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解觀察法:將比較複雜的物體分解成幾個部分,對各部分分別進行觀察,然後綜合起來,了解全貌。這種方法能培養寶寶對複雜事物的綜合觀察力。如讓寶寶觀察客輪,可先看一下客輪的外形,然後將客輪分為船首、船尾、客艙幾個部分,搞清楚每部分裏有些什麼,有什麼作用,再將觀察清楚的各個部分綜合起來,就能幫助寶寶很好地了解客輪的全貌。
(4)比較觀察法:讓寶寶同時觀察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比較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種觀察法能培養寶寶辨別、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如區別鴨與鵝、馬與驢的不同點,同時又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又如種下兩顆花籽,一顆種在土壤肥沃的花盆裏,另一顆種在土壤幹燥的花盆裏,讓寶寶比較哪顆種子先發芽。幼苗長出後,一株肥水適宜,另一株缺少養料和水分,比較哪株長得健壯。諸如此類,使幼兒從小養成善於抓住事物特征和事物之間細小差別的優秀技能。
(5)追蹤觀察法:讓寶寶在觀察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弄清事物的來龍去脈。例如,為了弄清青蛙和蝌蚪的關係,可以和寶寶一起養些小蝌蚪,讓孩子觀察它們的生長過程。在追蹤觀察的過程中,讓寶寶弄清蝌蚪是先長後腿還是先長前腿,什麼時候它的尾巴不見了,黑色的蝌蚪什麼時候變成了一跳一跳的小青蛙等問題。
(6)探索觀察法:這是培養寶寶觀察事物之間的聯係、轉化、原因、結果的方法,掌握好這種方法無疑給寶寶走進科學的大門送上了一把金鑰匙。如探索水的3種形態,和孩子一起來研究水是怎樣從氣態變成液態的,又是怎麼樣從液態變成固態的。在日常生活中,以上幾種觀察方法並不是孤立運用的,在指導孩子觀察時可根據具體情況和需要,將它們綜合運用,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語言能力培養
1.寶寶的哭
新生兒出生後的第一語言行為表現為哭。最初的哭是嬰兒開始獨立呼吸的標誌,是對外界環境的反射反應,也是由於生理需要而引起身體不舒適的一種自然反應。如當饑餓、口渴時,寶寶就會全身抖動,加深呼吸。
1個月以內的新生兒的哭聲是未分化的,雖然引起哭的原因很多,但哭的聲音基本上是無差別的。
1個月後,寶寶的哭聲逐漸帶有條件反射的性質,出現了分化的啼哭。不同原因引起的哭叫反射在口舌部位、音高及聲音的連續上有了粗略的分化。但一般情況下,父母親可沒有這麼專業,他們主要還是依據各種不同的現象來推斷寶寶哭叫的原因。約從第5周起,寶寶嘴裏開始發出一些非哭叫的聲音,這種聲音先是由發音器官的偶然動作而發出的,隨後寶寶在玩弄自己的發音器官時也會發出許多非哭叫的聲音。
2.寶寶的牙牙語
5個月左右的寶寶進入了牙牙學語的階段,所謂牙牙學語就是類似於成人語言中所使用的某些音節的重複。這個時期的寶寶偶然能發出類似於“爸”“媽”等聲音。其實這些聲音對寶寶來說是無意義的,他們隻是以發音作為遊戲而得到快樂。聾兒在此時期也會像正常嬰兒一樣發出牙牙語,隻因他們缺乏聽覺反饋,其牙牙語停止得比正常寶寶早。
到了第9個月,寶寶牙牙語的出現頻率達到高峰,同時寶寶開始模仿成人的發音,近似於詞的發音增多。寶寶這時的牙牙語聽起來雖有意思,但它們還是無意義和不能被理解的。到1歲左右,大多數寶寶開始說出第一個能被理解的詞,如“爸爸”“媽媽”等,這時牙牙語的出現頻率開始下降。
3.適時培養語言能力
六七個月時,寶寶已開始表現出能聽懂成人的一些話,並做出相應的反應。如果媽媽抱著寶寶問:“爸爸在哪裏”,寶寶就會把頭轉向爸爸。
在詞彙學習方麵,寶寶在1歲左右產生了最初的幾個詞,在1歲~1歲6個月之間能說出的詞量還很少,2歲以後詞彙量急劇增長,進入詞彙的“爆發期”,這時是寶寶學習詞彙的最好時期。父母要抓住有利時機因勢利導。
4.寶寶學說話
寶寶在1歲~1歲6個月時開始說出有意義的單詞,看到父母時能分別叫“爸爸”和“媽媽”。從1歲6個月~2歲開始出現了由雙詞或三詞組合在一起的語句,如“媽媽鞋”等。2歲以後寶寶就能說一句完整的話了,但都是很簡單的短語。