳跑出去了,大人都不去管,讓他們自己體驗,他們才會知道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中學生參加夏令營,父母也不幫孩子整理行裝,該帶什麼東西,由孩子自己掌握。孩子付出了一些代價後,就會學會如何為外出做準備,如了解當地的天氣,帶上必要的物品等。另外,他們的父母更多地關注孩子生活的快樂、健康和幸福,而不是對孩子施加期望過高的壓力。他們知道,活的輕鬆、灑脫、自然的人,一般具有不過分看重功名的心態,他們反而容易獲得成功。這些西方父母的成功經驗,同樣適用於我們中國的父母們。
我們知道,失敗並非一定是壞事。父母應該這樣思考:“孩子從失敗中學到了各種各樣的東西,失敗能使孩子勇敢地麵對挫折。”孩子經過自己努力而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要比從別人那裏簡單、機械地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更具實用性,作用也更大,將會讓他們受用終生。縱然失敗,孩子從失敗中獲得的東西,也會對他以後的人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假如父母過度地害怕孩子失敗,不允許孩子失敗,從而剝奪了孩子從失敗中思索、在痛苦中學習的機會,那麼,孩子或許會成為大人心目中的“好孩子”,可是,他也可能隻是成為一個遇到問題就束手無策的人。當父母隻讓孩子走一條沒有失敗的、安全的道路時,他們的依賴性就會增強,自己解決疑難問題的勇氣和能力就會下降。
允許孩子失敗,這樣的心態反而會讓你的孩子更輕鬆、更從容,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在絕大多數父母看來,孩子的想法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他們總是想幹一些幾乎無法實現的事。此時,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想法加以嘲笑或阻攔,無疑會束縛孩子的想像力,不利於孩子的個性發展,隻會把孩子培養成對父母言聽計從的乖孩子,完全喪失開拓進取的精神。要想使孩子增長才幹,就不要怕孩子失敗,不要怕孩子受到挫折,應鼓勵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實踐,給他們嚐試的機會。
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嚐試著幹一件事時,會竭盡全力去幹好,幹成功,這就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勇氣和耐力。如果家長擔心孩子幹不好而橫加幹涉,要求孩子按家長的意願去做,甚至越俎代庖,替孩子幹,那麼,孩子一旦離開家長,將很難獨立做事。要相信,當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時,即使最終失敗了,他也會從失敗中得到寶貴的經驗和教訓,以後遇到挫折困難,也會從容應對。
父母的做法就是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在嚐試中獲得經驗,學會運用已有的經驗解決問題。這樣既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也能提高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