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做最好的自己(1 / 1)

貪婪可以說是罪惡之源,也是剝奪快樂的最大殺手。每一個家長都盼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這就必須在孩子擁有知足心態的前提下才能實現。隻有知足的人,才能看到他所擁有的一切,才會珍惜身邊愛他與他愛的人,才能因內心滿足而快樂幸福。

是的,對於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對於我自己,我就是一切。

——辛涅科爾

麵對自己的人生,許多人都會心生不滿。因為生活中總是存在著諸多的不完美,於是,我們心中開始升起羨慕之心,不再滿足現狀,不再滿意自己,不知足的心態開始滋長蔓延。

一對孿生兄弟因為逃難而失散,多年後他們重逢。個性活潑的哥哥在饑寒交迫下投身寺院當了和尚,個性安靜的弟弟則在機緣巧合下娶了妻子,生了兒女。

兄弟倆都覺得生活極不順心:哥哥羨慕弟弟娶妻生子,享盡家庭溫馨;弟弟羨慕哥哥皈依佛門,遠離塵世紛擾。

一天,兄弟倆相約在半山腰的小涼亭閑談。正要離開時,發生了山崩。他們慌亂地躲進一個小山洞,幸免於難。半夜,哥哥怕弟弟著涼,脫下僧衣給弟弟蓋上;清晨,弟弟感激哥哥的照顧,脫下上衣給哥哥蓋上。

幾天後,兄弟倆獲救了,但哥哥被送回了弟弟家,弟弟被送回了寺院。他們將錯就錯住下了,體會自己向往的生活。哥哥為了衣食拚命幹活,累得半死也撐不起一家溫飽,絲毫享受不到在家生活的溫馨;弟弟為了準時撞鍾、誦早課,和衣而睡、徹夜未眠,半點感受不到出家生活的悠哉。

兄弟倆再次相逢時,已是疲憊不堪。於是他們決定還是過自己原來的生活,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去,各自過著幸福的生活。

很多過著幸福生活的人,總覺得自己的不如別人的好,殊不知,一旦自己嚐試過後,就會發現其實並非如自己所想的那樣,現實中對方的生活也許正是自己難以忍受的。所以,人應該學會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因為這才是我們的現實。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不喜歡自己,也不喜歡自己的現實生活,因為他們無法接受自己。

現在也有許多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總是羨慕別人,不喜歡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並因此引發貪婪、虛榮、暴躁等不好的心理狀態。

不接受自己的這種孩子,常常心情鬱悶,對生活中的一切都沒興趣,還抱怨父母、周圍的同學、朋友不能理解他。實際上,他沒有任何不如意,問題在於他不能接受自己,從而影響到他對別人的接受,並進而產生其他方麵適應的困難。由於他意識不到這點,所以庸人自擾,表現出自暴自棄的傾向。

對所有人來說,正確評價自己、接受自己至關重要。它關係到一個人能否建立正確的自我觀念,健康發展。接受自己,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證。

怎樣才能讓孩子增進自我接受感呢?

(1)父母要克服完美主義,明白自己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自己的孩子更加不可能十全十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一個人都有缺點,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所以,應當知足常樂,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要苛求孩子。要教育孩子容忍體諒,使孩子與他人友好相處,同時,要讓他明白討好所有的人是不可能的,也根本不必去嚐試。要對自己有信心,告訴孩子任何人都有可取之處,勿事事過分自責。

(2)要做到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古語說:自知者明,自勝者勇。你可以通過比較法(與同齡、同樣條件的人相比較)、觀察法(看別人對孩子的態度)、分析法(剖析孩子,了解孩子的學習成果)等來認識了解自己的孩子。

(3)父母要幫助孩子樹立符合自身情況的奮鬥目標,使他有機會充分發揮才智,取得一些力所能及的勝利,從而增加他的自信心。

(4)要不斷擴大孩子的生活經驗。每個人都要經曆適應環境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孩子也許發揮了才幹,也許暴露了缺陷。這沒關係,正反兩方麵的經驗都將促進他對自己的了解。

父母要誠實坦率、平心靜氣地與孩子一起分析他自己,培養孩子平和知足的心態,讓他接受自己的優缺點,從而揚長避短,取得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