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不會分享的人,精神是貧窮的(1 / 1)

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在於接受,不在於索取。

——巴金

那些活得既自在又幸福的人,他們既不貪圖,又不奢侈,豐衣足食足矣,所以他們活得自在瀟灑,既不累,也沒那麼多煩惱和壓力。那些總是叫苦連天的人,往往懷著吝嗇和貪婪的心態和習性。

曾有位哲學家指出:“對財產先入為主的觀念,比其他事更能阻止人們過自由而高尚的生活。”這就是說一定要摒棄吝嗇的不良習慣。

過於貪婪的另一種表現是與人交往隻索取不奉獻。生活中有一類人被稱作“自私自利的朋友”。這種人以我為中心,朋友為我所利用,用人時朝前,不用人時退後。別人是他友誼的附庸,他是居高臨下的感情施舍者。這樣的朋友在19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奧斯卡·王爾德的文學作品中有過描寫:

從前,有個忠實的小夥子叫漢斯,一個人住在一間小屋子裏。他非常勤勞,擁有一座村莊裏最美麗的花園。小漢斯有很多的朋友,其中有一個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叫大休,是個磨坊主。磨坊主是個很富有的人,他總是自稱是小漢斯“最忠厚的朋友”,因此他每次到小漢斯的花園來時,都以最好的朋友的身份拎走一大籃子各種美麗的鮮花,在水果成熟的季節還拿走許多水果。

磨坊主經常說:“真正的朋友就該分享一切。”但他從來沒有給過小漢斯什麼回贈。

冬天的時候,小漢斯的花園枯萎了。“忠實的”磨坊主朋友卻從來沒去看望過孤獨、寒冷、饑餓的小漢斯。

磨坊主在家裏發表他關於友誼的高論:“冬天去看小漢斯是不恰當的,人們經受困難的時候心情煩躁,這時候必須讓他們擁有一份寧靜,去打擾他們是不好的。而春天來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小漢斯花園裏的花都開放了,我去他那采回一大籃子鮮花,這會讓他多麼高興啊。”

磨坊主天真無邪的兒子問他:“爸爸,為什麼不讓小漢斯到咱們家來呢?我會把我的好吃的、好玩的都分給他一半。”

誰想到磨坊主卻被兒子的話氣壞了,他怒斥這個白白上了學、仍然什麼都不懂的孩子。他說:“如果小漢斯來到我們家,看到了我們燒得暖烘烘的火爐、我們豐盛的晚飯,以及我們甜美的紅葡萄酒,他就會心生妒意,而嫉妒則是友誼的大敵。”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說是講給孩子們聽的,但更是講給父母聽的。因為現實生活中這種虛假友誼也不少見,心眼實的人許久都被蒙蔽著。但是他們終究會有識破真相的一天,這種“朋友”最終一定會被人唾棄!

吝嗇貪婪者金錢、財富都不缺,然而其靈魂、其精神卻是在日趨貧窮。

吝嗇果真能給吝嗇者帶來愉快嗎?不能。其實吝嗇者的生活是最不安寧的,他們整天忙著的是掙錢,最擔心的是丟錢,惟恐盜賊將他的金錢全部偷走;惟恐一場大火將其財產全部吞噬掉;惟恐自己的親人將它全部揮霍掉,因而整天提心吊膽、坐立不安、永遠不會愉快。

吝嗇果真能給人帶來幸福嗎?不能。因為“小氣”,因為狹隘,所以在這類人身上很少體現“感情”二字,其內心世界是極其孤獨的。當他們有難的時候(譬如在病中),他們會感到缺少感情支持的悲愴,會感到因為吝嗇而失去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會充分感覺到金錢的真正無能。

作為父母要以身作則,在平時生活中不要給孩子做吝嗇的榜樣,而應從小培養孩子樂於分享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